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報|從歷史規律看白羽雞與黃羽雞價格走勢之謎

    報告
    正文

    1.白羽雞與黃羽雞歷史價格走勢

    雞肉是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我國雞肉產量為1170萬噸,占畜禽肉類產量的14%。國內雞肉的供給來源包括白羽雞、黃羽雞、817系列、淘汰蛋雞、其他雞類等,其中白羽雞、黃羽雞為最主要來源。根據畜牧業協會,2017年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出欄量分別為42億羽和37億羽,白羽雞肉、黃羽雞肉的產量占雞肉產量的比例分別為53%和30%。

    白羽雞是從美國的白洛克雞中選育出來的品系,全身羽毛為白色,具有較小的單冠。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我國北方地區的快大型白羽肉雞養殖產業迅速崛起,并逐步成為淮河以北消費者主要的雞肉來源;黃羽雞則是我國優質的地方特色品種。我國黃羽雞品種繁多,按商品代生長時間分類,可分為快速雞、中速雞以及慢速雞,黃羽雞出欄時間長且各類型差異大,出欄體重1.5公斤-2公斤。

    白羽雞與黃羽雞的差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羽毛顏色來看,白羽雞以白色為主,黃羽雞則包含了黃羽、麻羽和與黃麻羽有關的羽色,同時還包括有色羽中的黃膚雞、白膚雞和烏骨雞等。從種源來看,白羽肉雞是從國外引進的“快大白雞”,而黃羽雞則源自我國本土。從生長性能來看,白羽雞出欄時間短,一般為42天,生產效率高;而黃羽雞出欄時間相對較長,生產效率低。從銷售方式來看,白羽肉雞主要經屠宰分割為雞胸肉、雞腿肉和雞翅等形式銷售,或加工為熟食后上市,而黃羽肉雞主要以活雞形式流通,現場宰殺,基本不需要分割加工。從消費地區來看,白羽雞的消費群主要在我國北方,而黃羽雞目前消費群體以南方居民為主。

    目前,白羽雞價格在高位盤整,黃羽雞價格則從底部爬升、進入到快漲模式,未來的價格走勢是市場關注的重點。通過回顧白羽雞與黃羽雞的歷史價格走勢,我們發現白羽雞與黃羽雞的價格周期性、價格波動性以及價格中樞均存在差異。

    價格周期性方面,白羽雞和黃羽雞一輪周期的時間長短不同,黃羽雞周期更長。

    2012年2月-2019年5月我國白羽雞價格共經歷了4輪周期,最長的一輪周期歷時約31個月,而我國黃羽雞價格在2013年4月-2019年5月期間則經歷了3輪周期,最長的一輪周期歷時約37個月。主要受進口政策、環保政策、食品安全事件、H7N9流感等突發疫情的影響,肉雞市場供給與需求產生較大波動,從而對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影響。從歷史價格走勢中可以發現,白羽雞與黃羽雞的價格走勢在2018年4月之前基本一致;而在2018年4月-8月期間走勢相反,白羽雞價格總體仍呈上漲趨勢,而黃羽雞價格則先跌后漲;2018年8月之后,白羽雞與黃羽雞的價格走勢又基本趨同。

    價格波動性方面,黃羽雞的價格波動性比白羽雞的價格波動性大。白羽雞與黃羽雞價格大周期中均會嵌套小周期,但是黃羽雞大周期內嵌套的小周期更多,價格波動性大,而白羽雞大周期內的價格波動更為平滑。另外,2014年2月以及2017年3月的兩次肉雞價格低點,黃羽雞價格的下跌幅度遠大于白羽雞價格的下跌幅度。

    價格中樞方面,黃羽雞的價格基本高于白羽雞的價格。2011年6月至今,白羽雞的價格中樞約為8.3元/公斤;2013年4月至今,黃羽雞的價格中樞約為13.1元/公斤。黃羽雞價格基本高于白羽雞價格。

    為什么白羽雞與黃羽雞的價格周期性、價格波動性以及價格中樞均存在差異?為解決以上問題,本篇報告將通過復盤白羽雞與黃羽雞的不同價格周期,追溯每次價格周期中引起價格上漲和下跌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挖掘影響歷史價格表現的一般規律以及特殊規律,從而從生長周期、養殖成本、供給端以及需求端等方面探究白羽雞與黃羽雞歷史價格表現不一致的原因,并對其未來價格走勢做出判斷。

    2.白羽雞與黃羽雞價格周期特征對比

    2.1白羽雞價格周期回顧

    2012年2月-2019年5月白羽雞價格經歷了4輪周期,最短約15個月,最長歷時約31個月,價格波動周期長短不一。第1輪周期從2012年2月-2013年4月,歷時15個月,白羽雞價格為6.78 -9.91元/公斤。第2輪周期從2013年4月-2015年10月,歷時31個月,白羽雞價格為5.29-10.41元/公斤。第3輪周期從2015年10月-2017年2月,歷時17個月,白羽雞價格為4.21-9.74元/公斤。第4輪周期從2017年2月至今,歷時超過28個月,白羽雞價格高點已突破10.85元/公斤,處于歷史相對高位。

    在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的市場結構背景下,白羽雞行業周期性波動較為明顯。目前我國白羽雞養殖群體已趨于中大型養殖規模,未來隨著養殖規模化程度的提高,行業周期性表現將趨于平緩。但疫情、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祖代更新量變化仍將導致市場供給及需求產生較大波動,從而對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2.1.11輪周期:西式快餐發展迎良機,速生雞疊加流感疫情打擊市場

    西式快餐行業在中國的快速擴張給白羽雞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白羽雞從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中國,在2012年以前,隨著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白羽雞行業經歷了需求持續擴張的時期。

    “速生雞”事件疊加H7N9流感疫情使白羽雞價格下跌,行業陷入困境。2012年12月,央視曝光了“速生雞”事件。此次風波后,消費者消費白羽雞的信心受到了打擊,白羽雞需求下滑,價格大幅下跌。我們認為,“速生雞”事件過后,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問題,也推進了行業向一體化養殖模式的轉型。

    2013年3月31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通報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根據農業農村部,截至2013年5月20日,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共檢測到53份H7N9流感陽性樣品。受H7N9流感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對白羽雞的需求大幅下滑,白羽雞產能難以及時調整導致供過于求,白羽雞行業陷入了困境。

    2.1.22輪周期:疫情消散使需求回暖,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消費下降

    H7N9疫情消散使行業需求回暖,帶動白羽雞價格上升。2013年6月初,我國所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區均已終止流感應急響應,防控工作轉入常態化管理,消費需求逐步回暖,白羽雞價格逐漸回升。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肉類消費萎靡導致2015年白羽雞價格大幅下跌。2013年開始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10年的10.6%下降到了2015年的6.9%。隨著宏觀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滑,畜禽肉類消費需求逐漸萎靡。

    2013-2014年,全國雞肉總消費量為負增長;餐飲業營業額雖仍保持增長,但是增速明顯放緩。2013年我國祖代雞更新量處于154萬套的高位,而祖代種雞傳導至商品代肉雞出欄需要約16個月的時間;供給寬松疊加需求下滑,白羽肉雞行業在2015年陷入深度虧損。

    2.1.3第3周期:主被動去產能效果明顯,強制換羽使行業再陷困境

    白羽肉雞聯盟成立,行業開始主動去產能。2014年1月中國畜牧業協會成立了白羽肉雞聯盟,旨在促進白羽肉雞消費,加強行業自律,推動白羽肉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隨著白羽肉雞聯盟的成立,我國加強了對祖代雞引種的管理,行業開始主動去產能,從源頭控制供給的方式來解決行業因產能過剩持續虧損的困境。2014年,我國祖代雞的引種量已下降為118萬套。同時2015年行業陷入深度虧損,養殖戶逐漸退出市場也導致產能主動下降。

    引種國封關,行業開始被動去產能。2015年,我國白羽雞主要引種國美國和法國相繼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導致封關,行業進入被動去產能階段。行業主動去產能疊加引種國封關,使得白羽雞價格迅速上漲,在2016年3月達到階段性高點。

    強制換羽使行業再次陷入深度虧損。由于行業內普遍看好祖代雞產能收縮帶來白羽雞價格上漲,因此在本該去產能的階段對祖代種雞和父母代種雞進行了大量的強制換羽。2016年6月開始,后備父母代種雞與在產父母代種雞存欄量的比值明顯上升,表明父母代種雞強制換羽的數量大。2017年初,H7N9流感再次爆發使白羽雞消費端呈現低迷狀態;同時,瘋狂補欄和強制換羽導致供需過剩,白羽雞價格下跌,行業再次陷入深度虧損,養殖戶信心再度遭受打擊。

    2.1.4第4周期:供需偏緊疊加對豬肉的替代作用,價格持續上漲

    祖代更新量維持低位,緩解行業產能過剩。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2013年以前我國祖代雞總更新量處于持續性上升態勢,2013年達到頂峰的154萬套左右,而在之后的連續2年出現斷崖式下跌并持續處于低位,2017年和2018年的祖代更新量分別為69和75萬套。本次產能去化在2017年逐漸傳導至商品代肉雞終端,市場消化了過剩的供給量,緩解了行業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

    H7N9疫情緩解,禽鏈需求回穩。2017年三季度后 H7N9 影響逐步減弱,消費需求有所回升,白羽雞價格實現階段性上漲;但2017年年底由于前期強制換羽導致毛雞出欄量增加疊加受環保因素影響北方多地工廠、工地停工,屠宰場等多個雞肉銷售渠道不暢,白羽雞消費需求回升不明顯,導致雞肉價格回升緩慢。2018年開始,禽流感疫情明顯減弱,禽鏈需求保持平穩增長。

    受非洲豬瘟影響,白羽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增強,支撐白羽雞價格上漲。豬肉作為我國最大的動物蛋白來源,每年的需求量極其龐大。2018年8月我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首先在北方各省迅速擴散,而北方是白羽雞的主要生產和消費地區,非洲豬瘟影響下豬肉供給預期出現短缺,白雞肉作為豬肉的替代消費品,消費需求上升,推動白羽雞價格持續上漲,養殖環節保持高盈利狀態。目前,白羽雞價格仍處于歷史高位。

    2.2 黃羽雞價格周期回顧

    2013年4月-2019年5月我國黃羽雞價格經歷了3輪周期,最短約11個月,最長約37個月,黃羽雞價格波動周期長短不一。第1輪周期從2013年4月-2014年2月,歷時11個月,黃羽雞價格為5.70 ~13.96元/公斤。第2輪周期從2014年2月-2017年3月,歷時37個月,黃羽雞價格為6.48 ~17.92元/公斤。第3輪周期從2017年3月至今,歷時超過27個月,黃羽雞價格低點為6.48元/公斤,截至2019年5月中旬已達到18.72元/公斤的高點。

    黃羽雞價格循環呈現較長時間的周期性。但近年來,隨著環保整治力度和土地資源管理力度的加強,黃羽雞養殖的市場準入門檻已經在提高,加上行業規模化程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對周期性有所緩解。另外,禽流感等突發疫情也會在短期內導致市場供給及需求產生較大波動,從而對黃羽雞市場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2.2.1 第1輪周期:H7N9 流感疫情反復使價格產生波動

    H7N9疫情減弱帶動黃羽雞價格回升。2013年二季度開始,受人感染H7N9流感事件的影響,活禽交易市場受到嚴重的沖擊。2013年6月開始,疫情影響減弱,消費者對黃羽雞的消費需求回暖,黃羽雞價格逐步企穩回升。

    H7N9疫情加重,黃羽雞供過于求,價格持續下跌。2013年底以及2014年一季度,H7N9流感疫情有所加重,消費者恐慌情緒難以消除、對黃羽雞的需求下降,黃羽雞產能難以及時調整而導致市場供過于求,最終使黃羽雞價格急速下跌,行業陷入深度虧損。2013年黃羽雞行業單羽平均虧損為1.66元,同比下降344.44%。根據新牧網,2014年2月,中速雞價格跌至階段性低點6.50元/公斤。

    2.2.2 第2輪周期:壓縮產能實現價格反彈,疫情加重價格不斷探底

    產能下降,需求回暖,黃羽雞價格實現觸底反彈。H7N9疫情期間,行業內企業大多數采取壓縮產能的方式,從供給端控制種雞存欄量。2014年3月開始,隨著市場供給的減少以及消費需求的逐漸回升,黃羽雞價格實現了觸底反彈。

    2014年4月-2015年8月,由于行業未進行大規模補欄,因此黃羽雞價格一直保持在相對高的水平。2015年底,部分養殖戶由于黃羽雞持續高景氣而新增入市,市場供給有所增加,導致黃羽雞價格小幅下滑。據中國畜牧業協會檢測數據,2014年黃羽雞行業單羽平均盈利2.92元,同比大幅增長275.90%;2015年黃羽雞行業單羽平均盈利2.09元,同比下降28.42%,但仍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然而行業高盈利水平僅是一時的,隨后便迎來了價格震蕩小周期,并隨著H7N9疫情的再度加重,黃羽雞價格下跌。供給方面,2016年黃羽雞養殖企業在行業景氣的推動下加快產能恢復,全國黃羽雞父母代種雞存欄量為3671.34萬套,同比增長3.09%。需求方面,2016年底-2017年初,H7N9流感疫情加重,市場恐慌情緒上升,黃羽雞消費端呈現低迷狀態,商品雞市場價格明顯下降。

    H7N9疫情影響下,活禽流通渠道受限,黃羽雞需求下滑,價格持續探底。同時,活禽交易市場管理趨嚴,活雞流通渠道進一步受限,國內多地采取關閉活禽交易市場等做法,導致商品雞價格下降、活禽滯銷壓欄等現象發生。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發現病例以及外環境病毒檢測陽性的地區關閉活禽經營市場,疫情發生地研究落實全面停止活禽交易、推進家禽產業轉型升級和實行冰鮮禽類產品流通上市等長效措施;尚未發生疫情地區的活禽市場,要進一步嚴格活禽經營市場準入。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2016年四季度起,黃羽雞價格不斷探底,行業進入深度虧損期。

    2.2.3 第3輪周期:供需調整價格大幅上漲,南方爆發非瘟支撐價格快漲

    隨著黃羽雞產能逐步出清以及H7N9疫情消除,黃羽雞供給收縮,需求回暖。黃羽雞價格在2017年7月迎來大幅上漲,中速雞價格在11月達到階段性高點約18.72元/公斤。

    黃羽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增強,帶動黃羽雞價格上漲。受黃羽雞產能去化以及疫情消散的持續影響,2018年黃羽雞價格位于較高水平震蕩。廣東和廣西是黃羽雞消費的主要省份。受益于豬肉供給短缺背景下黃羽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南方黃羽雞消費需求企穩回升,推動黃羽雞價格上漲。目前,黃羽雞價格從底部攀升,進入快漲模式。

    2.3 白羽雞與黃羽雞歷史價格表現不一致的原因

    2.3.1 生長周期:黃羽雞生長周期長導致價格周期持續時間長

    黃羽雞生長周期長。從白羽雞繁殖周期來看,祖代雞引種傳導至商品代毛雞出欄需要60周左右。父母代產蛋孵化3周后引種至商品代,6周后可出欄屠宰。白羽雞被稱為“快大白雞”,是因為其出欄時間僅需42-48天,歷時短,生產效率高,出欄體重3公斤左右,一斤體重消耗1.8斤飼料,是陸地上飼料轉化率最高的動物。我國黃羽雞品種繁多,按商品代生長時間分類,可分為快速雞、中速雞以及慢速雞,出欄體重約1.5公斤~2公斤,一斤體重消耗2.5斤飼料。黃羽雞出欄時間長且各類型差異大,快速雞一般在60天以內出欄,中速雞一般60-100天出欄,慢速雞出欄一般需要100天以上。

    黃羽雞價格周期持續時間長。肉雞養殖具有周期性,從調整養殖規模到市場供給發生變化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價格循環呈現較長時間的周期性。由于黃羽雞生長周期長,因此其因市場需求變化調整供給的傳導時間更長,在價格周期上則表現為周期持續時間長。白羽雞價格周期最長為31個月,而黃羽雞價格周期最長為37個月。

    2.3.2 引種端:國外引種量是白羽雞價格變化的獨有因素

    白羽雞主要依賴國外引種。白羽雞作為舶來品,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其育種已經過國外的基因選育優化。白羽雞國內養殖起步較晚,現階段主要依賴國外引種。

    目前國外主要的肉種雞育種企業包括美國安偉捷育種公司、美國科寶育種公司、法國哈伯德育種公司等,肉種雞主要品種包括愛拔益加(AA+)、羅斯(Ross)、科寶(Cobb)、哈伯德(Hubbard)等。2018年三大育種公司提供的種雞品種份額呈現平分天下趨勢,美國科寶育種公司種雞更新量大幅提升,法國哈伯德育種公司市場份額自2017年增加后保持穩定,而美國安偉捷育種公司市場份額首次跌破50%。

    黃羽雞源自中國本土,目前實現自主育種。黃羽雞的良種繁育體系已基本健全。黃羽雞養殖體系依據所養殖肉雞遺傳性狀及代次,可以分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曾祖代及祖代多為純種,具有血統純正、遺傳性能良好等特點,主要用于優質種雞的選育擴繁;父母代種雞多為二元雜交品種,具有品種繁多、遺傳性能良好等特點,主要用于雜交培育優質商品代雞苗;商品代主要為三元雜交品種,具有生產性能良好、品種繁多等特點,主要用于雞肉產品深加工及終端消費者消費。

    國外引種量成為影響白羽雞價格的一大獨有因素。由于白羽雞主要依賴國外引種,因此祖代雞引種量的變化以及引種國封關情況對白羽雞價格周期影響較大。具體表現在2013年以前白羽雞祖代雞引種更新量一直處于高位,因此2015年以前白羽雞供給呈寬松狀態,而當2015年需求大幅下滑時,白羽雞供過于求,價格急速下跌,達到歷史低位。2015年底我國白羽雞主要引種國因高致病性流感導致封關,行業進入被動去產能階段,又使得白羽雞價格迅速上漲,在2016年3月達到階段性高點。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白羽雞價格主要因祖代引種量的變化而實現了急跌急漲。此外,2014年后白羽雞祖代引種量處于低位,供給偏緊,支撐了2017年2月后白羽雞價格的持續上漲。而黃羽雞源自中國本土,供給量相對穩定,不受國外引種的影響。

    2.3.3 消費端:消費渠道及地區差異導致白羽雞與黃羽雞價格漲跌幅不同

    白羽雞以團膳配餐為主,黃羽雞以家庭消費為主。從消費渠道來看,白羽雞主要經屠宰分割為雞胸肉、雞腿肉和雞翅等形式冷凍銷售,或供應至飯店、快餐店、團膳等,或加工為熟食,以集團消費、餐飲消費為主,家庭消費比例較低;而黃羽雞主要在農貿市場以活雞形式流通,一般以傳統方式進行整只煲湯或做白切雞、扒雞等家庭烹飪,或經屠宰后整只冷凍銷售,一般無需分割加工。

    外賣業務快速發展,推動白羽雞需求增長。近年來,移動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普及促進了外賣行業的發展。2015年開始,餓了么以及美團外賣APP活躍用戶數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美團點評每位交易用戶平均每年交易筆數從2015年的10.4筆增加到了2017年的18.8筆,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4.45%;均餐飲外賣交易筆數從2015年的170萬筆增加到了1120萬筆,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6.68%。白羽雞塊大價低,往往是飯店、快餐店雞肉采購的首選,因此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白羽雞需求的增長。

    活禽流通渠道受限,黃羽雞行業面臨轉型升級。受H7N9流感事件不定期發生影響,國內活禽交易限制的范圍逐步擴展,對黃羽雞行業產生了較大影響。目前,商品肉雞銷售出現活雞與“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銷售模式并存的局面,未來將逐步全面向后者轉變。在此背景下,為維持黃羽雞的市場份額,行業面臨轉型升級。隨著消費者對冰鮮雞的接受程度明顯增加,主要生產企業逐步建立健全冰鮮雞生產流程、配備專業冷鏈設施,拓展冰鮮雞的銷售渠道。

    目前已有21個省級行政單位鼓勵和扶持生鮮家禽銷售市場的發展。2002年,中國香港成為國內第一個推廣生鮮雞的地區。截至2018年11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已經實行全市范圍的活禽禁售,并全面開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鏈自送、生鮮上市”工作;全國范圍內,15個省份相繼發布了當地的家禽經營管理辦法,從中心城區為起點,對主城區內人口密集的農貿市場,逐步取消活禽交易,推動地級城市的主城區逐步取消活禽交易。

    南北方飲食習慣差異決定了白羽雞與黃羽雞生產與消費區域的差異。北方人大塊吃肉、口味偏重,調料的調味可以彌補肉質的不足,隨著北方吃白雞習慣的養成,體型較大、可分割的白羽肉雞較為適合這種烹飪做法;南方菜系比較注重食材的“原味”,消費習慣傾向于活雞消費,屠宰分割冷凍的白羽肉雞在南方消費市場很難打開。白羽雞與黃羽雞消費區域的差異也決定了其養殖省份的不同。白羽雞養殖密集區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山東、遼寧、河南、河北、山西、福建為主要生產地區。而廣東和廣西是我國黃羽雞的主要生產地區,其次,江蘇、浙江、安徽也有較大的生產市場。

    銷售渠道差異導致白羽雞與黃羽雞價格周期波動幅度不同。由于黃羽雞銷售渠道主要以農貿市場活禽交易為主,因此每次流感疫情除了打擊消費者對雞肉的消費信心之外,還限制或關閉了活禽交易市場,使黃羽雞活雞流通渠道受限。因此2013年以及2016年H7N9流感疫情過后,黃羽雞價格下跌的幅度明顯大于白羽雞價格的下跌幅度。

    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下,消費地區差異導致白羽雞與黃羽雞近期上漲時點不同。2018年8月我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疫情首先在我國北方大范圍擴散,而北方是白羽雞消費的主要地區,受疫情影響,白羽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增強,帶動白羽雞價格上升。而我國南方集中爆發非洲豬瘟則較晚出現在2019年3月-5月,廣東和廣西是黃羽雞消費的主要省份,黃羽雞對豬肉的替代作用使得黃羽雞價格上漲。由于主要消費地區不同,非洲豬瘟發生后,白羽雞價格比黃羽雞價格先行上漲。

    2.3.4 養殖成本:黃羽雞的造肉成本比白羽雞高

    黃羽雞養殖成本比白羽雞高。從造肉成本的角度,對白羽雞和黃羽雞的年化成本進行分析測算,發現黃羽雞中的慢速雞年單位造肉成本最高為15元/公斤、中速雞其次為11元/公斤,快速雞較低為8元/公斤,而白羽雞的年單位造肉成本最低為6元/公斤。

    黃羽雞的價格中樞比白羽雞高。黃羽雞造肉成本高主要是由于其料肉比高、商品代生長周期長。從歷史價格走勢中可以觀察到,受中速雞養殖成本高的影響,黃羽雞價格中樞高于白羽雞。

    3. 白羽雞與黃羽雞未來價格走勢判斷

    3.1 豬肉價格漲勢已起,有望推動雞肉價格上升

    2018年8月我國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量、生豬存欄量同比降幅逐月擴大,對豬肉養殖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根據農業農村部,6月能繁母豬存欄量2376萬頭,環比下降5.0%,同比下降26.7%,同環比降幅仍然在持續擴大中。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或將繼續維持環比下降趨勢,行業產能仍處于下行通道,尚未見底。受疫情影響,行業養殖戶補欄的能力和積極性受到抑制,產能加速出清,生豬供應量短缺。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上半年我國生豬出欄量為3.13億頭,同比下降6.21%。

    此外,雖然非洲豬瘟人畜不共患,但是消費者出于安全考慮,對豬肉的消費量將有所減少,豬肉和雞肉作為我國消費肉類蛋白的主要選擇,雞肉作為豬肉的替代性消費蛋白,消費量將進一步增長,尤其體現在學校、工廠企業機關類等團膳消費方面。

    從我國肉類消費結構看,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我國畜禽肉類總產量8517萬噸,其中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產量分別為5404萬噸、1170萬噸、682萬噸、644萬噸和475萬噸。雞肉為豬肉之后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種。

    目前非洲豬瘟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生豬產能大幅下滑已成既定事實。豬肉作為國人最大的動物蛋白來源,每年的需求量極其龐大,如果出現短缺,我們預計豬肉進口量將首先出現增長,其次雞肉等主要的替代品消費也有望受到拉動。我們在此前的行業專題報告《豬肉進口能夠彌補我國產需缺口嗎?》中進行過詳細測算,保守估計2019年豬肉缺口達651萬噸,進口量相比2017-2018年120萬噸左右水平增加約100萬噸,則其他畜禽肉類新增需求約為551萬噸,以2018年雞肉占其他畜禽肉類比例估算,雞肉新增需求208萬噸;2020年豬肉缺口達879萬噸,進口量相比2017-2018年120萬噸左右水平增加約200萬噸,則其他畜禽肉類新增需求約為679萬噸,以2018年雞肉占其他畜禽肉類比例估算,雞肉新增需求255萬噸。

    從豬肉價格后期走勢來看,下半年隨著生豬出欄量進一步下降,再加上下半年是節日需求的高峰,豬價有可能出現階段性快速上漲。全年來看,我們判斷非洲豬瘟疫情將維持常態化發展,豬價將會呈現逐季走高的走勢,有望在四季度突破22元/公斤的水平。

    從歷史價格數據來看,豬肉和雞肉價格走勢趨勢大致相同,生豬價格上漲周期前后,白羽雞和黃羽雞價格也處于上漲周期。當前時點,生豬價格漲勢已起,我們認為隨著豬價的逐步上行,白羽雞和黃羽雞的價格有望跟隨上漲。

    3.2 白羽雞:供需格局偏緊,預期價格上漲并保持高位

    總體看,2015年以來,白羽肉雞行業祖代雞引種緊缺情況未得到有效改善,行業自身供給劇烈收縮,且短時間內供需無法恢復平衡。同時,商務部對巴西雞肉雙反調查的最終裁定落地,將使凍雞進口量受限,明顯抬升進口成本,支撐國內雞價。此外,作為白羽雞主要消費渠道的快餐行業高速發展帶動白羽雞需求增長。我們認為受白羽雞供給短缺和需求上升影響,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

    3.2.1 祖代種雞更新量持續低位

    自2015年主要供種國相繼爆發禽流感以來,我國祖代雞更新量已連續4年維持低位水平,目前后備祖代雞存欄量雖沒有明顯下降,維持在合理水平,但在產祖代雞存欄量已達2015年以來同期新低。雖然2018年10月以來,我國祖代雞單月更新量保持在較高水平,隨著代際逐步傳遞,行業供給增加的趨勢明確,但是由于此前我國單月更新量已連續維持在較低水平,在累積效應下,邊際上的產能增加并不會導致供需情況出現根本性扭轉。我們預計2019年祖代雞更新量將達到90-100萬套,而根據我們的測算,2019年祖代引種需求量為86.5萬套,2019-2020年行業供需格局仍偏緊。

    3.2.2 強制換羽數量有限

    除了引進祖代雞,白羽雞產量的增加也可以通過祖代和父母代的強制換羽來激發。按照白羽肉雞正常飼養周期,父母代雞苗從孵出到進入在產存欄大約需要24周左右。我們根據父母代雞苗周度銷量數據推算2017-2019年上半年在產父母代種雞理論存欄量的變動趨勢,并與在產父母代種雞實際存欄量進行比較,如果兩者變動趨勢的背離度較大(實際存欄量上升幅度大于理論存欄量),則表明強制換羽的規模較大。

    按照如上假設,2017年8-9月份理論存欄量與實際存欄量均發生嚴重背離,我們判斷主要由于6-7月份雞苗價格上升趨勢下強制換羽規模大幅擴張所致。由于父母代存欄到商品代雞苗孵出僅需要3周左右,本次大規模強制換羽也導致9月中旬開始雞苗和毛雞價格的大幅回落。2018年理論存欄量與實際存欄量發生大幅背離則發生在5-7月份,類似去年的情況主要由于3-4月份雞苗價格上漲導致換羽量增加。與之不同的是,本次強制換羽之后雞苗和毛雞價格仍持續上漲,我們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種公雞短缺和疫病等因素限制了強制換羽規模,另外一方面三季度是雞肉需求旺季,對禽鏈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2019年3-6月份理論存欄量與實際存欄量也發生了偏離,主要是由于1-2月份雞苗價格回升使行業進行了大規模強制換羽。展望2019年下半年,我們認為由于6月雞苗價格大幅回落,農戶養殖積極性和換羽意愿減弱,下半年強制換羽數量或將有限,禽鏈景氣行情有望保持。

    3.2.3 巴西雙反落地,凍雞進口量受限

    2019年2月15日,商務部公布對巴西雞肉雙反調查的最終裁定,認定原產于巴西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存在傾銷,國務院決定自2019年2月17日起,對原產于巴西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征收17.8%~32.4%不等的反傾銷稅。其中14家巴西企業向調查機關作出了價格承諾,以不低于承諾價格向中國出口產品,否則將被征收反傾銷稅。自從我國對美國白羽雞產品實施全面禁關以來,我國僅能從巴西、阿根廷、智利、波蘭等國進口雞肉產品。根據中國海關,2018年我國進口雞肉凍品50萬噸,其中巴西占比達82%。我們認為對巴西的雙反將使凍雞進口量受限,明顯抬升進口成本,支撐國內雞價。

    3.2.4 快餐行業發展推動白羽雞需求快速增長

    白羽雞的消費渠道主要分為四類:集團消費,提供給工廠企業類機關、學校等消費場所;餐飲消費,提供給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家庭消費,主要在農貿市場以及商超購買凍肉或新鮮雞肉;食品加工,加工為熟食等。其中集團消費為第一大渠道,餐飲消費為第二大渠道。

    白羽雞是快餐行業的主要原料。百勝中國作為中國領先的餐飲公司,隨著其餐飲門店數量的不斷增長,對白羽雞的需求也持續增加。2018年百勝中國的門店數約為8400家,新增約500家餐廳;2017年肯德基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約為5400家,2018年的門店數量增長為5900家,增長率為9.26%。隨著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等西式快餐在我國的不斷擴張,推動了我國雞肉消費的快速增長。我們認為2019年快餐行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趨勢,從而推動白羽雞需求上升。

    3.3 黃羽雞:價格從底部逐漸抬升

    總體看,由于市場對后市預期樂觀,黃羽肉雞也處于增產周期。但黃羽雞養殖周期更長,產能調節耗時長。在行業供應量上升幅度可控以及消費市場向華中方向等區域加速延伸、部分區域活禽交易解封帶動需求上升的影響下,我們預計黃羽雞價格有望上漲。

    3.3.1 行業供應量上升幅度可控

    相比白羽雞,黃羽雞養殖周期更長,產能調節所需時間也更長。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近幾年祖代在產黃羽雞存欄量持續下滑,從2014年的139萬套下降到2017年的121萬套,2018年有所回升。我們認為,盡管目前祖代黃羽雞存欄量較少,但是行情向好可能導致農民自留種的現象,黃羽雞行業總體供應量會有上升,但幅度可控。

    3.3.2 消費市場向華中方向等區域加速延伸

    黃羽肉雞的生產和消費分布區域性特征明顯。廣東和廣西是我國黃羽肉雞生產排名第一、第二的主產省份,也是主要的消費地區;其次,江蘇、浙江、安徽也有較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國北方區域由于消費習慣等原因,黃羽雞消費量相對較少,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引導。

    近年來,黃羽肉雞市場向長江中上游等華中方向延伸的速度持續加快。湖北、湖南、四川等地黃羽肉雞的生產能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黃羽肉雞消費市場逐漸成熟。同時,兩廣以外的黃羽肉雞生產企業持續推進自主品種的開發選育工作,另外,部分黃羽雞養殖龍頭企業開始在北方市場嘗試進行市場拓展,開發適應北方市場養殖環境及消費習慣的黃羽雞品種,積極引導部分北方省份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黃羽雞生產及消費由南向北延伸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傳統消費區域的黃羽雞企業通過設立子公司等形式向北方新興消費市場擴張;第二,傳統消費區域的黃羽雞企業向北方區域企業銷售父母代或商品代黃羽雞雛雞;第三,北方黃羽雞養殖企業生產規模擴張。

    3.3.3 飲食理念轉變,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升在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步影響著包括飲食理念在內的居民生活理念。在滿足基本能量攝取的同時,美味、健康成為居民對食物的更高需求。尤其是健康因素,日益成為居民在選擇食物時考慮的重點因素。黃羽雞肉歷來是我國居民公認的滋補、美味肉類,相對于豬肉、牛肉等紅肉食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特點。隨著居民健康飲食理念的深化,黃羽雞作為主流健康型肉類消費品之一,市場份額仍將進一步提升。

    3.3.4 部分區域活禽交易解封帶動需求上升

    2003-2004年的H5N1流感事件后,北京市于2006年永久性地關閉了活禽交易市場。2013年人感染H7N9流感事件后,關閉活禽交易市場的呼聲再次掀起,盡管各試點城市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限制活禽交易的范圍逐漸擴大。2014年底我國已有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四川等7個省(市)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活禽交易。2016年入冬以來,H7N9流感疫情加重,安徽、重慶、陜西、湖南、江西等省(市)也不同期限地限制了活禽交易。

    我國約有80%的黃羽雞通過活雞形式進行交易,限制活禽交易制約了黃羽雞產業的發展,黃羽雞將先經過定點屠宰,再進入農貿市場。隨著冰鮮禽的上市,黃羽雞的外在體型特征弱化,價值不能更好的實現,消費需求減弱。我們認為,近期浙皖地區活禽市場解封有望帶動黃羽雞消費需求上升,從而實現價格上漲。

    中國第一家專注于餐飲供應鏈的自媒體

    筆者擁有十余年豐富的大宗農產品期現貨研究、餐飲食材采購和冷鏈物流等食品供應鏈的實踐經驗,是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五級認證會員,餐飲供應鏈和新零售生鮮變革的長期觀察者,多篇文章發表于今日頭條、億歐網、餐飲老板內參、掌柜攻略、《冷凍雜志》和《中國食品報》,曾在掌柜攻略旗下的【勺子課堂】直播講授供應鏈公開課《餐飲的采購和供應管理》

    曾為以下品牌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正大食品、新希望六和、鳳祥食品、辛普勞、安德魯、易果生鮮、寧夏悅豐、北京宴、香港馬會、吉野家、田老師紅燒肉、美團快驢、鏈農、優配良品、Pizza Express、華萊士、臺滋味、瑪格利塔比薩、日昌、云海肴、楊記興臭鱖魚、蜀海、四季明湖、明湖小樓、半天妖烤魚、董小姐愛地鍋、望京小腰、焦耳外賣等,致力于幫助餐飲食品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微信號 18610542110 歡迎探討和咨詢餐飲供應鏈。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512.html

    (0)
    上一篇 2019年8月7日 22:00
    下一篇 2019年8月7日 22:2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