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想太多,做了再說

    2020年11月25日 No.851

    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白話文翻譯

    上等的士聽到“道”,會立刻去踐行。中等的士聽到“道”,會半信半疑。下等的士聽到“道”,會大聲嘲笑。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成為“道”。古老的《建言》上層這么說:“真正明顯的道,大家反而注意不到,真正前進的道,大家反而會覺得往后退,真正平坦的大道,大家總覺得像是繞來繞去。上等的德性,好像如山谷般地下。潔白的德性,好像晦暗不明。廣大的德行,好像殘缺不足,建設性的德行,總是在做減法。致真的德行好像都有缺點。最大的方形好像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皿,好像沒有成型,最大的聲音,好像沒有聲音,最大的形狀,好像沒有形狀。道隱藏于事物背后,沒有名字,但道卻善于成就萬物。”

    2

    這一章,有不少我們熟悉的詞句。

    開篇先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沒想到吧,老人家也給人“貼標簽”,把人分為“上、中、下”三種。

    在我之前的咨詢過程中,也很明顯的能感受到三種人的不同。

    就說最簡單的一件事,“如何讓生意更好”。我對多個老板都說過,“你把店里的衛生搞好”。

    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后,有的老板說,對,這一塊以前做的不夠好,要好好做。回去就開始大掃除,清理衛生死角,且能夠保持的住,過一段時間反饋,顧客滿意度提高很多,復購增加不少。

    有的老板,聽了之后,略有遲疑,問我,就這么簡單?我說就這么簡單,回去好好做就成了。結果回去之后,想起來了收拾一下,想不起來就還是那樣,拉到了。結果自然也就是那樣,不溫不火。

    還有一種人,就是聽了之后說,開啥玩笑,打掃衛生就能讓生意變好,扯犢子呢,不上點手段,沒有點套路,能把生意變好?騙子!

    這三種人的結局,一定是各不相同的。

    “聽了那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答案在兩千多年前都有了。

    因為這些人沒有做到“勤而行之”,要么將信將疑,要么聞之大笑。

    孔夫子最喜歡的是顏回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老師說,我每次和顏回說一個道理,顏回從來都沒有提出什么反對意見,像個傻子一樣。但我隨后觀察他在和別人討論的時候,卻能在我講的基礎上進行發揮,說明這孩子一點都不傻,很聰明啊。

    顏回,就是這種起而行之的人,聽到了道理,不反駁,仔細琢磨,內化成自己的思想,然后還要教給別人。這才是厲害的人。

    其實,站在我們現在的思維上,感受一下這一段,我感覺老人家在說這個話的時候,都略帶一點氣憤。

    要不咋還要再加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呢。(當然,這一句也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好說)

    其實,越是在現在這個浮躁的時候,大笑的人越多。

    大多數人都喜歡看“暴富經”,愿意沉下心來看看經典,學學“道”的人,不多了。因此,你看到一些人,年年栽跟頭,年年都上當,沒辦法,不提高水平,栽跟頭掉坑,是必然的結果。

    不要總想著從經驗中學習,而要改為從歷史中學習。那點經驗,古人早都經歷過了,看歷史就夠了,何必非要自己跳一次坑呢?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建言》,據說是周王室先祖的著作,屬于古訓一類的話。(由此看出,“道”一直被先人所學所用,在老子這里,也是傳承而非創造)

    明道若昧,大道的運行,無處不在,但又顯得很隱晦。比如說有的孩子認為擰開水龍頭就出熱水,這是自然規律,如果龍頭不出熱水,就違反規律了。

    說白了是在這些孩子們生活的年代里,擰開龍頭出熱水,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從來沒想過,這背后都發生了什么,原理是怎樣的。

    真正的“道”,是因為有無數的人在現象背后認真工作,最終才有了擰開龍頭就出水的現象。

    進道若退,你炒過股票嗎?你聽說過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嗎?大跌時候買進,賺了錢,大漲時候賣出,也賺了錢。但更多的人,死在了追漲殺跌的路上。在2020年,只要不賠錢,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了,不賠錢,看似是退,實則是進啊。

    夷道若颣,颣就是“不平”,夷就是“平”平坦的道路,反而看起來不平,看起要走一些彎路。實質上,在生活中,哪里有什么“直線”啊,指南針能給到方向,但不能順著指南針走啊,那樣會掉進坑里啊。在生活中,兩點之間最近的,不是直線。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上德如山谷一樣,無窮無盡,能夠容納一切。恰如“虛懷若谷”。大白若辱,最清白的德行,反而好像是黑暗。一個人從來沒做過壞事,一輩子只做好事,如果真有這么一個人,反而會讓人覺得,這人有問題。因為別人都做壞事,這個人不做,而且堅持不做,別人會怎么想?這貨肯定是個高手,比別人更壞,更陰險。

    曾國藩當年誰都不服,尤其是綠林軍內部混亂貪腐成風時,更是誰也看不上。可結果呢?在讀了道德經之后,曾公處事風格大變,也被人接納了。有句老話叫做“君子自污”,沒問題給自己也弄點污點,反而會少很多事情。

    廣德若不足,有廣德之人,反而好像自己有缺陷。還記得“知不知上,不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嗎?有異曲同工之妙。

    建德若偷,富有建設性的德行,看似是謹慎退讓,偷做謹慎講。管理工作中,往前,是多管事,是多伸手。往后,則是謹慎,是退讓,更接近于“無為”。老人家一直推崇的就是無為而治。質真若渝,真正完美的東西,反而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大方無隅,最大的方形,是沒有棱角的,放到無限大,不就像個圓了嗎。

    大器晚成,這個大器晚成,其實是有一些爭議的。因為這個大器晚成放在這里,與上下文并不匹配。都說反話,唯有這個大器晚成,感覺很不著調。

    爭議的說法,是作“大器免成”,最大的器物,是無法成型的。最大,大不過宇宙吧,宇宙啥形狀呢?無法成型啊,但他確確實實的存在啊。因此,我也覺得“大器免成”似乎更合適。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兩句我們應該更熟悉一些,經常能聽到,最大的聲音,似乎是聽不到聲音的,啥意思呢?潤物細無聲,類似這樣的意思吧。大象無形呢?說的是最大的形狀,而不是那個動物大象。風是啥樣子?沒見過吧,空氣是啥樣子?天天見也不知道,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是隱藏在萬事萬物后面的底層邏輯,道沒有名字,你沒法定義它,老子自己也說,你們都說我的道大,無法形容,如果能夠形容,一定就把他說小了,最終拿出三寶來講解。作用無比巨大的道,反而是一個“無名之輩”。“貸”是幫助,最后一句說,只有“道”啊,善于成就萬物,幫助萬物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

    3

    這一章,信息量巨大,非常之巨大。僅僅我們常聽到的成語,就有多個。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全文大可以分為三個段落,首先是三種人的標簽,接下來是12個“反”過來的事實。最后就是一句總結。

    尤其是其中這十二個“反”話,道出的都是事實啊。朱熹說,老子心最毒了,他把事實都告訴你了。

    比較有爭議的是“大器晚成”,我們現在比較喜歡用這一句,來鼓勵懷才不遇的人。無論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都是不錯的解讀。

    最后說“道隱無名”,我們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在深山老林里面有個小房子,過上那種不受干擾的神仙日子,覺得這樣可以凈化心靈,讓心里寧靜。

    這樣的狀態確實好,但這樣的境界并不算高,真正的得道高人,是不會糾結與環境這個外在表象的。他們無論在哪里,都可以修行,都可以凈化心靈,不受外界的影響。

    毛主席去城門洞子看書,能夠不受車流人流的影響,這才是真正的高手。

    4

    這一章的道理,有點多,姑且提煉出一條來,即:

    起而行之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我們現在的理解,是做一件事情,要多琢磨,想好了再做,最好想三遍。

    但,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讀,就是上面孔子說了“再,斯可矣。”,這個“再”,意味著想兩遍就可以了,想得太多也不好,抓緊時機行動才是重點。

    又有人說,行動太快,萬一錯了,輸得不也越多嗎?

    的確,是這樣,所以,才要用“道”來判斷方向啊,才要清楚規律是否正確啊,這也是讀經典,讀道德經的意義所在啊。

    掌握了“道”,按著道的規律,快速行動,就好了。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647.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09:04
    下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09: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