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Costco中國首店開張,在很多中國人的臆想中,這就是一家想盡辦法給消費者省錢的公司,人家和白求恩大夫一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和中國人交個朋友……于是,全上海的大爺大媽集體出動,把Costco圍了個水泄不通。因為前來購物的人實在太多,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開業僅半天的Costco不得不緊急宣布停業;圖片來源:21世紀經濟報
3天后,同樣是這群大爺大媽,卻在Costco擺起一字長蛇陣,排著長隊退會員卡;
圖片來源:CGTN法語頻道
一周后,傳來用Costco會員卡可以以1499元/瓶的平價買到飛天茅臺的消息,但此時,天貓已周知天下: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格在天貓上一樣可以買到!這時候,還有誰想坐一兩個小時的車跑到Costco所在的上海郊外受罪?短短的一個多月,Costco中國從火爆全魔都到趨于平靜,原因也很簡單: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此Costco已非彼Costco也!Costco在中國的這一個月,也給中國當代商業史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案例:它沒有體現出自己在會員制上的優勢,沒有帶來在購物體驗上比電商更完美的享受,只知道利用營銷事件博弈人性,它在中國的結果幾乎是可以預料的。不可否認,Costco在中國有不少擁躉,甚至還擁有包括雷軍、葉國富這樣功成名就的超級“信徒”,但是,Costco在中國的這一個月,已經全面暴露了它的商業模式的弱點。Costco宣稱,其所有商品毛利率不超過14%,高出這個標準的需要匯報給CEO及董事會批準;但是在中國,14%的毛利率有時就是暴利!君不見拼多多、聚劃算動輒帶動成千上萬產業帶、以100億補貼擊穿行業低價,甚至虧損售賣商品?就拿電子商品來說,京東上的電子商品一般代表了電商平臺的最高價位,但是Costco上的電子產品和京東相比價格更高:比如蘋果MACBOOK PRO15英寸深空灰512GB ,Costco售價為19999.9元,而在京東平臺僅為18499;蘋果 IMAC 27英寸, Costco的售價為13299.9元,京東售價為12488元。Costco的另一大殺招是通過精選商品實現走量,所以其整體庫存量單位只有4000個左右,而沃爾瑪超過了20000個。
Costco在國外的確可以這樣做,因為國外用戶的需求比較固定,也比較單一。比如說,在美國,Costco的四成業務為包裝食品、飲料和清潔用品,近20%的收入來自汽車加油、餐飲、醫療服務等增值服務,閉著眼睛就能數出用戶需要的商品。而中國有13億人口,需求更加多元,Costco在中國開業當天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因為實在沒有太多選擇,很多人結賬時購物車都是空的!據說在國外,只要你在Costco買了東西,不問原因、不限時間,甚至香蕉吃了一半都可以退貨,但是一直到現,Costco中國都沒有在會員規則中加進這一條;在試吃上,Costco中國同樣設置了重重障礙,不僅試吃的量少,試吃的開放時間更是有限:在Costco放開肚皮試吃,原來只是一個傳說。
Costco在國外成神,很大程度上是依仗了以上幾點,但是這幾點在中國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從一開始,Costco在中國已經背離了方向。《紅樓夢》第五回有判詞:“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好像冥冥中揭示了某種結局?在中國已然進入新零售時代的背景下,Costco此時揮師進入中國,只能映襯出它的老邁與無力。Costco可能沒有估計到中國的電商渠道變化有多快!相對于新崛起的拼多多、“毒”上賣鞋、抖音帶貨,連天貓、京東都已經是 “古典電商”了,而Costco中國的管理層大多是不了解中國電商發展的老外,在中國的電商渠道每天都在信息更迭、創新模式時,Costco中國只能和當年的亞馬遜中國一樣,陷入信息滯后、決策緩慢的泥沼。圖片來源:Costco公眾號
Costco晚了家樂福、沃爾瑪20年進入中國,在這20年中,中國的零售業早就翻天覆地,大賣場模式更是一次次在瓦解中重建。比如說盒馬的3公里配送、每日優鮮的前置倉等,可以說,在中國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分叉的路口下,都埋著全新的商業模式,滿足于家庭汽車采購,定位于地遠人自偏的Costco在中國并不具備用戶基礎。圖片來源:盒馬微博
Costco在國外的所有成功都是在線下,而線下零售在中國的比重已越來越小。何況在進入新零售時代后,就算是線下實體,也得依托于大數據分析,國內電商平臺在商品價格、種類豐富度、高效供應鏈以及購物體驗等方面,是Costco根本無法比擬的。所以,Costco進入中國后,有機會和美國一樣開500家店嗎?永遠沒有機會了!*本文經電商報(ID:kandianshang)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更多文章 /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7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