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No.838
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白話文翻譯
善于建設的人,他與他的成果不容易被拔除;善于掌握道的人,不會輕易脫離道,子孫都會尊敬這個原則,守住這個道理,世代不會斷絕。將此修養付諸于自身,得到的德行就是真實的。將此修養付諸于修家,德行就會豐潤有余;將此修養付諸于鄉里,德行就會長久被尊重;將此修養付諸于邦城,德行就會豐盈。將此修養付諸于天下,德行就會惠及天下。所以,要以修身來觀身,以修家來觀家,以修鄉來觀鄉,以修果來觀國,以修天下來觀天下,從實踐中不斷修煉提升,領會其中的奧秘。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是這樣呢?就是這個道理嘛。
2
這一章,第一句話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
建設銀行的一句廣告語,叫做“善建者行”,出處就在這里,就是用五十四章的第一句改編而來的。
你看,道德經真的是一個寶藏滿滿的井,不管你扔什么桶下去,都能收獲滿滿,這是尼采說的。
3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開篇就把結論拋了出來。
只有按照道的規律做事,遵從事物的規律,才能讓種族繁衍昌盛。
別忘了我,老子講話的時候,對面是有人的,這是對話。
能說出這句話的前提是啥,是不是很可能,這個領導做的并不好,老人家在給提意見?
想想你是坐在對面的統治者,聽到這句話啥感覺?
“這是赤裸裸的挑釁啊,NND,敢說我子孫不旺?”
這要是個暴脾氣,不得把老人家砍了?
但幸好,對面這位并不是暴脾氣,不但如此,還能聽得進去意見,才有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道德經啊。
接下來說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這是啥?
這是好處啊,你按照自然規律做事,就能獲得這樣的結果,從自身,到天下,都是獲益的。
在陜西西安藍田縣,有我們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呂氏鄉約》。
“呂氏鄉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由陜西藍田呂氏兄弟制定,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四大宗旨。
(1)人民公約,而非官府命令。
(2)成文法則。中國農村的成訓習俗以往大都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契約。
(3)以鄉為約束單位,從小處著手,易收功效。
(4)自愿加入。“其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
(5)民主選舉。“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當否。”
(6)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淳厚風俗。
(7)賞罰公開。“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
(8)議事民主。“若約有不便之事,共議更易。”
這是啥?這不就是“修之于鄉,其德乃長”嗎?
接下來又說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就這點而言,道儒相似
《大學》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啥?
這就是一個人的修煉路徑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我們應該都聽過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一點點開始,然后逐步變大的。
德行的修為,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
沒見過哪個大廚,一覺醒來就掌握了上下幾千年廚藝的奧妙,出手就成了神廚,是吧。
也沒見過哪家企業,第一天注冊,第二天就能上市,第三天就全球第一的吧。
治國從修身起,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之前聽到過一個投資人說,他投項目的最關鍵因素,就是看人,看這個項目的創始人,負責人是什么樣的人,比如說他開關門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到后面的人,出門開車的時候,會不會禮讓行人。
這些看起來很細節的東西,實質上都是一個人內心真實的表現。
我給很多有閨女的家大人都說過,你們要是選姑爺子,除了要看他對你家閨女好不好,還要看他對別人好不好,尤其是陌生人。
比如看他開車,左轉彎的時候,是轉大彎,還是轉小彎。
開過車的人肯定知道,左轉時候,尤其是沒有專用左轉燈的時候,綠燈亮了之后,對向直行的車也會開過來。如果速度不快,不能趕在直行車過來前轉彎,那就需要讓行對面的直行車。
這個時候,如果轉大彎,如果能夠多往前走一點,走到十字路口崗亭的位置,是不是后面也能多過來幾個車啊。
可有的人就沒有這個意識,只顧著自己,不但轉小彎,還要往前搶,搶不過,就停在左轉道的口口,他過不去,后面的車也都出不來。
一般來說,這種左轉轉小彎的,大概率都是自私的“小心眼”。
注意了,到這里需要敲黑板了!
上面這一段,我在干啥?是不是在評判別人?
但請一定要記住“以身觀身”,不止是觀別人,更為重要的是觀自己。
圣人之道好不好?肯定好,不好又如何能傳到現在。
但,都說好,圣人之道為啥到現在還無法普及?
最大的問題,就是圣人之道,總被人當尺子拿來量別人,而不量自己啊。
就像上面說的,嫁閨女,挑姑爺,看看人家開車咋開,開門咋開。
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是對自家閨女的教育和引導。如果自家閨女很優秀,那你放心,能夠走到談婚論嫁那一步的小伙子,肯定差不了,不是嗎?
那么,是不是讓自家閨女優秀,更重要呢?
那,如何做到呢?
就需要再退一步,從修身到治國,得從自己身上開始啊。咱是原件,咱做得好了,孩子才會跟著學,家人才會受影響,姑爺子看了這樣的老丈人老丈母娘,才會“佩服的五體投地”啊。
你一定不希望你未來的姑爺子在你家姑娘跟前說“你爹媽做的也就那樣,憑啥還要求我啊”,是吧?
尺子還是那把尺子,在量別人的時候,一定別忘了,還得量自己。
4
今天的道理,拎出來三個要點
①、德行重于能力
一個是能力強,德行一般的人,一個是德行好,能力稍差的人,作為管理者,你會選哪種人作為你的員工呢?
我問過的人,大多都選擇了后者。
因為我們可以雇傭德行好的人,然后培養他的能力。但我們很難去把一個人的德行培養好,不是嗎?
②、推己及人
先試著理解他人,再尋求他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話咱們人人都知道,但做到的,可是真不容易,不是嗎?
因此,能夠做到“推己及人”,能夠考慮到他人感受的人,在我們身邊更受歡迎,更被人信任。
而作為管理者,作為領導,這個手藝,是做強的必要條件。
③、以道馭術
子孫千千萬的前提,一定是要按照“道”的規律發展才行。
從小了說,有人深諳男女關系之術,但不按照道的規律,亂來,年齡不大,就出了大問題,結果沒幾年就歸西了,連個孩子都沒得。
往大了說,你看那些古代帝王,但凡不尊重規律,亂來的,最后是不是都亡國了?
我們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放眼歷史的長河中,哪一個不是最終得了報應?
“我們賺不到認知范圍內的錢”,這道理是才發現的嗎?
快拉倒吧,歷史上滿滿都是這樣的例子,只不過我們現在發明的名詞多了,老道理包裝一下,就變成新東西罷了。
技術再高,也別違反規律,否則最后留下的,只是沒有后悔藥的后悔。。。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