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No.831
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道德經》
白話文翻譯
大國要像江海一樣,居于下游,就能成為天下的匯聚之處,成為天下的母親。雌性以柔靜征服雄性,在于她能以靜為下的自性。所以大國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就可以得到小國的支持。小國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就可以得到大國的庇護。無論是謙下以求小國的信任,或謙下以求大國的庇護,都不外乎兼蓄或求容對方。因此,為了達到目的,雙方都應當以謙下為懷。但更重要的是,大國應先以下流自居。
2
下流?這可不是今天我們罵人的下流,而是“下游流域”的下流。
看到“大國者下流”,是不是馬上想到了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你看,道德經里面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可謂惜字如金,但在重要的地方,還是要反復的強調。
老子用水來講解深奧的道理,其好處就是這些自然現象,是容易觀察的,自然也容易被理解。
3
2014年3月28日,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里,就用了本章開篇的五個字。
中國先哲老子講:“大邦者下流。”就是說,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中國愿意以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我們期待時間能夠消除各種偏見和誤解,也期待外界能夠更多以客觀、歷史、多維的眼光觀察中國,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
這正體現了我大國的風范,咱們提出的“一帶一路”,不也是“居下”的體現嗎。
往小了說,經營企業,道理相同。
記得之前一位老大哥,曾因業務擴張,收購了一家公司。
被收購的這家公司有十幾位員工,其中一半都是跟著前老板一起打拼出來的,公司雖小,也有比較深的感情。突然換了老板,要讓這十幾位員工快速融入現在這近二百人的大集體,不容易。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其中一員,突然被一家大公司收購,然后來開會的時候,是不是會覺得有些別扭?不確定在這個老板的帶領下,是否有前途,甚至被收購很可能就意味著在整個組織中地位偏低?
我這位老大哥就想到了這一點,他給我說,要讓這些人覺得,融入大組織,無論對他們還是對咱們,都是雙贏,要讓他們覺得被尊重,被重視。
收購之后,那家公司的十幾位員工每個月都要到總公司來開會。
他在會上從來不提“收購”二字,而是說“業務合并”,把這家公司作為一個業務部,層級與其他部門相同。而且還提醒中層們,也不要提”收購”二字,用“合并”替代。新公司的這十幾位很快就融入了整體。
看起來,不過是一些用詞上的注意,但背后透著的是“居下流”的態度。能把生意做的越來越大,這也是作為老板必備的能耐啊。
再往小了說,作為管理者,也需要有“下流”的心態。
“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取得大國的信任。”
作為管理者,對待下屬也要懂得尊重和謙虛,只有如此才更容易得到下級的尊重與信任。誰會不喜歡和擁戴一個“謙虛,厚道”的上司呢?
再再往小了說,回到家庭里面,在孩子面前,什么樣的父母,孩子會更喜歡呢?
現在經常能看到那些孩子因為想不開跳樓的,真的是因為孩子“沒有抗打擊能力”嗎?
那是長期以來,孩子得不到重視,得不到尊重與理解所導致的。那一個巴掌,一句咒罵,只不過是悲劇的導火索,是壓死駱駝最后的一根稻草罷了。回頭去看那些父母,在平日里對待孩子都是有問題的。
但凡家長能夠在孩子小時候多給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與包容,也不至于造成那樣悲慘的結果。
從大國外交,到家庭教育,無不需要“下流”。
4
這一章的道理,挺簡單,就是“謙卑”二字,怎么用呢?
①、把別人當回事
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各方面條件比你差一些的人,處于“弱勢”的人,更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
先去做那個把別人當回事的人,別人自然會把你當回事,即便有個別人“不按規矩來”,那也是他的問題,而不是你的。
②、別把自己當回事
這個好理解了,謙卑謙卑,太把自己當回事,自然就沒法做到謙卑了。
有句話說的好“我們不能偉大,是因為我們不甘于平凡”,其實我們大多數人(至少一半的人),都是平凡的人,接納自己的平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成。
即便有一些小的成就,也不覺得自己多了不起,擺正心態即可。
③、支持別人做成事
“大邦者下流”,實質上,“下流”意味著容納,意味著承擔,意味著責任。
“君子成人之美”,做一個支持者,看到被自己支持的人一個個的都有成就,難道不是一件極有價值與意義的事情嗎?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一定也會有很多的收獲。
尤其是作為團隊的管理者,領導者,更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齊心協力完成目標。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