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餐飲老板都在說要逃離購物中心!
商場購物中心競爭愈發慘烈、客流分流嚴重、同質化嚴重的同時上座率又低……甚至有些商場的餐廳在飯點人也寥寥無幾,被江湖人稱“鬼樓”!
商場餐飲“十宗罪”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2019年,餐飲將從購物中心大逃離》的文章在餐飲人朋友圈中瘋傳。該文列舉了購物中心在很多餐飲人眼中的“十宗罪”。
租金太貴 ;
利潤微薄 ,商家打價格戰;
商場強勢,沒有安全感 ;
品類同質化嚴重 ;
“死”商場越來越多;
經營格外辛苦 ;
關系復雜,疲于應付 ;
資源被大品牌占據 ;
投資成本高 ;
好場子進不去,壞場子進去就是“送死” 。
商場餐飲已經從剛開始的香餑餑變得越來越難做,有些商場的餐廳短短一年就關了一半,原因是客流量太少。
過去,商場是大部分餐飲人即使擠破頭也想進去的掘金高地;如今的十大“罪證”一出,有行業人士便開始預測,2019年,將有大量餐飲人從購物中心“逃離”,紛紛開始轉向“地下餐飲”。
而最近,商場地下似乎迎來了“春天”,地下一二層的客流是樓上加起來的10倍之多,一批入駐地下的小吃品牌生意火爆,20幾平小店月營業額能高達30多萬!
到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翻天覆地的變化呢?商場“地下餐飲”的崛起對餐飲人來說是不是一個新機會呢?
大品牌競爭硝煙漸退,購物中心小吃為王
以6年前商場紅利的最高峰值和現在的情況對比,追溯了一下商場餐飲的起起伏伏!
1、6年前:地上時尚餐飲吸客流,地下都是溫飽型快餐
2013年,餐飲品牌正在商場享受誘人的紅利,商場的約會社交屬性讓無數的餐飲老板“做夢都會笑醒”。
而餐飲品牌的年輕化時尚化初見端倪,年輕客群正處在新鮮期,人們逛街約會直接上4樓5樓吃飯,看完電影直接就在同樓層找餐廳吃飯,大家認為很新潮很時尚,所以去商場樓上吃飯是顧客必“打卡”之地。
而相比之下地下一二層的餐飲就顯得比較“low”。
2、6年后:地上品牌難出花樣,地下已被小吃攻占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以前各大餐飲品牌瞧不上的地下一二層,如今卻是整個商場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20幾平的小店月營收就能高達30-40萬,坪效遠甩樓上幾條街。地下餐飲已經完全被小吃攻占!
那么反觀樓上呢?幾年前是哪些品牌,幾年后基本不會變。
以前的顧客習慣是到了商場直奔樓上找餐廳吃飯,吃完飯就走,沒什么值得逗留的。
而現在顧客的習慣就是地鐵出來直接就在地下逛吃,能留住顧客一整天。很多甚至連一層都不會去,也就更不會選擇上樓了。
地下一二層成為新的餐飲掘金地?
短短幾年時間,商場的餐飲格局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是商場地下一二層餐飲迎來了的春天?還是曇花一現?
1、地上餐飲固化,百花齊放時代已經結束
隨著時間的更迭和商場的不斷洗牌,“收割小品牌,貼補大品牌”已經形成模式。
目前洗牌已經完成,商場樓上餐飲不斷固化,黃金地段都被海底撈、西貝等知名餐飲大牌占領,很難有什么新花樣,小品牌就更沒有進駐主流商場樓上的機會,商場地上餐飲更多的是“幾枝獨秀”,很難再“百花齊放”。
2、地下交通樞紐人流旺,超市帶客流
交通的便利更是為地下餐飲再添一把力量!
就以廣州為例:恒寶廣場、花城匯、時尚天河、太古匯……地鐵和商場相連的數不勝數!
從地鐵出來直接就是地下,這里可以說是餐飲的絕佳“黃金地段”。
撇開交通這些外力因素的加持,商場招商方這個內部因素也更注重地下的規劃。
3、小吃升級為新時代時尚餐飲,為商場注入新活力
近幾年,小吃升級一直是餐飲人樂此不疲的話題,炸串、豬蹄等等小吃都逐漸品牌化進駐商場。
以前的街邊小吃搖身一變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潮流餐飲品牌,小吃不斷升級,品牌化后從low變得高大上。
而且現在的年輕客群生長在物質極大富足的年代,樓上一成不變,大而全的餐飲品牌已經不足以持續性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了,小而美更具新鮮感才是迎合他們的新思路。
4、主題街區化,迎合年輕人的“逛吃”屬性
以廣州時尚天河為例,地下一層二層都被主題街區化,起名“夜上海”等主題,并配上火車軌道、站牌等元素的裝修,沒有規律的布局讓顧客邊拍照、邊逛街、邊吃,而這一點只有小吃的走食屬性可以滿足。
前段時間,抖音上必打卡的廣州“夜上海”也讓地下餐飲火了一把,一到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
而商場地上餐飲因為格局問題,人們“閉著眼睛”都能找得到,就失去了場景感。
小結
從幾年前的人人都在享受購物中心紅利到逃離購物中心,又到了現在休閑業態搶占商場紅利。
地下的一二層也從原來的無人問津到現在客流爆滿,從不值一提到現在的香餑餑,變化實在太大。
那么這對于廣大的餐飲人來講,進駐到商場地下一二層是不是一個新的商機呢?這個風口是不是真的到來了呢?我們等待時間的檢驗。
奈雪の茶|一龍拉面|樂吃串串
川記百鮮花甲|田野中餐廳|牛爸爸牛肉面
炒FUN|麻辣誘惑|蘇小牛精釀主題串吧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