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需不需要戰略?答案是當然需要。
書中舉了一個作者的朋友的例子,他這位朋友就是開店的。店是開在一個大學旁邊。
讀完之后,你會發現跟開店筆記社群提倡的頂層設計開店理念不謀而合。
下面是這個案例全文:
這個雜貨店是開在大學旁邊街角處。店里的一切決策都是老板斯蒂凡尼做出的。她幾乎包攬了店里的一切事物,自己做賬,管理店員,時而還做做收銀工作。幾年前,她向我講述了她面臨的一些問題:她當時正在考慮是維持較低的價位,還是提供價位較高但較為新鮮的有機食品。她應該著手存儲大量亞洲特產以供應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亞洲裔學生嗎?她應該延長雜貨店的營業時間嗎?培養一批熱情友好,熟悉常客的員工究竟有多重要呢?再設置一個收銀臺劃算嗎?讓顧客把車停在商店門前的街上合適嗎?她應該在當地大學的報紙上做廣告嗎?她應該把商店的屋頂刷成綠色還是白色呢?她應該每周增加一些新品供應嗎,又該增加什么新品呢?
經過分析,斯蒂凡尼認為自己面臨的挑戰是同當地大超市的競爭。這些大超市24小時營業,每周營業7天,而且商品價格較低,那么她要做的就是把顧客從大超市那里吸引過來。他判斷主要客源是在附近工作或居住,而且幾乎每天都步行經過商店的人。研究了面臨的問題和備選方案后,她斷定自己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服務于那些對價格敏感的學生,另一個是服務于那些對時間較為敏感的教師。這樣一來,就排除了數個選擇,只要在顧客類型中做出選擇就可以了,從而大大降低了選擇的復雜性。
在斯蒂凡尼的案例中,這兩類顧客的差別很大。她的大部分顧客都是學生,但是偶爾來店里購物的教師通常購買量比較大。因此,她開始嘗試探索“服務于繁忙的教師”的指導方針。經過一段時間的適度調整之后,這個方針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她決定把“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做飯的教師”作為商店的主要服務對象。
我們沒法斷定這個方針是唯一的好方針,或者是最好的方針。但是,如果沒有指導方針,斯蒂凡尼的行動和資源配置可能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彼此相互沖突,相互抵消。更重要的是,采取了這個指導方針,有助于采取連貫統一的行動。考慮到教師忙得幾乎沒時間做飯這個事實之后,他就發現增設一臺收銀機有助于在下午5點客流高峰時期緩解壓力,提高顧客滿意度。在商店前面的街上增加停車位也會產生這種效果。此外,她覺得可以把目前向學生銷售點心的貨架改成賣高質量的外賣食物。教師與學生不同,不會在半夜來購物,因此不需要營業到很晚。對于工作繁忙的教師而言,只要在他們下班后或者午飯時間購物時商店里的員工足夠就行了。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