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丨全球轉基因市場深度洞察,種植面積近20年增長110倍!

    ▲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作者:Jeri Peng

    編輯:Anna HU

    說明:以下數據主要來源于行業發展報告、歷年媒體報道、Cropnosis、Health Focus International調研等。

    近期知名反轉斗士,前央視主播崔永元宣布退出創建不足3月的璞谷塘,并自爆曾拒絕利益集團2億的封口費,堅決和轉基因“血戰到底”讓轉基因又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與此同時,農業部在7月批準新增加兩種轉基因農作物的進口,分別來自于美國陶氏益農以及孟山都。此舉的目的在于擴大獲取生物技術種子,目前通過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已經達到了四種。這一新聞在中美兩國網絡也炸開了鍋。

    大眾對轉基因食品越來越摸不著頭腦。

    • 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

    • 在美國和日本是否也人人都吃?

    • 各國針對轉基因作物的政策幾何?

    • 全球各國巨頭又在如何布局轉基因技術?

    • 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

    FBIF獨家策劃轉基因深度專題,讓我們全面深入科學地認識轉基因。本文將從以下方面為您一一解析:

    一、全球轉基因發展現狀

    二、觀點:大眾、科學家與政府

    大眾:高知曉度+低了解度+誘導=低接受度

    被誤解的袁隆平:積極研究,慎重應用

    中國政府:慎重推廣

    三、轉基因企業:利益?科技?

    四:轉基因之痛:科技的意義不是贏得一場辯論

    轉基因大米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全球轉基因發展現狀:

    種植面積增長110倍,獲批并完成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品種也越來越多!

    2017年社會藍皮書披露,中國公眾對轉基因接受度低。同時,歷時一年的諾獎科學家聯名支持轉基因卻得到越來越多科技工作者的聲援。全世界范圍內,關于轉基因認識的巨大鴻溝普遍存在。在激烈辯論中,各國政府針對轉基因食品的政策紛紛出臺。

    “反轉基因運動”在歐美等國家已有25年的歷史,但在社會化媒體的信息大爆發后才真正造成影響。2013年,崔永元自費拍攝反轉基因紀錄片,中國的反轉運動達到高潮。

    盡管全球反轉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轉基因作物的發展仍然十分迅速。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1]指出,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21年內實現了110倍的增長(圖1)。

    圖1 2016年全球各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 Top 10

    表格來源:ISAAA《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

    除了種植面積上的增長,獲得批準并完成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品種也越來越多。此外,根據Cropnosis機構的估計,201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市場價值占種子市場總量的35%。更為關鍵的是,轉基因作物在糧食安全、可持續性和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觀點:大眾、科學家與政府

    大眾:高知曉度 + 低了解度 + 誘導 = 低接受度

    Health Focus International 在2014年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各國大眾對轉基因食品的關注度各異,相對較高的有中國(71%)、意大利(61%)、俄羅斯(51%),而英國(28%)和印度(22%)的關注度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調查顯示全球約87%的消費者認為非轉基因食品更為健康[3]。

    作為對轉基因關注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公眾對轉基因的接受度意料之中的低。《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披露[6],公眾對轉基因接受度低,且呈現顯著下降趨勢。調查結果顯示,73.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愿意吃轉基因食品,表示愿意吃的僅占19%。

    圖2 大眾對轉基因食品越來越摸不著頭腦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網

    2007年前后,反轉風潮的興起借助的是社交媒體的東風。如今,社交媒體已是中國大眾對轉基因食品進行辯論的主要平臺。根據人民網研究院《轉基因食品議題在微博傳播中的群體意見分化》[7]顯示,我國公眾對轉基因農作物有較高知曉度,但對轉基因相關知識的了解度很低

    顯然,在當前背景下,社會對于“轉基因食品”的主流觀點極易在一開始就被無意或刻意地誤導,從而使國內輿論長期處于相對不理性的狀態。

    被誤解的袁隆平:積極研究,慎重應用

    在轉基因食品辯論熱潮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澄清“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言論而遭到顧準女兒在內很多知識分子的公開批評。在觸及敏感話題時,權威人物的發聲被片面曲解的事件屢見不鮮。事實上,國內包括袁隆平在內的多數科學家仍然持中立態度,在轉基因研究中需積極探索,而在應用中持審慎態度。即使如此,國際權威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態度由中立向支持轉化的趨勢仍然十分明顯。

    百余名諾獎科學家聯名支持轉基因

    2016年6月,百余名諾獎科學家聯名支持轉基因[9](圖3),其中包括多位中國兩院院士的名字。這場聯名支持體現了國際科學界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基本態度。

    圖3 “挺轉”請愿網站首頁截圖

    圖片來源:“挺轉”請愿網站

    科學證據:當前的質疑是欲加之罪

    就目前掌握的科學證據而言,對轉基因食品長期安全問題的質疑是“欲加之罪”。早在2014年的FBIF會議上,陳君實院士就明確表態,“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2015年,澎湃新聞采訪了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教授胡瑞法。他帶領的課題組檢索了SCI中有關轉基因農作物的近萬篇論文,對其中得出消極結論的論文進行長期追蹤,最后都被證明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10]。

    中國政府:慎重推廣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的政策主要圍繞食品安全、消費者合法權益及生態保護制定,但各國態度還是存在明顯的國別差異性

    相較而言,中國政府的政策更為謹慎。雖然允許多個品種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等的進口(多數用于飼料生產),但允許種植并實現大規模商業種植的作物僅有抗蟲棉以及抗病番木瓜,另有四類轉基因作物因審核程序或消費者接受度的影響并未實現大規模種植。同時,美國、加拿大已批準轉基因肉類的生產,而國內轉基因肉類在民眾餐桌上的出現并未提上日程。

    與此同時,全球其他多個地區的轉基因政策更為寬松歐盟早在上世紀便通過轉基因玉米的種植與上市,獲得授權的包括多個品種的玉米、油菜、土豆、大豆及甜菜,絕大部分直接應用于食品。而土地資源匱乏的鄰國日本,則度依賴對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進口,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作物。

    國內反轉人士屢次提及的美國對于轉基因作物與食品則更為寬容。美國農民普遍接受轉基因技術,90%以上的玉米和大豆屬于轉基因作物。2013年,美國國內轉基因玉米僅20%用于出口,80%用于國內消費;轉基因大豆則有40%用于出口,60%用于國內消費。這一事實與崔永元拍攝的轉基因紀錄片并不相符,其目的尚不可知。

    轉基因企業:利益?科技?

    代表性中外企業新動態

    據報道,2017年6月,農業巨頭孟山都 RNA 干擾技術首次被美環保署批準為殺蟲劑使用。孟山都稱,預計2020年第一批 RNA 干擾技術的轉基因玉米將在市場上市,這款玉米則是由孟山都與陶氏合作研發。

    而忙著收購孟山都的德國拜耳公司也在近幾月得到巴西、歐盟對幾類轉基因棉花、油菜等作物的授權,進一步拓展了全球業務。3年前被中國批準進口大豆的杜邦先鋒公司也沒有閑著,6月在巴西推出新型轉基因大豆。

    圖4 國內外相關企業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國外巨頭的收購、并購新聞不斷,業務的拓展也紅紅火火。

    隆平高科為首的國內種業公司能否守住國內市場的大蛋糕呢?近日,隆平高科發文談自身未來5-10年的成長。提及轉基因時,稱中長期內與陶氏益農的巴西玉米種子業務的并購將逐步落地,隆平高科在全世界內的發展值得期待。

    與此同時,文章也認為,中美玉米育種30年差距頗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轉基因技術在國內尚未放開。當前種植資源、轉基因技術和流程化育種體系等關鍵資源與技術的建立,均需要投入資金和時間。因此,引進與系統學習國外仍然是縮小中美育種差距的最優路徑。

    科技與應用:

    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醫療、制革、紡織、美容業等行業的突破與應用

    實際上,轉基因作物的應用并不局限于食用,以我國大范圍種植的番木瓜為例,還可以在醫藥、制革、紡織和美容業上廣泛使用。

    據報道,FDA自2009年起陸續批準了四類由轉基因動植物生產的新藥(圖5),用于治療多種稀缺疾病。除此以外,美國多家公司采用轉基因煙葉生產實驗性新藥,包括 Medicargo 和 Mapp Biopharmaceutical 兩家公司。其中 Medicargo 曾在2013年 H7N9 禽流感出現時采用煙葉快速生產出新型實驗疫苗。

    圖5 FDA批準四類由轉基因動植物生產的新藥

    圖片來源:搜狐健康

    然而,目前國內對于“轉基因”的認知似乎僅局限于玉米、大豆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加工的轉基因作物,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的應用實際上相當廣泛。

    其中貢獻突出的即為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技術生產的奶酪在英國、美國市場有90%的占有率。轉基因技術改造的啤酒酵母已經在啤酒工業廣泛使用。此外,葡萄糖漿、阿斯巴甜、氨基酸、檸檬酸等重要食品工業原料都是借助基因改造技術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在與食品行業息息相關的醫藥領域,維C、胰島素、乙肝疫苗等等也是如此。

    轉基因之痛:

    科技的意義不是贏得一場辯論,而是這項技術最終能否造福于民

    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的轉基因爭議已經阻礙相關產品造福于民。拋開對于轉基因產品的認同與否,以許智宏院士為代表的轉基因技術專業人員,都認為這項高科技最終的意義還是能否造福于民。[21]“我們的目的不是贏得一場辯論”,這是果殼網一篇與轉基因相關的文章標題,也是廣大轉基因食品相關人員的心聲。

    轉基因食品問題早已脫離了科學的范疇,在普及與接受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事件。科研者堅持科學所帶來的可靠結論,大眾也堅守自身的食物主權,誰都沒有錯。

    轉基因之思:科技、科普與利益

    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將反轉基因風潮與“無麩質飲食”的流行進行了類比,認為是部分公眾媒體和品牌商引導的結果。大眾容易接受公眾人物與媒體的觀點,再加上部分品牌商“敏銳”把握客戶需求后的推波助瀾,這類的事件屢見不鮮。

    大眾面對新興話題時需要正確的科普與引導,但在這一場爭辯中,大眾的認知也必將越來越接近真相。真相或許和正義一樣,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幸運的是,國內輿論針對轉基因食品一邊倒的指責已經緩和,更多的理性聲音開始出現,關注到轉基因技術本身所帶來的益處。科技本身并沒有錯,其成果的應用才是充滿汗與淚的艱難之處,正如轉基因技術所經歷的一樣。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轉基因技術必將是人類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開始的疑問已經解決許多,但科技應用帶來的利益因牽扯到多個行業而具有格外的復雜性。企業利用技術盈利這一點無法詬病,但以崔永元為代表的反轉人士頻頻提及的“龐大利益集團”、“屠龍計劃”等又是否屬實?“轉基因之辯”或許是正義與利益的較量,又或是真理與陰謀的斗爭,但雙方的站位到底如何?我們尚未可知。

    參考來源

    [1] Biotech/GM crops surge to a new peak of 185.1 million hectares in 2016, 5.5.2017, AgronNews

    [2] 《轉基因:我們的目的不是贏得一場辯論》,2014年09月29日,果殼網

    [3] 87% of consumers globally think non-GMO is ‘healthier’, 8.13.2015, Foodnavigator

    [4] 《獨家系列報道之二:66%法國人對轉基因了解有限》,2014年01月14日,新浪

    [5] 《獨家系列報道之三:日本人吃不吃轉基因食品?》,2014年01月15日,新浪

    [6] 《社會藍皮書: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16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7] 《轉基因食品議題在微博傳播中的群體意見分化》,2017年01月09日,人民網

    [8] 《美國科學家和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等問題分歧嚴重》,2015年01月31日,新華網

    [9] 107 Nobel laureates sign letter blasting Greenpeace over GMOs,6.30.2016, Washingtonpost

    [10] 《學者追蹤近萬篇論文:“認為轉基因不安全”最終均證明是錯的》,2015-01-23,澎湃新聞

    [11] 《農業部公布轉基因技術推廣路線圖》,2016年04月14日,經濟參考報

    [12] 《綜述:美國金寶湯公司決定標識轉基因的背后》,2016年01月12日,新華社

    [13] Tate & Lyle launches 17 non-GMO starches,5.19.2017, Foodnavigator

    [14] Mandatory GMO Labeling: Pros and Cons, 3.27.2015, Tracegains

    [15] Dow Chemical and DuPont Set Merger and Plans to Split , 12,12,2015, Nytimes

    [16] Bayer is buying Monsanto in $66 billion deal , 9.14.2016, CNNMoney

    [17] China National Chemical to buy Syngenta for $43B, 2.3.2016, USA TODAY

    [18] 《真實的美國轉基因現狀:農民認為更環保》,2015年09月22日,第一財經網

    [19] 《悄無聲息的“革命”–轉基因作物與一個華中鄉村的社會變遷》,2016年4月30日,知識產權出版社

    [20] 《基于SCI論文的作物轉基因育種領域發展態勢分析》,2016年06月02日,基因農業網

    [21] 《許智宏:轉基因討論應該回歸理性和科學》,2016年07月23日,中國產經新聞

    [22] 《隆平高科:再論公司處在未來5-10年成長拐點》,2017年09月10日,中泰農業陳奇團隊

    提示:

    *本文FBIF首發,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規則。

    *投稿,內容合作,聯系Mote Chan(微信:motechenfbif)

    / 更多文章 /

    • 全球87%的消費者認為非轉基因“更健康”,有證據嗎?

    • 2017最新全球有機農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有機產品處十年來高位,蓬勃發展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微信群/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食品安全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186.html

    (0)
    上一篇 2017年9月19日 23:21
    下一篇 2017年9月20日 04:2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