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要熱鬧非凡的春節,突然被突如其來的疫情凍結了,瞬間人心惶惶,災難波及到很多行業,餐飲業首當其沖。人們禁足在家,“躺贏”為國家做貢獻,餐飲業所有的客源消失了,除了又愛又恨的外賣。
已經到店的備料,高昂的房租、人工和其他固定開支,因疫情造成的巨大損失,讓餐飲人無力承受,就連西貝賈總都喊頂多能撐3個月……
餐飲人先是蒙圈,定神之后,生意還要做,員工還要安置,一時間老板變網紅,沉寂已久的微信群又活躍了起來。
去年已經出現的“私域流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被瞬間點爆了,滿足了創業者對客戶迎門而來的愿望。
流量、流量池、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這些聽起來不明覺厲的詞,其實只不過是被互聯網翻新的舊詞罷了。
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
在互聯網上,流量指的就是ID,一段時間內的人氣訪問量。有專家又把流量分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顧名思義,“公域流量”指的整個網絡中所有的ID,就像公海一樣,屬于所有人,也就誰也不屬于。“私域流量”就是自家的魚塘,自留地。
在線下,流量指一定時間內經過的行人或車輛,通常稱為“人流量”,這樣說,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吧。類比互聯網,線下的公域流量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商圈或者一條街的消費者,而線下的私域流量是復購率較高的消費者。
無論是互聯網上的“流量”,還是線下的“流量”,其本質是一樣的,流量背后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消費者。
所以,流量不是關鍵,流量背后的人才是關鍵。
研究流量,本質上是要研究人;獲得流量,本質上就是獲客。
當然,互聯網造假的成本低,所以并非每個ID背后都是真實的人,可能是阿狗阿貓或者機器人。
流量從哪兒來?一類是花錢買來的,另一類是不花錢,慕名而來的。
直接降價、買贈、充值折扣、派送優惠券、團購、免運費、抽獎……這些都是在花錢買流量。只要價格足夠低,總能吸引一些貪便宜的顧客。
花錢買來的流量最不靠譜,留不住。
大衛·奧格威說傻瓜都會低價買賣,只要你有一支可以隨時修改價格的鉛筆。問題是你隔壁的競爭對手里也有一支隨時降價的鉛筆。
花錢買流量無疑是吞把偉哥上戰場。
無休無止的價格戰,只會吸引來貪便宜又挑剔的顧客,同時趕走正常消費的顧客。他們會說上次買貴了,多花錢了,反正你們經常有活動,等有活動了再來消費。所以,促銷一停,顧客也就消失了。顧客一消失,商家就變著法子促銷。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對促銷越來越依賴。促銷降價讓出了大部分利潤,食材和菜品得不到保證,產品研發和升級停滯,員工的收入降低,積極性減退……直至門口張貼“此店轉讓”。
花錢買流量,就是把可樂當飯吃。肚子雖然飽了,但身體仍是饑餓的。
要想不花錢,讓顧客慕名而來,就要研究顧客,研究顧客消費的邏輯是怎樣的。
所有消費行為的起點是需求,當顧客產生某種需求時,會想到哪一類商品能夠滿足需求,在什么地方能夠買得到,在這些同類商品中選擇哪個(牌子)。
比如,愛慕已久的女神同意約會,你在糾結吃點什么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之前翻女神的朋友圈時發現她喜歡吃火鍋。于是,晚上你和女神到了某個配套齊全的商場,坐在海底撈門口愉快地嗑了兩盤瓜子……
盡管海底撈在頂樓,在穿越人群中,各種促銷打折團購的美食宣傳單塞到你的手中,但你仍然突破層層包圍,無動于衷地奔向海底撈。
所以,終極流量入口是在潛在顧客的心智里,守住了心智入口,就等于守住了一口油井。當你的品牌與某個品類關聯起來,顧客消費某個品類時,率先想到你的品牌,你就可以獲得源源不斷、慕名而來的顧客了。
品牌的最高殊榮就是消費者會用品牌名代替品類名,品牌=品類,很多人會說“百度一下”,而不是搜索一下,孩子鬧著說“我要吃必勝客”,而不是說披薩……
金角銀邊草肚皮,并不是每個鋪位的價值都是一樣的。從下面三個實踐要點出發,搶占心智中的“鋪王”,獲得終極流量。
1、小池塘里長不出大鯨魚
賽道有寬窄,品類有肥瘦,小池塘里長不出大鯨魚。以酒為例,截止到2020年4月7日收盤,茅臺市值1.46萬億,青島啤酒市值628.75億,張裕市值164.37億,會稽山市值38.89億,同樣是占據品類最好的位置,市值卻相去甚遠。
界定主業,這是戰略定位的起點,選擇不同的品類,也就選擇了不同的賽道。九毛九管毅宏說:“九毛九是我的外表,太二才是我的內心”,前幾日九毛九首年財報顯示:太二收入增長136%,業績貢獻占比近五成。同樣是九毛九旗下品牌,太二后來居上,背后就是品類的力量。同樣可以預見,九毛九旗下其他品牌,”2顆雞蛋煎餅“、”慫“冷鍋串串”和“那未大叔是大廚”都很難做到令管總滿意。并不是這三個品牌的操盤團隊的運作能力的問題,而是品類生來不平等。
真正有大夢想的餐飲創業人要問問自己,接下來要花數十年,投入千萬計的品類,能否承載自己夢想。
2、集中開店,建立攻守兼備的根據地
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茶歇間朋友介紹了幾個做餐飲的老板,大家各自介紹了一下,我一聽嚇了一跳,少則兩三百家,多則上千家。聽起來規模都很大,但有的連我都沒聽說過。這些是典型的大而不強,盡管規模挺大,但分散在960萬公里的土地上,有的甚至開到了國外,影響力就被分散的微乎其微。
去年在深圳走訪市場,每次打車,我都問滴滴師傅深圳吃腸粉去哪家,基本都說紅荔村,再問紅荔村有幾家店,有的說三五百家,有的說上千家,有的說到處都是具體幾家不清楚。事實上,紅荔村在深圳也就150多家。為什么滴滴司機會覺得到處都是紅荔村,他們猜測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實際數量?這就是集中開店的好處,把數量優勢轉化為認知優勢,成為當地的名片。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全聚德烤鴨是北京的名片。茶顏悅色150家店全部開在湖南,到現在還沒有向外擴張的計劃,繼臭豆腐和文和友之后,它正在成為當地的新名片。老鄉雞在2011年找特勞特做戰略定位咨詢后,砍掉了安徽之外的“飛地”,聚焦安徽,快速開店,店鋪數量很快超過肯德基和麥當勞的總和,真功夫多次躍躍欲試想進駐安徽,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因為老鄉雞在安徽已經取得了絕對的數量優勢,這種數量優勢又很好地轉化為強大的認知優勢,成為安徽快餐的絕對領導者,之后老鄉雞才向外滾動擴張。
費大廚在長沙與炊煙時代僵持不下時,卻兩線作戰,分兵深圳。盡管費大廚在深圳的生意不錯,但面臨著農耕記和辣可可的直接競爭。湖南菜的原點市場就在湖南,得湖南者,終將得天下湖南菜。倘若費大廚在湖南失利,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
超級大,是集中開店的另一種形式。文和友已經成為長沙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盡管“吃起來也就那樣吧”。
集中開店,建立根據地,品牌一旦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就會源源不斷吸引新的顧客光顧。
3、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品牌只能代表一個品類
從來沒有一個滑雪運動員,試圖同時滑向兩個不同的方向。非要這樣,結局就是一個字——扯,非要用兩個字——我是文明人,我說不出口。
心智厭惡混亂,當一個品牌試圖代表更多品類時,心智就會失去焦點。
營銷中,有種蹺蹺板現象,蹺蹺板的兩端,一端上去了,另一端必然下來。小米推出的第二品牌——紅米手機,價格比小米還便宜,結果是紅米很快就賣火了,而小米手機的排名卻滑了下來,在華為榮耀、OPPO、vivo的夾擊下艱難維持。
最近也關注到,喜茶被山寨了,山寨的光明正大,山寨喜茶的不是別人,正是喜茶自己。
喜茶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喜茶還是貴,很多人喝不起,中檔價位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我們要開發產品滿足這部分的需求。
問題是,喜小茶,名字太接近喜茶了,logo也幾乎直接照搬,山寨味兒十足。喜小茶可能會澄清,喜小茶與喜茶是同一家的。這就如同把喜茶和喜小茶放到了蹺蹺板的兩端。捧著喜茶的小姐姐會覺得自己當了冤大頭,買貴了。捧著喜小茶的小姐姐也會不好意思走在大街上,好像在說“我喝不起喜茶”。趁著喜茶的光環,喜小茶會很快受歡迎,當喜小茶銷量上去的時候,喜茶就會在蹺蹺板的另一端下來。
孔子說:“逐二兔者,不得一兔。”
守住一口井,持續挖下去,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水冒出來。
得人心者得天下,選擇潛在顧客心智中流量最大的“鋪王”,然后集中力量,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成為城市名片。
然后,積蓄力量,伺機擴張,滾動發展,警惕在根基未穩之時分散力量。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馮參謀,由餐飲界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商務/投放/合作】
大箏:18923764126?
微信號:toutiaoxiansheng
【公關/營銷/推廣】
參某:18138837052
微信號:chohuobang
【轉載/投稿/爆料】
微信號:16620780467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