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臭菜也。”
《詩經》有云: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這里的“蕭”可不是一種樂器,它是一種香草,它在現代還有一個名字叫牛尾蒿,有白毛,莖粗,嫩葉可食。
所以這句詩可以翻譯為:“我一邊擇著今天要炒的大蒿子,一邊想著你啊,死漢子。”
古代人也會裝逼。《酉陽雜俎·草篇》中記載:“茄子……又一名昆侖瓜”。
這個名字的用意在于點明茄子是一種來自異域的高級食品,起名的思路和把草莓叫士多啤梨是一樣的。
現代的鮑魚是一種相對而言比較高大上的食品。
而在古代,鮑魚一般指“臭咸魚”。《史記·秦始皇本紀》:
“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這是關于鮑魚的一樁著名的歷史事件。
在古代,“葵”也不是葵花籽的意思。《研經堂葵考》說:
“葵為百菜之主,古人恒食之。”
可見“葵”吃了是要飽肚子的,并不是拿來嗑著玩的零食。
從先秦時期開始,“葵”就是蔬菜的名稱。
《詩經》里面有句話“七月亨葵及菽(shū)”,《游子吟》里面說的“青青園中葵”,都是指味道甜甜的青菜。
“芍”字總能讓人聯想到艷麗的芍藥。
然而芍在古代指的不是花,而是貌不驚人的荸(bí)薺(qí)。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的注釋中說:
“芍,今人謂之葧臍。”
郭璞在《爾雅》的注釋中說:“黑色,可食。”一句話解決了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
杜甫在《戲作俳諧體遣悶》中描寫四川的漁民生活:“家家養烏龜,頓頓食黃魚”。
這里的“烏龜”不是甲魚,而是“烏鬼”的別稱。沈括、郭沫若都認為這里的“烏龜”指的是能捕捉黃魚的鸕(lú)鶿( cí)。
/捕魚小能手鸕鶿/
豚不是河豚的意思,而是小豬。
唐朝有個叫寒山子的人寫詩道:
“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
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
這位寒山子是個和尚。他不僅不守清規戒律,還寫了首詩表示自己很懂得烹飪肉食的各種方法,真是夠賤的。
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可謂賤到家了——“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估計是讀經書讀出來的叛逆心吧。
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就是蒸餅或者饅頭,那么炊餅到底是饅頭還是餅呢?
《古今事物考·飲食》中提到:
“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
可見蒸饅頭和蒸餅對于古人來說就是一回事。
西晉的太傅何曾是個吃貨,《晉書》中說他“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也就是說,如果饅頭沒有蒸得裂開,讓人充滿食欲,他就不吃。
我們現在說的“餡”就是包子餡、餃子餡、月餅餡。而在古代,餡是包子的意思。
《唐語林》中記載:
“上(玄宗)乃連飲三銀船,盡一巨餡,乘馬而去。”
“巨餡”這個詞給他瀟灑遠去的身影披上了一層呆萌的色彩,這個詞是指大包子,皇上吃了一個大包子就走了,也沒刷碗。
在網絡語言中非常火的“糗”(qiǔ)字,用來形容尷尬難堪的場面。
但這個字在古代和難堪無關,它指的是炒熟的米。
蘇東坡曾經有文章寫道:
“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
東坡大大的話果然在每個時代都是對的,現在我們提到“菊”也覺得挺糗的。
腐乳是一種常見的調味品,吃火鍋必備(說完全不需要的,你出來我們談談)。
但是在唐代,腐乳是一種特殊的牛奶制品,綜合了奶酪和豆腐的制作工藝,可以拿來充饑。
《本草綱目》中說:
“’乳腐,諸乳皆可造,惟以牛乳者為勝。”
動圖
《耀仙神隱書》中詳細介紹了腐乳的做法:
“以牛乳一斗,絹濾人釜,煎五沸水解之,用醋點入,如豆腐法,漸結成。”
不知道這種東西嘗起來會不會像杏仁豆腐一樣嫩嫩的很好吃呢。
動圖
還有,鴨掌也不是鴨蹼,它指的是銀杏,至今鴨掌木還作為銀杏樹的別名使用著。
想聊的生活資訊
想聽的食品之聲
想找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
想看的行業資訊
這里有
您
天府食事發布
生活在這座和諧夢幻的城市,我們與TA共同成長。
感謝我們的遇見…
成都市食品商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歡迎您!
聯系郵箱:1014279097@qq.com
聯系電話:028-68730231
原創文章,作者:第一食品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