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西貝莜面村副總裁姜鷹在一個分享會上說,數字時代,開飯館的也在逐步琢磨以前不琢磨的事。這種轉變跟大的經濟背景重構有關。一方面,經濟發展由增量型轉為質量型;另一方面,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

十一假期期間,海底撈HR在朋友圈宣布,“餐飲行業新一波漲薪潮即將來臨,我們先打個樣”,配圖部分是海底撈所在的84個城市,薪資普漲標準。
海底撈此次招聘崗位為服務員、傳菜員、后廚、保潔、洗碗、實習生等門店基礎崗位。
同樣的崗位,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例,9月2號時,海底撈新改版的薪資標準還停留在4300元,10月11日公開信息顯示,北京薪資已調整為5400元,上海、深圳、廣州調整為5200元。
不少餐飲經營者認為,在人口紅利消退、行業人力緊缺情況下,為了降低招聘難度、提升招聘質量,漲薪會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選擇,進而抬高行業平均用人水平。服務員綜合月薪“4500-5000”、“4000-5500“、“3500-6000”,從上圖的招聘廣告可以看出,不少品牌基礎崗位的薪資水平,已與海底撈持平,甚至超越海底撈。9月2日,中國飯店協在京發布《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報告顯示,餐飲行業仍然面臨著“三高”問題,即占比最高的三項成本:原材料進貨成本、人力成本以及三項費用。其中,人工成本以24.4%的增速,排列增速最快之首。對于人力成本在經營中平均占比20%—25%的餐飲品牌而言,這項持續上漲,意味著組織結構升級。
靈活用工模式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和二戰,讓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推動了靈活用工模式的發展。7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低迷期,這種模式又流傳至日本。目前,日本仍然是靈活用工最普遍的國家。快餐品牌薩利亞是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為了應對日本高昂用人成本,薩莉亞實行全職+兼職的用人模式,除了正式員工外,面向職人、學生、家庭主婦等無經驗人群招募兼職,挖掘臨時工的價值。以廣州薩莉亞為例,其官網顯示,公司的正式員工有1100人,小時工則達2000人,全職和兼職的比例接近1:2。“要取消對靈活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引導勞動者合理有序經營。”李克強總理在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專題強調。政策支持意味著,企業用工結構逐漸告別結構單一的“固定工”,開始向“固定工+小時工/第三方代工”多元模式轉型。還處于疫情期的3月份,西貝出租2500名員工給盒馬鮮生是個典型案例,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一次靈活用工的教育市場。一款以時薪制為主的靈活用工平臺負責人表示,4月份平臺的業務量也有了明顯的上漲。相比于3月,業務量增長了一倍。之后的幾個月,平臺每月的業務量都在增長。最亮眼的數據出現在8月,業務量比上個月增長了343%。
趨勢二:
中小餐企招人難
大型餐企更需要綜合型、專業型人才
前段時間,餐見君的一個火鍋老板朋友說,他的新店自助鮮魚火鍋準備十一之后開業,我問為什么不趕在十一之前開,還能蹭個節日的光,他苦笑道,招聘還沒到位。“就這還是從自己其他產業調的人,現在人太難招了。”其實,這是很多火鍋老板的痛。一方面中小餐企難招人,一方面大型餐企提高了招聘通過率。疫情讓不少餐飲品牌完成了一場組織精簡和重構,留下的都是更有價值輸出能力的人員。這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團隊的平均能力。《2020雇傭關系趨勢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企業,提高了對員工崗位核心職責的要求,以此鞏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對薪酬福利更完善的規模型餐企而言,招聘變得更加嚴格謹慎,招聘通過率低,對全職員工的價值定義,逐漸向兩個方向聚焦:
1.綜合型人才:通崗能力強,一人可以在不同經營時段,承擔不同崗位工作,人效高;2.專業型人才:對核心崗位的勝任能力強,專業度高。這是一種更務實的選人用人策略,因為這兩種人才都有著性價比優勢和不可替代性。而一些分散的、沒有過高技術要求的崗位,會逐漸轉移給行業經驗,和沒有專業度優勢的兼職工或第三方。不少餐飲老板表示,疫情后出現的一個用工趨勢是,關鍵性崗位人員缺失,人更難招、更難用。這倒逼企業管理和組織模式迭代升級:一人多崗,提升通崗率;劃線排班,優化運營效率;關注更細致的經營指標,根據經營數據,動態增加員工收入。管理的精細化,對管理者的基礎要求,就是從管理者到經營者的心態和角色轉型。目前有23家門店、入選成都必吃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牛水煮,創始人是有著32年餐飲從業經驗的熊阿兵。憑著對市場的敏銳度,他在2018年項目創立之初,就開始進行精細化管理改革。一年下來,同樣一批人,心態和角色有了很大改變,最大體現就是每個人都有了經營思維。沒有經營思維時,從廚師到服務生,再到店長,都是崗位的執行者。大家只關注執行結果是否合格,對成本和效率關注缺失。比如廚師崗位,之前關注的是顧客對做的這道菜口味是否滿意,而不關注在切配和儲存、烹飪環節,是否產生了大量浪費(損耗)、因操作過慢讓顧客超時等待。精細化意識充分的廚師,往往會多一個身份:數據專家。直接體現是,從采購到出品,全鏈條上的隱性和顯性浪費如何消除、顧客價值如何放大,都有把控。帶來的結果是,他們在為門店創造收入的同時,還創造等比例的利潤和顧客滿意度。在營業額提升的同時,人效升至3.8萬—4萬。熊阿兵告訴團隊,如果人效可以做到5萬,大家就去上海開店。這是一個崗位的變革縮影,也是對餐飲從業者角色轉型的縮影、餐飲管理升級的方向。如何優化用人結構、升級管理模式,降低運營管理成本,提升價值輸出效率,是每一位餐飲老板面臨的課題。綜合各項數據來看,未來幾年,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頭部和腰部餐飲公司,會率先向敏捷高效型組織邁進,重新定義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鼓勵跨部門協作。這是提升競爭力的組織構架變革,既對員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考核指標更嚴格與技能提升;又會推動內部管理升級,更精細、更高效的數字化管理,將成為打造顧客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的新方向。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企業與員工共同創造新價值——餐飲業雇傭關系的內核不會改變。中國火鍋地圖:南派火鍋憑什么打敗了北派火鍋?
成都火鍋瘋狂“價格戰”背后,正醞釀著6個變革信號
把“鮮”做到極致會怎樣?這匹火鍋黑馬日翻臺6次,復購率40%
短時間曝光2.3億人次,“鍋圈一哥”成功出圈
巴奴杜中兵:一味標準化必然被淘汰,我只從顧客嘴巴想問題
獨家|“花40元可免排隊”獲千萬點擊量,海底撈剛剛回應餐見君……
但機會向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想“五一”生意火爆,
現在就要想好引流高招。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