3082
期
餐飲行業三高一低現象始終不減,各項成本都是“重重的大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新的組合式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這一政策對餐飲企業格外利好,極大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
這些政策傾斜,對于企業來說可大大緩解現金流壓力,將流水用于更加急需的地方。同時,也將對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利好,數量巨大的小微企業雖然是餐飲行業的主體,但卻是餐飲產業鏈中實力最弱的一支。保護小微就是穩就業、穩民生。創業者則可以主動關注當地政策,尋找有利于自己的條款,合理爭取資源。
疫情后,餐飲商家對于線上平臺的使用比例大大提升。一方面,線上平臺幫助餐飲商家在關鍵時刻度過了難關,也幫助一部分商家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高抽成薄利潤,也是商家們頭疼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正是關注到了這個問題,未來有可能有進一步的政策出來,引導雙方實現共贏。
“保就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長期的,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提振經濟、以增長拉動就業;一種短期的,通過財政補貼、政府創造崗位等,進行就業扶持,并加大創業支持。去年來,疫情呈現多點突發的情況,對各企業的用工形成極大的挑戰。政府報告一方面鼓勵餐飲招工用工,另一方面,餐飲老板需要密切注意政府在就業方面的政策,積極申請補貼和減免,不要凡事“自己扛”。
數字化轉型
傳統餐飲不被淘汰的“必修課”
如在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機場、車站等地建立餐飲智能應用化場景等。
推廣餐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餐飲職業經理人、管理人才等。
“穩經濟、穩就業,關鍵是穩企業。”
餐飲企業應該重視線上,無論是外賣、小程序,還是私域流量、公域流量,總之要抓住一切線上的機會,有備無患。
如何實現數據線上和線下、內部和外部打通目前是個難題。
當前,很多餐飲企業的利潤還是靠粗放式經營掙來的,對于很多老板來說,還未能意識到精細化管理的好處,認為花錢做系統化搭建是“支出”。而實際上,降本增效才是數字化的核心目標。
預制菜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提案解讀
剛過去的一年,預制菜作為一個火爆品類迅速發展。當前,賽道的五類玩家,分別是專業預制菜企業、餐飲企業、農牧水產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零售企業。大家各有千秋、明爭暗斗。
今年春節期間,多個平臺預制菜銷量數據喜人,實現“井噴效應”,造出了巨大的聲勢。
通過這次大規模上線年夜飯市場,預制菜企業迎來了C端最嚴苛的檢驗和反饋。事實證明,面向全國“沖刺”年夜飯餐桌,也是對預制菜企業冷凍技術以及供應鏈、冷鏈運輸物流能力、配供能力的考量,而亮眼數據的背后也傳出不少的吐槽。
當下,預制菜才剛開始進入C端市場,工廠仍然以小、弱、散的形態為主,缺少完善的商業經營規模,原材料議價、生產成本分攤能力均有限,因此,價格優勢尚未完全體現。加上資本蜂擁而上,也或多或少導致品牌競爭畸形,換句話說,預制菜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
近期,內參君也發現了一些新動態,這也傳遞出預制菜或將持續火熱的信號:
2月22日,山東預制菜產業聯盟成立,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底,山東以8423家預制菜相關企業排名第一;2月28日,“中國味道·粵品粵香”預制菜推廣月活動在北京和廣東兩地啟動;3月4日,安井食品發布公告,稱將投資10億元建設預制菜肴生產項目。
此前,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公開表示,稱未來將重點發展賈國龍功夫菜,并透露計劃2022年在北京開出更多賈國龍功夫菜獨立外賣專門店和堂食餐廳。他表示,“疫情改變了餐飲,預制菜是未來餐飲的大趨勢。未來西貝會選擇融資上市,一是餐飲需要現金流,二是預制菜需要做大規模,而規模效益必須有資本進入。
連鎖餐飲的破局:
重新調整商業模式,構建新的盈利模型
他表示,餐飲行業面臨兩大挑戰:
1、消費習慣的改變。大部分的連鎖行業,包括餐飲行業在內對互聯網模式還不夠熟練,不適應當下的消費習慣以及消費鏈路,渠道分散,因此在銷售上面臨巨大沖擊;
2、外界不確定性因素造成的原材料成本上漲,銷售降低加上成本上漲導致很多企業都面臨特別大的困難。
提案解讀
疫情的多點突發,讓餐飲行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說“毫無安全感”。在洪明基看來,提高餐飲業效率的唯一出路是數字化、科技化。“無論是夫妻店還是連鎖餐飲企業都需要全域發展,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拉新和轉化,積極布局顧客滿意體系和會員體系。”
過去一年,頭部企業紛紛放慢節奏,進入“自省階段”,便可說明一切。餐飲人無論選擇哪一種策略,最直接的評估點就是:品牌賺不賺錢?單點盈利模型是否完善?毛利多少、成本結構是否清晰?未來的復購力強不強……
我們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1、餐飲銷售模式需要迭代。從堂食、外賣這些渠道,真正迭代到餐飲零售化這個概念上。真正實現模式的突破,比如無人化、去廚師化的進一步加強,小店模型的優化等。
2、評估門店是否賺錢,時間把控是個“技術活”。三年五年為單位,容易陷入持久戰;兩三個月又容易讓創業者陷入投機心態。1年左右,是比較有價值的時間段,經歷四季、經歷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的迭代。
3、從咖啡、烘焙學習“小店模型”精髓:以某一款爆品作為主打產品,同時配上幾款適合的周邊連帶銷售。這些店的模型都不是很大,15-30㎡的門店較為常見,一旦出現,往往就是幾十家店甚至上百家店的擴張。
相對于傳統的重餐飲(店面大、投資大、人工多等),小店模型(店面小、投資少、人工少等)具有很多投資優勢。
成本控制需“多舉措”
緩解經濟下行與剛性成本上漲的矛盾
提案解讀
疫情突襲,讓餐飲業最初一度陷入恐慌黑暗之地,兩年時間的疫情反復下,在國家政策、餐飲企業、資本和市場等全方位的帶動下,已然可以最快做出反應,以應對疫情危機。
對于連鎖餐飲企業而言,由于其跨區域門店網點多,就業人員密集、經濟規模效應大等特點,經濟下行和剛性成本上漲加劇了企業經營難度。
尤其面臨疫情的長期影響下,餐廳租金、物業費用、用電成本等都將繼續增加企業經營壓力。增利不增收,是當前眾多餐飲企業的共同狀態,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成本變化。連巨頭海底撈也被困在硬性成本中。
在這個背景下,洪明基提出延長疫情期間租金減免會計處理的規定、專項出臺房租減免指導性文件、疫情期間物業費減半、實行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政策等建議。
當然,目前來看幫助餐飲企業控制甚至降低成本,將會是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但是,企業經營除去成本,更要熟悉如何找到更有利的運營模式?是否需要門店升級?或亟需加強服務升級、或在產品上增強研發和創新,為顧客營造安全的飲食壞境和健康的美食。
除了來自外界支持,餐飲企業也應該跟隨市場發展及時調整自身品牌發展方向;提前部署防范疫情及其他挑戰的措施,以備不時之需;抓住疫情減弱時期,加速提升餐廳經營。
一面節流、一面開源,或許是餐飲人接下來需要長期思考的核心要點。
海外中餐:
飲食文化“走出去”
提案解讀
中餐掀起第四次出海浪潮的時候,海底撈、眉州東坡、大董、奈雪的茶、喜茶、張亮麻辣燙、小龍坎、大龍燚、慶豐包子鋪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走出了國門。
比如楊國福麻辣燙已經在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美國、日本等開出加盟餐廳;霸王茶姬也在多個國家布局“國風茶飲店”;今年1月份,湊湊海外首店亮相新加坡等等。
而2022年冬奧期間,中國美食成功展現給了全世界,在奧運村食堂里分布著中餐、亞洲餐、沙拉區、披薩、意大利面、世界餐臺等,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讓大家在同一個餐桌上品嘗且領略到全球各地的食物風土人情。
包子、餃子、麻辣燙等中國美食,頻頻被遠動員夸贊和分享,而透過這一系列情景,把中國飲食文化透過這些載體傳遞到了全世界。業內人士分析,或許對于中餐出海來說,是一輪新的機會。
關于中餐出海,我們也提出“后疫情時代”下的幾點建議:
輕資產非常重要。各方成本上漲下,輕資產運作下的小店模型,更具備出海優勢,也更加靈活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其次,清晰客群畫像,本土化或創新化都可以;最后,善用數字化工具,只有各個環節盡可能的數字化,才能更加有效的做統一管理。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