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社群里一位老板的合伙故事:
“最近天氣冷了,考慮給店里增加一臺咖啡機,一來可以加熱,二來可以開發新品,因為店里有專業的咖啡師,而且最近很多老顧客問有沒有咖啡。但是合伙人不同意,說拿電磁爐加熱就好了”
“我說電磁爐出品速度慢,而且是敞開式的操作,給顧客感覺不專業,她就說現在營業額不穩定,沒必要再投入”
“我說這個錢我來出行不行”
“她說我是大股東,我說了算”
老板心里憋屈,這位合伙人啥都不懂,不懂產品,不懂運營,不會管理,但是事事插手。開店時說好了,自己只參與投資,不參與運營,雖然是大股東,占55%股份,但是具體的經營權交由天天守在店里的這位老板負責。
她說這位合伙人沒做過生意,但是很強勢,店里桌子椅子有限,她跟她朋友來了店里只會往那里一座,然后大聲說話,甚至把店里的一些經營決策毫無顧忌的大聲說出來,弄得大家都很尷尬。還比如,介紹的水果供應商,送來的水果比別家貴兩倍,自己被坑也死不認賬。。。
老板想撤,但是合同規定半年內不能撤股,于是打算好好干下去,平時委屈一下就算了,但是最近合伙人因為不爽,動不動就說半年后撤股。
“之前都是好朋友,以為一起做生意可以人事分明,畢竟大家都希望賺錢,但是發現合伙以后就不是這樣了,今天晚上打算跟她好好談談”。
最后這句是昨晚她發我的消息。截止到現在,還沒有這位老板的進一步消息。
合伙遇到的問題都是共性問題,比如上面這位老板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日常經營決策權的問題” 。關于建議,我想把之前文章里的一些內容放到這里,給大家參考:
內耗:人是這個世界最難搞定的東西,合伙很容易形成內耗,內耗有了,注意力就不再生意上面了。生意就越來越差,內耗就更嚴重。
互補:考慮清楚為什么合伙,是需要對方的資金,能力,資源,人脈?還是要分攤風險?
合伙重在“和”:性格要互補,目標要統一,要求同存異。同,就是大家走在一起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相互斗爭。
協議:先君子后小人,丑化說在前頭,合作的規則1234白底黑字寫下來。
一個老大:只能一人當家做主,既有民主,更要集中。
股權:股權的大小,不應該是純資金說了算,還要看付出多少,資源,人脈,技術等等,不然后期必定怨聲載道。
分工:群里有位韓國代購的朋友跟她朋友合伙7年,居然沒有七年之癢,主要是他們有分工,她管大事,大方向,朋友管小事。分工明確,不扯皮,不推卸責任。
溝通:很多人提到了發脾氣,爭吵,這里涉及到了溝通的藝術。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但也是一門技術,我之前講過一本書“關鍵對話”就是一本講如何有技術的溝通的書。喜馬拉雅里我把重點都摘抄出來了,大家可以去聽一聽。非常有效。
回報:很多合伙,是一個全職,一個兼職,全職的得不到合理回報肯定會有意見,所以,把回報說清楚至關重要。可以是工資,也可以是分紅。
增量思維:群里有位朋友提出來的,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了。存量思維容易導致窩里斗,你死我活,你輸我贏,只有增量思維才是一種雙贏的思維。
契約精神:這個比協議更高一個層次,因為很多東西,協議上是沒有的,很多東西也是口頭說出的承諾,契約精神就是要求我們言必行,行必果。這個信任成本才會低些,合作起來就沒那么累。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