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后回復數字“1”,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斑馬消費
作者:陳曉京
圖為王守義十三香,來源:飛牛網
今年年初,京姐從河南回上海,有幸坐上十三香冠名的高鐵列車,以為滿車廂是十三香的味兒,結果空氣特別清新,一覺睡醒,高鐵喇叭還在廣播提示乘客,這是王守義十三香冠名的高鐵。
想起家里用十三香炒菜已經很多年,斑馬消費京姐才發現,這東西居然產自河南,如今名揚海內外,和貴陽的“老干媽”絕對有一拼。
如果說貴州“老干媽”是宅男心中的女神,那么千里之外的“王守義十三香”,就是眾望所歸的男神一枚。
只不過老干媽是接連不斷的狂購浪潮,據說現在00后連吃根雪糕都要沾著老干媽,在國外留學的好友也不止一次給京姐講,國外一瓶老干媽要10美刀呢,簡直羨慕死國內的吃貨們。
圖中為王守義,圖片來源:荊楚網
相較之下,王守義十三香就顯得低調多了,33年一直默默無聞,不上市、不貸款,就連省里金融機構來做工作請他們貸款,人家十三香掌門人王銀良都沒給個好臉色。
早說嘛,人家十三香集團現金流非常好,就連擴建需要的8個億資金都是自己口袋掏的,到了年終,三兄弟分紅都是千萬甚至上億級別。
他們的底氣,靠的就是那超市貨架上十分不顯眼的十三香牌調味品,一盒40克的十三香產品,凈利潤只有8分錢,就靠這樣的產品,他們在2015年實現總營收16億元,利潤2.6億元。
賣一盒才賺8分錢的生意如今做到年收入16億元
王守義十三香集團就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當地的胡辣湯特別出名,被認為是胡辣湯界的祖宗和發源地。
起先還真不知道偌大的中原城市里,還有十三香集團這個低調內斂、偏不愛折騰的企業。
這家企業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和銷售粉狀純天然調味品,也就是將各種香辛料磨成粉末配比而成的調味品。
王守義十三香集團創始人是王守義,已在2003年去世,現在實控人叫王銀良,是王守義的二兒子,王守義另外還有兩個兒子王銅良和王鐵良,是公司股東,三兄弟分別持有公司股權51%,24.50%和24.50%。
王家已經是當地路人皆知的首富,但三兄弟還是在公司里各管一攤事,企業發展戰略和決策大多還是由三兄弟共同商定。
王銀良的名氣比兩位兄弟大,也說不上低調,每年在兩會上會提些議案啥的,有些和企業打假有關,也難怪,產品行銷南北甚至海外,仿冒的越來越多,自從正宗的“王守義”牌十三香出現了,王守仁、王守真、十八香等雜牌如雨后春筍般也出來了,特讓十三香集團焦慮,前前后后十多年打假,耗費幾千萬元,才遏制住假貨、冒牌貨的橫行。
花了這么多精力,其實是要保住自家的利潤。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種土黃色的撲克牌盒式包裝,創始人王守義人頭像,手寫體十三香字樣,怎么都感覺很“土”,但別小瞧40克的十三香才賣3塊多錢,每盒的凈利潤有8分錢呢,行銷30多個省市,王家靠的就是產品真材實料、消耗快和量大的特點,獨自撐起純天然粉狀調味品的行業大旗。
海天味業、老干媽、李錦記的凈利潤高吧,可十三香就是不愛攀比,創立33年來只是埋頭干活掙錢,1984年起家開廠時,王守義手里只有借的100元資金,到了2015年,創造了16億元的營收和2.6億元的利潤。
拒絕多元化家族企業接班遇難題
盡管十三香集團很能掙錢,現金流很好,像這樣的大企業涉足其他行業不在少數,但是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十三香集團真算是“守身如玉”,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從事單一產業型的企業,沒有資本運作,不貸款,不上市,也概不賒欠,在如今A股風起云涌的時代,好像就在世外桃源里過活。
其實,王守義十三香集團有著自己獨特的底線,那就是拒絕多元化。
大約10年前,王守義的長孫王太白從英國留學回來,對企業上市和跨界房地產表現出極大興趣,并建議當時的十三香集團上市和投資房地產,但被王氏兄弟潑了盆冷水,“掙慣了快錢,哪會安心做實業呢”?
圖為王太白,圖片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還有一個深刻教訓,2009年,十三香集團曾經短期涉足餐飲業,當時計劃在全國范圍開設500家火鍋店,可惜生意慘淡,項目上馬倆月就關門大吉,幾百萬投資也就打了水漂。
這些教訓給王氏兄弟上了緊箍咒,作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如何管理,如何走向健康的企業發展之路,實際上給現在的董事長王銀良出了難題。
王守義膝下有5男2女,老爺子在世時,懾于老爺子的威信,大家還能一塊兒齊心合力的跟著老爺子干,隨著老爺子辭世,兄妹各自成家,各種利益分配問題就擺到了桌面上。
王銀良很有魄力,首先讓近親退出管理層,引入職業經理人充實內部血液,開始走向現代管理企業,但接班的問題又接踵而來。
相對于王銀良這樣一輩人的保守和低調,第三代比如王太白以及他的堂兄妹來說,有國外留學經歷見過世面,看重與外界相契合的企業管理理念,尤其是對企業上市融資以及投資業務等新時代產品比較熱衷。看來,子女接班問題還需要兩代人之間,更長周期的磨合。
樂見的是,企業似乎看到了這一點,十三香在這幾年不經意間推出了一些高檔調味產品,多種類產品,不過,給外界的總體感覺和過去差不多。
王守義精姜粉,圖片來源:智購網
小行業、大公司
在資本市場上,大多數人的眼光都聚焦在那些大行業的明星公司上。事實上,在一些不起眼的小行業中,有一些公司深耕細作,活得那叫一個滋潤。
2017年,斑馬消費將陸續推出小行業、大公司系列,他們可能只是個做手套的、也可能是個做筷子的、甚至就是做針頭線腦的……但他們卻通過一分一厘的積累,成為了行業巨人。
提示:
*本文經斑馬消費(ID:banmaxiaofe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聯系Mote(微信:motechenfbif)推薦好文。
/ 更多文章 /
好想你:一顆紅棗賣出20億,這個農村娃只用了三招!
從粽子作坊,到實業大集團,這家企業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定位:從四面楚歌到凈利20億元,東阿阿膠10年滋補重生
/微信群/
長按二維碼關注“FBIF食品飲料創新”,回復數字“1”申請加入CEO、營銷、調味品、研發、啤酒、包裝、功能性食品、乳品、飲料、休閑食品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