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拉面到泡面,中日韓歷史全在面里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作者:徐添
    來源:單讀

    什么是日本的國民美食?在中國,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壽司”。然而,直到親自走到東京街頭你才會發現,拉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美食。每到黃昏或午夜,下了班的白領若不愿去居酒屋縱樂,也不愿回家烹飪,便會在街頭巷尾任何一家拉面館“吸食”一碗拉面。大大小小的拉面店遍布東京的街頭巷尾,比起我們的川菜館不遑多讓。人們愛吃拉面并以此為豪,在橫濱,你甚至還能找到一間拉面博物館,里面各式各樣的湯面不得令人驚嘆日本人對精致食物的不懈追求,據 2007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絕大多數日本海歸回國后最想吃的不是壽司,而是拉面。拉面成為日本人身份認同的主要食物,甚至是日本料理的代表菜,許多日本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日本日清杯面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自己選擇原料做出一碗屬于自己的泡面

    拉面是日本料理,還是國民美食?這似乎有點讓吃慣了刀削面、陽春面、蘭州拉面和擔擔面的我們有些無法接受。畢竟在中國人的認知中,中國才是面條的發源地,而日本在一百五十年前還是一個以米為主食的國家。但事實俱在:不到兩個世紀時間里,拉面被日本人成功改良,作為軟實力向外推廣,迅速風靡全球。這不禁讓人好奇,拉面日本化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的作者顧若鵬(Barak Kusherner)梳理中日食面的歷史,廣泛采訪喜劇演員、餐飲專家、娛樂經歷、拉面店主、食客以及食物史學者,講述了一個有關食品與時代變革的有趣故事。一碗熱騰騰的日式拉面,它的原料面條、肉以及各種調味料無不是日本與東亞各國政治、文化互相影響的結晶。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人很少吃肉,對于面食更是興致淡漠,明治維新之后,日本走上國家轉型之路,伴隨著政治體制變革、新文化傳播與新商品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為拉面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日式拉面是怎么來的?倘若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或許可以說是起始于江戶,推廣于明治,定型于大正,成功于昭和(戰后)。江戶幕府兩百余年的太平歲月讓關東、關西發展出咸淡不同的醬油口味以及質感不一的蕎麥面與烏冬面;到了明治時代,肉食習慣開始進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在以“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為國策的年代里,吃肉意味著學習西方與增強士兵的身體素質。在 1870年,福澤諭吉在寫下《勸學篇》的同時還寫下了一篇《應吃肉》的小文,他危言聳聽地警告日本人,如果不吃肉,就會從地球上消失。1872 年,明治天皇在例行文書中昭告百姓,帶頭吃牛肉;同年,政府還告訴民眾,僧侶也可以食肉(當然,寺廟的僧侶們堅決反對此項政策)。食肉之風蔓延開來,為拉面中的牛肉與肉湯帶來了機遇。

    不過,若說對拉面誕生影響最大的因素,應當是住在橫濱等地的中國人。1884 年,北海道的城市里出現了 “南京蕎麥面”;1887 年,福建人陳平順在長崎開館,取名“四海樓”,他把當天剩下的食材與面條、湯頭混在一起,發明了長崎名菜什錦面。甲午戰爭前后,許多中國留學生東渡日本,生活在橫濱、東京、神戶、札幌以及長崎等地,人數眾多。由于飲食習慣差異以及生活上的困難,不少中國人開設各式餐館,招攬食客。中式面條營養豐盛,且價格不貴,大大地滿足了日本產業工人想要填飽肚子的簡單愿望。在明治時代,許多中餐混在西餐廳中與洋餐混合出售,如剛才提到的“南京蕎麥面”就是誕生于函館著名西餐廳“養和軒”,這不禁讓人想到明治時代初年的社會氛圍——對外來文化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現在的四海樓

    到了明治末年,一項重要的發明使得拉面變得更加鮮美,這就是味素。1908 年由日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苗研發出的這種添加劑無論是被加入肉湯還是調成清湯,都可以讓食物散發出一種鮮美的味道。過去為了調制鮮味,家庭主婦需要熬幾個小時的高湯,現在只要一勺味素就可以解決令烹飪成本大大降低,從此風靡全球。許多人嘗試仿制味素,其中成功者當屬中國人吳蘊初。1920 年代,吳蘊初對味素技藝進行破解,大獲成功,這就是現在中國人家庭里常吃的味精的由來。吳蘊初獲得了發明的專利權,為此味之素(日本味素公司)還狀告吳蘊初侵權,但吳蘊初據理力爭,且以“國貨”作為宣傳口號,令對手頗為無奈。到 1928 年,中國國內的味精產量已經超過了從日本進口的總量,中國味精成功打敗了日本味素,成為中國未來廚房調味品中的霸主。

    大正時代是日本戰前最開放與祥和的時期,迅速發展的都市化進程讓夜生活變得更加迷人。工人、學生、都市白領們經常深夜回家,在路邊攤填飽肚子。各式“支那面條”、“支那蕎麥面”因此大行其道,成為尋常巷陌里的平民美食。1920 年代中日關系雖然逐漸轉冷,但是在日本社會卻興起了一波中國文化消費熱,人們對中國服飾、歌曲與美食的喜愛更甚以往,呈現出別樣的中日交流景象。谷崎潤一郎 1919 年在《朝日新聞》中大力稱贊中國食物,認為沈陽餐館里的菜比東京哪里都做得好。

    拉面文化盡管在明治、大正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戰前日本社會的主食依然是白米為主,只有有錢的人和軍隊士兵才吃得上精細的白米飯,村落里的農民依然吃糙米粗糧。隨著侵華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陸續爆發,日本社會的經濟基礎與糧食儲備更被逐漸掏空,日本人的飲食也被迫作出改變。在昭和時期,軍國主義者堅信吃大米是大和民族身份體現的重要標志。即便只吃白米會導致體內維生素 B1 缺乏,導致嚴重的腳氣病,也沒有什么問題。1936 年,日本運動員孫基禎在柏林奧運會上奪得馬拉松冠軍。日本當局不顧孫基禎實際上是個(日籍)韓國人的事實,將運動員的好成績歸功于以大米為主食的飲食方式。對國民食物大米瘋狂信仰導致戰爭期間大米的征收總量整整翻了四倍,本土老百姓必須節衣縮食才能支持前線軍隊的充分補給。在這種情況下,以面為主的替代性食物成為不少日本老百姓的生存口糧。

    ▲亞洲第一個奧運會馬拉松冠軍,52 年后,他終于可以代表本民族,高舉奧運圣火進入會場

    1945 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帝國主義食物的形象也轟然崩塌。由于與戰前所有的殖民地、占領區脫離關系,日本頓失糧食進口渠道,加之過度消耗糧食,1946 年的日本社會餓殍遍地,以大阪為例,據統計,每月有 60 人死于饑餓。占領軍和日本政府在治愈戰爭創傷的同時,更要想方設法緩解饑荒,不僅如此,更需要通過食物振奮國民精神。1946 年,美國占領軍決定將美軍多余出的 750 萬磅小麥粉移交日本政府,這批原本準備送到菲律賓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軍糧轉身一變成為戰后日本賑災物資。

    糧食的緊缺與小麥粉的輸入深遠地改變了日本社會的飲食文化。各地面包消費量顯著增長,連學校的伙食都用面包來代替米飯。不過由于日本家庭中普遍缺乏做面包用的烤箱,以面包為主食的習慣遲遲未能養成,到頭來面粉依然是過剩物資。不但如此,由于戰后的面粉是美國“施舍”給日本的重要物資,這一主食好像也帶著些許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意味。在戰前,很多人相信是日本人所吃的食物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如果今后日本人全部都要吃面包,是否意味著日本將被迫置于美國的經濟控制之下,而日本民族文化也將從此日漸消失?有人對此憂心忡忡,迫切需要新的飲食文化重建國家。

    1958 年,在離大阪市不遠的池田市,一位破產商人發明出新的拉面。它用塑料袋密封,人們只要打開袋子,將面餅放入碗里,倒上開水,蓋上碗蓋,耐心等上三分鐘,再加上調料,就可以得到一碗鮮美的拉面。

    ▲以安藤百福夫婦為故事原型拍攝的晨間劇《萬福》

    這個商人就是安藤百福,而他的發明就是日后的御宅必備——速食拉面(日文: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安藤百福出生于日據時期的臺灣。1943 年,他被日本憲兵帶部入獄,后來又因涉嫌漏稅被駐日美軍投入監牢。出獄后的他一貧如洗,饑腸轆轆,在老家的小棚子里將自己在臺灣中國人那里學到的拉面技藝加以改良。安藤百福在面粉里加入堿水,使面條更加筋道,又使生面條油炸脫水,變成硬硬的面餅。由于經過油炸,面餅進入熱水后可以迅速軟化,變為原來的樣子,不會失去原有的味道。為表達對中國與日本的敬重,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拉面公司取名“日清”(清即清朝),這也就是今天日本最大的方便面公司日清食品株式會社的由來。直到今天,日清拉面依然是日本最好吃的方便面,口味繁多的方便面與十分魔性的宣傳廣告令人印象深刻。

    ▲日清拉面與進擊的巨人聯動廣告

    方便面誕生于戰后日本經濟起飛的年代。農村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生活成本日益增加。許多公司將男職員派到城市的周邊地區,開拓商機,形成了“單身赴任”(只身一人去外地工作)的社會文化。在外工作的人獨自生活,很晚才回到家中,一碗便宜又好吃的方便面成為了平日里生活的首選。簡單而便捷的烹飪也將女性從繁忙的家庭勞務中解放出來,做飯變得更加簡單,她們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戰后巨大的社會變革中,拉面象征著一種新的社會意識,同人口增長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步發展,而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式面條”逐漸隱去了身份,被日本民眾普遍接受為“國民美食”。

    在歷史學研究中,飲食史很少是學界關注的對象。就連《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作者顧若鵬本人,專攻方向也是日本戰爭審判與中日關系史。對于一般讀者來說,軍事、政治與人物才是歷史著作最為迷人之處,日常生活實在平常到平庸,毫無歷史書寫的價值可言。然而布羅代爾卻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提出抗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像精英人物的決策一樣,對歷史的演進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日常瑣事連續發生之后,“經多次反復而取得一般性,甚至變成結構。它侵入生活的每個層次,在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刻下印記”。歷史的演變侵入人們的衣食住行,以至于造就了今天的社會文化。

    方便面不僅與日本社會的歷史變革緊密關聯,同樣也是經濟重新振作的中韓兩國的歷史縮影。大約在安藤百福發明方便面五年后,韓國三洋食品引入機器,開始在韓國生產三洋拉面。1960 年代初的韓國同戰后的日本情況相似,經濟凋敝,政治混亂,樸正熙以軍事政變的手段掌權不到三年。作為一個威權主義者,樸正熙深明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在美國面粉物資的幫助下,樸正熙政府在 1965 年制定“混面粉獎勵政策”,鼓勵人們購買方便面。幾年之間,方便面銷量從 240 萬袋膨脹到 1500萬袋,猛漲六倍,方便面深入韓國民間。

    1986 年,韓國食品中的美味——辛拉面應運而生。韓國株式會社農心公司推出了“石鍋牛肉拉面”,并以公司老板辛春浩的姓氏將其命名為辛拉面。在辛拉面面世之前,韓國拉面相對比較清淡,農心公司認為辣是韓國人最喜歡的味道之一,因此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研發辣椒材料,歷經兩百余次試驗最終制成辛拉面。

    ▲韓國最好吃的方便面,辛拉面

    辛拉面推出于漢城亞運會和漢城奧運會之際,時任總統全斗煥為了提振經濟、振奮民心,將辣味作為韓餐特色加以宣傳,作為漢城奧運會的贊助商之一,農心公司更是利用此次機會大賣辛拉面。在當時,一碗方便面的平均價格是一百到一百二十韓元不等,但是農心賣出的辛拉面卻高達兩百韓元,是一般方便面的兩倍,很多人都對辛拉面持悲觀態度。但高價并沒有降低辛拉面的銷量。1980年代末的韓國經濟剛好趕上了“低利息、低油價、低匯率”的三低繁榮期,隨著韓國逐漸走向民主化,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得以改善,消費模式也越來越高端化。因此,辛拉面銷售額在一年之后增長了六倍,將三洋拉面徹底擠出市場,成為韓國方便面界的無冕之王。在今天,韓國成為了方便面的消費大國,人均年消費量達 80袋,而日本僅有 40袋。即便在今天的韓劇里,你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份王者氣韻。

    ▲在《請回答 1988》里,闔家吃面是一件其樂融融的事

    方便面在中國的歷史同樣也與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變遷息息相關。就在漢城奧運會開幕后四年,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加快了市場化進程,許多外商、外企紛紛投資中國。80 年代末,臺灣油商魏應州四兄弟攜1.5億新臺幣來到大陸合資辦廠,由于不熟悉大陸的制度與經濟環境,很快虧損過半。1991 年的第一個季度,魏應州不光沒有掙錢,還倒賠了 2000 多萬。半年后,設在通遼的最后一個油廠也因虧本不得不關閉。兄弟四人四處周轉資金,試圖穩住投資人的最后信心。1991 年,魏應州的四弟魏應行在大陸帶六桶臺灣泡面出差旅行,在他泡方便面的時候,車廂里的人紛紛問他從哪里買來的泡面,怎么聞起來這么香。“大陸這么大,坐火車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場該有多大!”從弟弟那里得到情報的魏應州立即意識到,大陸的泡面生意大有可為。那個時候,好一點的進口泡面五到十塊一包,普通百姓根本消費不起。1992 年,從臺灣再次回到大陸的魏應州連續考察內蒙、遼寧等省,他發現北方人口味偏重,因此研制出了紅燒牛肉面,并將廠子設在天津。這家新創辦的公司就是后來康師傅方便面的東家頂新食品公司。

    1992 年 8 月,當中國隊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勇奪金牌時,一袋不起眼的方便面出現在商場里的柜臺上。和方便面的鼻祖日清拉面一樣,康師傅也是生逢其時。1992 年剛好是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的那一年,“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定論剛落下不久,無數人便涌向東南沿海,尋找發展機遇。方便面不單是火車旅途上的好伙伴,更是外來務工人員最初的營養快餐。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定價一塊九毛八,恰好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銷量猛漲,不到兩年功夫就賣出了 2 億包。

    康師傅的發跡令早就來到大陸的統一方便面十分嫉妒,為了破局,在 20世紀的最后幾年,他們改變營銷策略,將銷售對象轉移到青少年身上,推出了吃起來更加方便的干脆面。為了吸引眼球,統一相繼塑造出小浣熊、小當家等企業形象,并在干脆面里加入集換式卡片,吸引更多青少年購買。1999 年,統一授權廣告公司奧美,將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和四大惡人繪成不同的人物卡,附贈在干脆面中,這項舉措迅速引發了一股干脆面集卡熱潮,場面之火爆,堪稱千禧之際的史詩級營銷。

    ▲當年的水滸卡有不少借鑒了同期的日本動漫,如上面這兩個人物就借鑒了侍魂中的造型(圖片來自知乎:黑龍子)

    由于卡片設計精美,品質優良以及廣告宣傳,“買方便面集水滸卡”透過口耳相傳(在那個時代大家連最基本的通訊方式都還是電話+BB 機)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間,孩子們一包又一包的購買方便面,個別人民幣玩家取卡棄面,與別的孩子進行交換。水滸卡的熱浪推動統一公司后續又出了三國卡、封神卡,最終徹底將康師傅所打造的“小虎隊”擠出青少年市場。在少年們瘋狂地吃面集卡過程中,統一方便面銷量翻了 N 倍,據說,笑得嘴都合不攏的領導拿出當年賺到的利潤直接蓋起了一座辦公大樓。

    康師傅與統一兩大方便面巨頭繼續在 21 世紀互相爭奪著中國人的腸胃。當御宅、屌絲等亞文化興起之時,方便面又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一碗小小的方便面,凝聚了復雜的歷史變遷。誰說歷史離人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

    參考文獻
    1. 顧若鵬:《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
    2. 千太陽:《口紅經濟學》,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
    3. 陳蘇:《頂新集團(康師傅)企業史研究》,南京大學2011年博士論文
    4. 許鋒:《跨越國界的融合:跨國企業在廣東》,經濟日報出版社,2016年
    5. 辛拉面:20年熱銷神話的背后,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5月29日
    作者:徐添
    來源:單讀
    提示:
    *本文單讀(ID:dandureading)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 被中國冰雪Pick,揭秘康師傅運動營養膳食的冰雪之旅

    • 從“泡面鼻祖”日清說起:怎么看方便面這門生意?

    • 方便面的文藝復興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方便面、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130.html

    (0)
    上一篇 2019年8月7日 22:30
    下一篇 2019年8月8日 01:1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