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No.826
1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白話文解釋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處下的緣故。同樣的道理,圣人要想高居民之上,必先心口一致地自以為下;想要居萬民之上,必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因此,懷有處下居后心胸的圣人,雖處上位,卻不威迫凌人,所以人民不以他為累。雖然在前面領導人民,人民卻不覺得受到傷害。所以天下人都樂于擁戴他而不會感覺厭倦。因為他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2
你發現了嗎,老子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通過最簡單的現象,把深刻的道理講清楚。這種極強的洞察力,不得不令人佩服。
同時,擁有這樣的“打比方”的能力,也是一個智者必須的能力。
因為在那個年代,別說百姓了,就算是這些統治者們,也未必能夠受到非常好的教育。
因此,如果不能通過這種簡單的,直觀的比例子的方式,那么教學的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有一本書叫做 《洞見》[1]:,萬維鋼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做了個思想實驗,說兩千五百年前,一位智者結合當時的哲學思辨和自身的頓悟,提出了一門非常厲害的學問,這個學問能夠讓人們脫離世俗生活的苦惱,追求更高級的精神世界。
但這門學問里面,有太多的抽象概念,不但難學,更難教。而當時人們整體受教育的程度又非常差。這個時候,要把這些只是傳播出去就只能通過各種打比方講故事等手法。
后來,這些打比方,講故事的內容,經過一代一代的傳遞,最終流傳到了今天。
雖然,這些學問真正的流傳路徑要遠比這里說的復雜,但打比方這種能夠讓普通人快速理解深奧道理的方法,是每一個領導者都需要具備,且能夠熟練運用的。
3
道德經里面提倡的“上善若水,虛懷若谷”,姿態越低,越能包容,則越容易團結力量,越安全。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自勉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管理者,統治者能做到這樣,需要足夠大的格局才行。而道德經,就是幫助我們提高格局非常好的工具。
格局意味著啥?意味著眼光的長遠,意味著能把別人(人民)放在前面。
比如,漢章帝處理匈奴關系時,曾發《還北單于南部生口詔》[2]:
從這篇詔策來看,章帝同樣非常仁善,設身處地從邊境地區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考慮,表明不愿發起戰爭的原因所在。
引“江海所以能長百川者,以其下之也”加強向匈奴實行和解政策的說服力,“少加屈下,尚何足病”彰顯出漢對匈奴的寬厚和忍讓。
章帝還命令度遼將軍和代理中郎將龐奮加倍賠償南匈奴所擄來的俘虜,將其還給北匈奴。章帝這種策略所收到的效果是“北虜眾以南部為漢所厚,又聞取降者歲數千人”,使北匈奴認識到漢廷優厚的待遇,從而歸降漢的人越來越多。
正是因為東漢皇帝在詔策中大都采取寬厚仁善的態度,同時適度利用南北匈奴分治的狀況,使二者相互牽制,不至于共同抵漢,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章帝看似柔弱的政策,卻換來了國家的安全與和諧,換來了人民的安居樂業,誰會不喜歡這樣的統治者呢?
4
道理簡單,咋用呢?
有一本書,叫做《雞征服世界》。
乍一聽,這不開玩笑呢嘛,雞明明是活得最慘的動物,自然壽命十到二十年的動物,現在連六個月都活不到,就成了大家餐桌上的肉了,這個物種多慘?
但請你仔細想想,作為一個物種,作為一個現存在世界上的物種,據統計世界上的雞有200億只。這個數量,比貓、狗、老鼠加到一起都多。
對于一個物種來說,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成功嗎?
很多人養狗養貓,寵物丟了,或者死了,最多難過一陣子。如果說以后沒有雞了,會怎樣呢?沒有雞腿吃了,沒有麥當勞肯德基華萊士老鄉雞,吃不上宮保雞丁,蒸雞蛋、煮雞蛋、煎雞蛋、甚至連蛋糕可能都吃不到了,你受得了嗎?
可怕不?
不僅如此,雞在很多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們就說,雞是五德之禽,即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五種高貴品格。
是不是沒想到,經常見到的這個“雞”,在地球上的位置竟然能如此之高?
那么,這么“厲害”的雞,是怎么進入人類世界,并被一步步改造的呢?
簡單介紹一下,雞的祖先,叫做“紅雞”,這種雞是真會飛的,一次能飛一公里多,特別難抓,脾氣還不好,寧死不訓。不僅如此,肉還少,一年還只能下6個蛋,這玩意,要他干啥呢,你說是吧。
可巧的就是,這玩意愛吃人們的殘羹剩飯(生活垃圾),于是部落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同時,這玩意交配能力還極強,這意味著“基因突變”的頻率會更多。于是,有了“變異”的雞,有的能下蛋,有的多長毛等等。
這玩意有意思啊,又能下單,又能吃肉,太好了。于是,走到哪里,帶到哪里。甚至有人做過實驗,發現雞在核輻射的環境中,也只有一點輕微變化,幾乎不受什么大的影響。有人說,移民火星,如果只能帶一種動物,那就必須是雞了。
能下單,能吃肉,能打鳴,多才多藝,最終就有了現在這不可或缺的位置。
說了這么多,到底想說啥呢?
一句話總結,“在合作中,不要問能給我什么,而要問我能貢獻什么,我能夠給別人帶去什么,通過怎樣的合作方式,能夠尋求共贏”。
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多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優勢,成為別人離不開的人,這樣的領導者和組織,又如何不強大呢?
最后,祝你“得道”。
References
[1]
《洞見》: 《漢代軍事詔策奏疏研究》–王娜[2]
《還北單于南部生口詔》: 《漢代軍事詔策奏疏研究》–王娜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