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時報原創/大游
還記得前不久西安某老街的“統一店招運動”嗎?
今年6月份,
西安市蓮湖區小南門的四府街多家店鋪的招牌,被換成了統一的黑底白字“喪葬風”,
由此引發熱議。
網友紛紛吐槽像“靈堂”。
▲戳視頻,看被吐槽的西安“店同招”
但類似的“店同招”的現象,
已經有地區開始整治了。
近日,相關部門制定的《北京市商業街區店鋪招牌設置規范(試行)》開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其中提到店鋪招牌可由設置人自主設計。
這意味著,
在北京地區,
清一色的門頭招牌將有望被停止,
取而代之的將是更有特色的門店裝潢。
北京擬出新規,
和“千店一面”的招牌說再見
9月29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會同市商務局制定的《北京市商業街區店鋪招牌設置規范(試行)》開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征求時間截止到10月12日。
征求意見稿中最引發大眾關注的內容,
即是表明了店鋪招牌“可以由設置人自主設計,同一街區內的店鋪招牌不宜采取統一樣式、統一色彩、統一字體等同質化方式設置。”
征求意見稿還提出,
店鋪招牌應當與商業街區的功能定位、歷史文化和景觀風貌相協調,
與建筑物外立面造型、風格和色彩相和諧,兼顧白天和夜間的視覺效果。
由設置人自主設計、設置體現企業文化內涵和特色的店鋪招牌;
同一街區內的店鋪招牌不宜采取統一樣式、統一色彩、統一字體等同質化方式設置。
▲北京擬出臺規范:
同街區店鋪招牌不宜“千店一面”
(視頻來源:新京報動新聞)
事實上,這不是北京地區首次提出關于店鋪招牌的文件。
早在2017年,
北京市城管委就頒布《北京市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范》,對企事業單位設置牌匾標識提出了明確且細致的要求。
不過,在落地實踐中,
上述規范并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即便是當下走在北京的大街上,
還經常會看到清一色的門店招牌,
指相同裝飾、設計、風格的店鋪,
布滿一條街。
這些店鋪招牌設計,
并非是由店家自主裝潢而成。
它們往往采用相同的色彩、字體,
是接到“上級指示”,進行統一性處理。
▲2020年8月25日的北京西站附近店招
統一招牌的街頭戰役,
并不是近些年才開始有
在一項社會調查中顯示,
“統一店招運動”是餐飲人最痛恨的行為之一。
雖痛恨,
但面對“上級”的硬性要求時,
也不得不低頭。
實際上,中國城市的整治城市牌匾運動有著30年的歷史。
上世紀80年代初期,
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著中華大地,
各城市內的店招復興。
從那一刻起,
就因為市場經濟自我推銷的動力和城市管理整齊有序的要求發生矛盾,
不時成為整治對象。
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招牌整治,
則始于1990年代。
國家有關部門下發文件,
要求各地政府協力整治招牌上的二簡字、繁體字、異體字等不規范用字,
每字收取數百元罰款。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
市容市貌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愈發引起各地的興趣。
▲1990年代初的廈門中山路,一眼望去似香港
1990年代中期,
在亮化工程下,
全國各地大規模啟動招牌整治,
強制更換霓虹燈招牌。
在這一基礎上,
有零星城市開始為了建設模范街道,
邁出統一招牌的一步。
1997年,
南京市對江蘇路、祁家路和寧夏路進行改造,
統一了店招,
其目的在于創優出新。
2002年,
武漢市投資5000萬元,
試圖將傳統夜市街區吉慶街加以整治為中華民俗美食文化街,
統一招牌也成為出新的重點。
2002年以后,
由于北京、上海獲得高規格國際接待活動的主辦資格,
兩城市都進行了大動員式的改造翻新,
將沿街店招統一設計更換。
▲上海南京路整治前后對比
由于其最高的行政級別和全國矚目的示范效應,
很快得以被各地希望提升市容的城市所效仿。
自此,“統一店招運動”開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國。
加之2005年以來,
中國開始評選全國文明城市,
“店同招”變成了各地紛紛效仿的“面子工程”,城市審美開始墮落。
店招的第一準則,
應是服從于自我經營的需要
招牌是商業競爭的重要元素。
招牌承載著顧客對產品的定位和認知,
也是商家傳遞理念的途徑。
全聚德、六必居、陶陶居……
每當有人提起這些熟悉的品牌,
其獨具特色的招牌就會呈現在腦海中。
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經久不衰,
就是因為其招牌已經牢牢地印刻在顧客的心中,
成為品牌的代名詞。
招牌整齊劃一忽略了招牌本身能夠傳遞豐富的信息,
磨滅了店鋪個性化的元素,
難以激發其顧客的興趣和印象。
整齊劃一的改造,
違背了商業發展的規律,
可謂歷史的倒退,
其影響的不僅是店鋪的美感,
還是店鋪的發展與傳承。
點擊查看【小時餐飲時報】重磅分析:
中國式招牌,為何丑得如此整齊?
【小時餐飲時報】認為,
每座城市的每條街道,
都有其獨特的商業環境、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選擇什么樣的門頭招牌,
首先應適用于商家自我經營的需要,
其次是在改造時尊重街道特色和店鋪特色,
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和設計,
在彰顯活力個性與推進秩序井然上取得一定平衡。
招牌管理應當尊重個性,彰顯個性。
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店鋪招牌的改造無可厚非。
但是改造不等于通過“統一服飾”來達到整齊的效果,更不等于通過限制商業活動來達到規范規整的目的。
城市治理歸根到底是要營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良好的城市發展氛圍。
直觀感受是讓居民生活便利,
商鋪健康經營。
如臺灣、日本等地都曾進行過店鋪門面的改造,
他們在翻新門面裝點門面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招牌的個性化設置,
不僅讓改造后的店鋪門面更加干凈、整潔、物品擺放更加合理,
同時也讓招牌的呈現更加大放異彩,個性十足。
改造后人氣更旺了,
游客的體驗也更好了。
最后——
選擇怎樣的店招,
首先是店家的自主權利,
它的第一準則應該是服膺于自我經營的需要,
而不是為了配合某種想象中的城市景觀。
鱗次櫛比、五花八門的商業廣告牌,
是城市的色彩所在。
在保證安全和市容美觀的前提下,
允許商戶突出個性,
才有利于營造出更加美觀的城市街景。
注:部分資料和圖片源于人民網、新京報、界面新聞、北京時間、大象公會。致謝!
有一件重要的事給你說
這些天,你的微信“訂閱號消息”中,
微信推送不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這可能讓你無法及時看到我們精心準備的每一篇內容。
我們都特別害怕和親愛的你失散,
所以,想拜托親愛的你——
點開【小時餐飲時報】公眾號
點擊右上角將我們設為“星標”
看完文章在文尾處點亮“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