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霸之王:郭鶴年,站在金龍魚背后的食業“闖王”!

    ▲來FBIF看看不一樣的食品世界!

    后宮訂閱號三千,不置頂,如何找到我?

    來源:益嘉大講堂(ID:yhjlpxb)

    FBIF推薦

    昨天FBIF分享了《金龍魚背后的農業帝國:豐益國際25年崛起史》有朋友期望讀到更有深度的內容,另有群友提議應該了解郭鶴年先生。今天就來啦!知道金龍魚已經很牛了,但是聽說“香格里拉”也是同一家公司,同一個老板的,大家就震驚了。有意思的是,有一些失敗的企業,常被人批盲目擴張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但是郭氏家族偏偏就是個反例。你怎么看跨界經營?

    聯系Mote(微信:motechan)推薦好文,暫不接受軟文,廣告。

    2月,《南洋商報》發布了“2016年馬來西亞十大富豪榜榜單”,“華裔糖王”郭鶴年2016年財富再增3.7%,以367億3500萬馬幣再次蟬聯南洋富豪榜首位。“亞洲糖王”、“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首富。但他異常低調,他的事跡和聲譽并非家喻戶曉。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馬來西亞,享有“亞洲糖王”“酒店業巨子”“香格里拉之父”的美譽,他還是馬來西亞首富。

    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商業王國持續向上。郭鶴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人知的馬來西亞人。

    他出生于小康之家,崛起于青年時代,郭鶴年的成功在商界已是一個傳奇,而他的低調也為平添很多神秘色彩。

    下南洋,闖天下

    1949年,對于郭氏家族來說,是家族企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經營糧油食品在當地創下豐厚的家業,但郭家也只是在當地——馬來西亞的新山比較知名。1949年之后,郭氏家族企業重新整合,年僅的25歲郭鶴年由家族兄弟推舉為掌舵人。此后幾十年中,郭氏家族開始名揚海內外,成為東南亞經濟界舉足輕重的角色。

    郭鶴年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創二代。當然,如果沒有父輩早年打下的基礎,郭鶴年還會成功,只是通往成功的路可能走得更曲折、更長一些。

    馬來西亞是上個世紀初許多中國人下南洋的第一站。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郭欽鑒還只是個16歲的少年。為了謀生,他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他的幾位哥哥幾年前已經在那里站穩了腳跟。他們經營一家名為東升的公司,其實就是一個兩層小樓的雜貨店,主要做糧、大豆、糖等生意。郭欽鑒就在哥哥的公司里做店員。當年,誰也不想到這個雜貨店會成為多年后郭氏商業帝國的第一塊基石。也許郭氏家族天生的商業基因,十多年后,郭欽鑒竟然由一個小小店員,成長為當地頗具知名的百萬富翁。郭家漸漸躋身新山的名流之列。雖經四十年代的戰亂,郭氏的東升公司經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后很快東山再起,更重要的是郭家的第二代已經成長起來。

    1923年10月6日,郭欽鑒的第三個兒子降生,第二代鶴字排輩,他為兒子取名為鶴年,希望他將來承繼米糧生意,年年都有好收益。大兒子名為鶴舉,希望他揚眉吐氣,二兒子名為鶴齡,意為長命百歲。

    父親的取名寓意深刻,除了鶴齡在戰爭年代早亡外,鶴舉在馬來西亞確實仕途一帆風順,小兒子更將家族企業發揚光大,而且光大到他可能無法想像到的地步。

    25歲少帥擔綱家族企業重擔

    郭家的鶴字輩人數眾多,關鍵是他們像父輩一樣齊心協力,共同將家業推至一個更高的境界。

    1948年12月,曾為郭家掘到第一桶金的郭欽鑒去世,郭家因此分家。曾和郭欽鑒一起創業的妻子、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不想家業就此沒落,她提議郭氏幾房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財產入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誰來掌舵呢?大家一致推舉年僅25歲的郭鶴年。

    此時的郭鶴年已經有了一段創業經歷。1947年,他在新加坡創立平生第一家公司——力克務公司,像父親一樣經營米面生意,同時還做船務經紀、船租業以及膠粘劑制造,生意格外紅火。因此由他接手郭氏企業,大家心口皆服。

    力克務公司后來也于1965年易名為郭兄弟(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為郭氏在新加坡的大本營。新加坡郭兄弟有限公司所擁有的品牌包括“金龍魚”。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中國投資了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從此開辟了中國市場。

    正當家族兄弟把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之時,1954年郭鶴年突然飛往英國,在那里他參觀眾多知名大企業,了解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時他見識了期貨的作用。1957年,他滿懷熱情地回到馬來西亞,郭氏兄弟的公司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郭家依然做父輩的老營生,米、面、糖還是他們的老業務,不過郭鶴年敏銳地注意到食糖越來越走俏了。他花了兩年時間全面考察煉糖業,之后在一次家族董事會提議,全資投入煉糖業。

    當時的馬來西亞沒有一家煉糖廠,這是一塊空白市場,也是一次孤注一擲的冒險。但郭氏家族最終同意了。郭鶴年配合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創立了馬來西亞第一所煉糖廠——馬來西亞制糖公司。同時,他看準時機,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一體化經營”體制。1962年郭鶴年即被人們譽為馬來西亞“糖王”。

    這是郭氏兄弟公司成名的第一仗,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郭氏的甘蔗園不斷擴大,食糧產量越來越多,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據媒體報道,郭氏集團控制了國際糖業市場的10%的份額。郭鶴年也升級為“亞洲糖王”。

    香格里拉之父是怎么煉成的

    當初郭氏家族全資投入煉糖業,當豐厚的利潤滾滾而來時,郭鶴年又做出多元化國際化的決策,把放到一個籃子的雞蛋又放回多個籃子里。

    除了繼續發展煉糖業,郭鶴年又將企業經營的觸角伸到糧食、工業、航運、礦產,地產、國際貿易、保險(放心保)、酒店、建筑等多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他以巨資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香港無線電視等香港重要媒體,從而使他多了個“傳媒大亨”的美譽。

    在郭鶴年眾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稱號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亞洲政局大體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經常飛往世界各地的郭鶴年又注意到旅游業將是一個重點發展區域。而酒店則是旅游業的發展工具之一,環太平洋區域擁有促進旅游業成長的最大潛能。

    1971年,郭鶴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他的第一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在他的心中,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就是個世外桃源,他希望自己的酒店成為所有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清靜不受干擾地卸下所有的負擔,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像他的低調處世原則一樣,不論他現在多么知名,他還是像隱士一樣希望不受外界名譽受累,執意把自己隱于媒體的聚焦之外。

    像當年糖業一戰一樣,定位于高級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戰成名。郭鶴年趁熱打鐵,開始在新馬泰布局。漸漸地,香格里拉被認為是高級、與眾不同的象征。而在郭鶴年創辦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檔次的五星級賓館才能命名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亞洲酒店服務的一個標尺。比如“亞洲人的待客之道”,就發軔于香格里拉酒店,風行于世界。

    事實上,為亞洲酒店確立新的核心價值的推動者,正是香格里拉酒店集團。“香格里拉之父”、“酒店業巨子”的桂冠又戴在了郭鶴年的頭上,甚至有些掩蓋了“糖王”的光芒。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里集團在中國成立了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

    1984年,嘉里集團斥資5億美元在北京興建當時最高的建筑國貿中心,成為北京CBD的地標性建筑,這也是當時外資在中國內地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

    酒店和航運一度是郭氏王國投資的重點領域。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這兩個行業同時出現了歷史性低潮,導致郭氏旗下所有航運生意連續出現虧損,在曼谷和吉隆坡新開業的香格里拉酒店也經營不利。面對如此局面,郭鶴年顯示出他果斷堅決的一面。在航運業的投資虧損數億美元之后,郭鶴年在1986年果斷放棄了航運業務。

    1988年,郭氏集團以20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電視有限公司31.1%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1993年,郭鶴年的嘉里集團又斥資26.5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銷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英文報刊《南華早報》,郭鶴年也因此被港媒封為“傳媒大亨”。

    不過,在2015年年底,郭鶴年以2.65億美元的價格將南華早報集團出售給了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就此退出了傳媒業。這筆買賣一度被認為是郭氏王國走向衰落的信號,但郭鶴年說:“這是在正確的時機做出正確的決定”。

    打不倒的商業巨子

    六七十年代是郭鶴年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似乎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后來他說了歷年心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這位商界奇才也歷經了幾次商業帝國拓展中的失敗。

    早年郭鶴年的力克務公司就經營航運業,他的船隊后來也成為家族企業的重要部分。七十年代的經濟復蘇讓航運界十分樂觀,船只被一艘艘造起來,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卻發現全球貿易雖然繁榮,但一些原產品加工生產已經轉移到原料產地,而且飛機也被用來運貨,航運生意日漸清淡。

    經過慎重的考慮,郭鶴年決定從航運業中脫身,只保留在新加坡的太平洋船務。據媒體估計,他在航運業的損失高達1億美金。

    與此同時,曾經給他帶來榮耀的酒店業在八十年代中期也陷入了低潮,不過他不再“斷腕”。后來他解釋道:酒店主人的成功故事,必定促使他人造更多的酒店,最終造成客房過剩,但是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平衡之后,還會有一個盛宴期。因此郭鶴年相信酒店業還會看到“太陽的再度照耀”。

    而曾讓他最早成名的糖業在八十年代后期因判斷失誤,在糖的期貨生意上遭遇滑鐵盧。幾次失誤讓郭鶴年對“成功是失敗之母”有了特別的認識。不過他不會就此泄氣。新加坡財經界由此評價郭鶴年不是一個在經濟衰退時期會破產的人。

    與中國的“不打不相識”

    祖籍中國福建的郭鶴年與中國的結緣卻是從一場貿易戰開始。1962年還是“馬來西亞糖王”的郭鶴年突然發現當地市場白糖數量急劇增加,他調查后才得知,這是來自中國的白糖。中國政府希望能占領這個市場,以賺取外匯。眼見中國糖物美價廉,郭鶴年并未退讓,他從印尼調來更廉價的糖,終于奪回了市場,由此奠定他的糖王地位。

    這次與中國的貿易戰,卻讓中國政府對他刮目相看。

    ▲曾與李光耀成為同學

    1973年,還在新加坡的郭鶴年被一個神秘電話請到了香港,在那里他見到了中國外經貿部的官員和華潤公司的高管。原來中國政府希望他幫助國內搞一批糖,同時也幫做一些期貨。在之后的幾周時間里,郭鶴年漂亮地實現了承諾,不但幫助中國從巴西買回了優惠價的白糖,還從期貨市場賺了四五百萬美金,并按要求存入了中國銀行倫敦分行。

    這次聯手,郭鶴年被定位為“愛國華僑”。改革開放后,他成為各地政府最受歡迎的投資者之一。

    ▲1990年,鄧小平接見郭鶴年

    在上海,他參與了虹口區的重建以及閘北不夜城的部分重建;在杭州,他建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北京,他興建了地標建筑物——國際貿易中心。即使在89年的政治風波后,很多外國投資者相斷撤資,郭鶴年反而增加了項目和投資。

    從在中國一系列的投資來看,郭鶴年不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個出色的觀察家。他認定: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這種政治敏感度從他的父輩就可以看出來。早在郭欽鑒發家之后,他就與當地政府首腦關系很好,戰后,他因此擔任了米糧統治官的要職,負責采購事務。而郭家的東升公司還經營了政府特許生意,家族企業更賺得盆滿缽滿了。

    ▲2012年,郭鶴年獲得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第二代鶴字輩中,郭鶴年的大哥郭鶴舉在外交界頗有作為,還曾被委任為馬來西亞駐歐洲共同體育首席代表。

    而郭鶴年一直對外聲稱,“我只是一個商人”。他本人并不熱衷政治功名,但卻十分注意和政界保持密切的關系。在經濟上他對馬來西亞的執政黨和反對者都提供支持,但他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更不愿接受媒體采訪。

    / 更多文章 /

    • 金龍魚背后的農業帝國:豐益國際25年崛起史

    • 帝斯曼:從煤礦到健康營養,百年企業的轉型啟示

    • 博睿拓:百威英博在中國有一個“很強大的計劃”

    • 為什么這家傳統巨頭沒有“創新者窘境”

    / 公眾號使用指南 /

    • 點擊菜單“趨勢排行可查看行業趨勢文章全球食品飲料排行榜

    • 訂閱號后臺點擊菜單“FBIF”回顧FBIF2017完整議程、演講嘉賓、合作伙伴、現場活動等信息

    • 回復”參會名錄“、“照片”、“新聞”、速記稿可查看相應信息,其他關鍵詞請回復“關鍵詞”獲取

    • 后宮訂閱號三千,不置頂,如何找到我?

    /微信群/

    長按二維碼關注FBIF食品飲料創新”,回復數字“2”申請加入CEO營銷、研發、包裝、能性食品乳品飲料創業、電商、休閑食品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462.html

    (0)
    上一篇 2017年5月19日 22:53
    下一篇 2017年5月20日 07:4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