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體飲料存在感有點低 :如何才能“固如金湯”?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據中國輕工業網站最新數據顯示:

    • 2019年1-4月,碳酸飲料制造業營業收入226.38億元,同比增加8.13%;

    • 瓶(罐)裝飲用水制造業營業收入304.53億元,同比增加9.25%;

    • 果菜汁及果菜汁飲料制造業營業收入258.11億元,同比增加8.19%;

    • 含乳飲料和植物蛋白飲料制造業營業收入324.44億元,同比增加2.7%;

    • 固體飲料制造業營業收入68.98億元,同比增加3.02%;

    • 茶飲料及其他軟飲料制造業營業收入363.45億元。

    以上數據,我們明顯能夠發現,固體飲料的營收最少,而且跟其他種類的飲料相比,差距過大,甚至不及乳制品,茶飲料的零頭。固體飲料的存在感有些低,是何緣故?

    01

    天時層面:過于垂直場景下的短尾需求

    中國飲品市場的第一階段跟餐飲業有著高度相關。早在八九十年代左右,像可口可樂、匯源果汁以及椰汁之類的主打的就是餐飲市場,其對應的是解決消費者餐桌上“解渴的需求”。除此之外,以前在一些小餐館,玻璃瓶裝汽水之類的軟飲料也是大受消費者歡迎。

    如果說上述是解決消費者室內的解渴需求,那么娃哈哈、康師傅以及統一等瓶裝水是充分滿足了消費者室外的解渴需求。早在十幾年前,人們出門前自備一杯保溫水的生活方式是常態。隨著時間線的延長,瓶裝水的出現,其改變了人們出門帶水的生活方式,而現階段,瓶裝水已經成為一個完全的消費品類。

    不管是第一階段的解渴需求還是當下的潮流、口感、健康需求,消費者對飲料“隨時隨地,及時行樂”的需求本質上沒有發生改變。碳酸飲料、乳制品飲料、瓶裝水等等都能完成消費者的及時滿足感,而固體飲料卻非如此,物理空間上市靜態的,比如辦公室或者家里,需要熱水沖劑,需要容積,固體飲料的特性決定了其只能是在垂直場景下才有用武之地。

    與國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不同,國外屬于典型的長尾市場,盡管場景單一,但是國外有咖啡文化,速溶型的固體飲料在長尾下,總體市場份額并不低。而國內咖啡文化并不濃厚,屬于短尾市場,場景下,滲透率低,最終導致了固體飲料的尷尬境地。

    02

    地利層面:頭部公司匱乏,多元化產品線尚未形成成熟體系

    檢驗一個市場的成熟度,頭部公司的數量以及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是評判市場的重要維度,而產品線的豐富度,則是衡量市場潛力的依據。

    按著頭部公司及產品線的豐富度這兩個維度來分析下固體飲料行業。

    種類上來講,固體飲料分為風味固體飲料、植物固體飲料、茶固體飲料、果蔬固體飲料類、咖啡固體飲料、谷物固體飲料、可可固體飲料、其它植物固體飲料。

    這么多種類為大家所熟知的有幾個那?咖啡,茶兩個而已。這兩個品類,有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茶代表著東方文化,而咖啡則代表著西方精神。茶囿于產量所限,國內方面盡管知名度高的種類多,但是并未形成集團化企業。咖啡這一種類在全球比較知名的當屬雀巢咖啡。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另一個種類就是奶茶固體飲料,代表企業為香飄飄,優樂美等公司。

    固體飲料這么多細分種類,可是為人們所熟知且規模化量產的也就咖啡跟奶茶兩個種類,代表性公司也就雀巢、香飄飄等為數不多的企業, 因此,固體飲料行業典型的頭部公司匱乏,多元化產品線尚未形成成熟體系。

    03

    人和層面:“多智而近妖”式產品橫行

    如果說消費者習慣未培養成熟,行業產品線尚未成熟是客觀原因所致,那么“多智而近妖”式產品橫行,則是固體飲料行業從業者自身不爭氣導致的,怨不得別人。

    飲料作為“隨時隨地,及時行樂”的產品,短頻快是其消費特性,這一特性注定了不可能有很高的增值價值,也就是整個產品的附加值并不高,拿“水中貴族”,“水中LV”依云水來講,一瓶也不過幾十塊錢,普通消費者咬咬牙也能買得起。

    而固體飲料就不同了,雖然消費頻次低,消費場景有限,但是附加值卻很高,更容易包裝概念,比如阿膠、燕窩,等都是很成功的固體飲料品類,但是極具營銷價值的產品,永遠是稀缺的。廠商為了謀取暴利,炒作,浮夸風式炒作成了行業的慣用伎倆。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固體飲料不勝枚舉的詐騙新聞,功能上吹得天花亂墜,成了萬能藥。飲食本身跟健康醫學都息息相關,廠商放大產品價值,“多智而近妖”式產品橫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體驗,劣幣驅逐良幣,本來與固體飲料向保健品屬性靠攏是一個重要延伸路徑,可是泥沙俱下之下,固體飲料這一發展路徑被阻礙,使得行業很難產生獨角獸甚至巨頭公司。

    1、換維攻擊:從飲料思維切換到零食思維

    軟飲料中固體飲料飲料屬性最不明顯,其消費場景,反而更零食屬性更強。因此,思維上不妨從飲料思維切換到零食思維。飲料最根本的屬性滿足的是解渴功能,不太可能充饑,而零食不單單是休閑伴侶,更是具有充饑功能。既然固體飲料在軟飲料中存在感低,不如轉戰零食市場。香飄飄的定位就很成功,小餓小困,來點香飄飄。就是飲料思維切換到零食思維的典型成功案例。

    2、步子不要跨太大:從飲料到簡餐,再到保健品

    保健品品牌不是一下子樹立起來的,需要積累口碑,先從簡餐之類的功能性產品切入,比如輕斷食,減肥餐入手,后期積累一定量天使用戶,最后在升級到功能性保健產品,這樣的路徑或許更能說服消費者。本來固體飲料在保健品領域的口碑就不好,而且保健品自身負面就很多,這加劇了固體飲料的升級之路,步子不要跨太大:從飲料到簡餐,再到保健品,或許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3、挖掘垂直單品,尋找下一個“香飄飄”

    具體衡量一個子品類的消費情況,可以分解為其滲透率和消費頻次。滲透率是指100戶家庭中有多少家庭在一年內購買過此產品,消費頻次是指一個家庭一年內購買的次數。其中滲透率決定了此品類的銷量。滲透率往往取決于此品類在其生命周期的位置,一個新產品問世,其滲透率可以從零提升至100%,若借助高速擴容的渠道(比如電商),滲透率可以很快的提高(比如三只松鼠),但大部分快消品平均消費頻次受制于人們在這個品類的支出比例、選擇的多樣化而提高空間很有限。滲透率提高可以大部分解釋銷量的增加。

    如果留意超市飲料柜臺,或者門店、酒店的冷柜,就會發現現在飲品品類太豐富了,每年都有大量新品類進入市場,今年尤其火的是山楂飲品,其實每年都有新的品類比較熱。

    要想誕生大企業,首先市場空間要大,市場空間如何大?細分種類市場得能火起來,尋找下一個“奶茶”,打造下一個“香飄飄”。

    什么樣的新品類比較火?從國外引進的品類,能夠適應中國的應該都引進得差不多了,還沒火起來的可能就有些難度了。當然,可能有些國外飲品品類還要等些日子,目前的創新飲品品類,有一個基本導向,就是源于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的新品類比較多,而且從概念上講,藥食同源是消費者比較能夠接受的。

    比如,抹茶嚴格來說不算一種品類,卻在用戶心理認知上具有一個品類的屬性,延伸性強。固體飲料要在植物固體飲料、果蔬固體飲料類、咖啡固體飲料、谷物固體飲料、可可固體飲料、其它植物固體飲料中尋找靈感。以前,引進飲品品類碾壓中國飲品品類,那是一個中國消費者缺乏自信的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正在過去,消費者正在恢復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表現在飲品領域,就是從中國傳統消費文化中尋找創新靈感。

    來源:能叔扯快銷

    作者:能叔叔

    提示:

    *本文經能叔扯快消(ID:zzd1312)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原文標題:固體飲料存在感不強 :如何才能“固如金湯”?

    *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2019

    【廣告招租】聽說你也想C位出道?C位為你預留!后臺回復“C”了解詳情

    回顧FBIF2019精彩內容,請在公眾號后臺回復“0”獲取。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4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CEO食品綜合品、飲料素食、酒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冰淇淋、方便面、新零售、保健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399.html

    (0)
    上一篇 2019年6月18日 22:00
    下一篇 2019年6月19日 07: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