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喜歡“嘆早茶”。
然而,被譽為老廣人生精髓的“一盅兩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是作為綜合酒樓的陪襯,只在早上,從來沒有被當成正餐,午市、晚市都很少出現。
曾經也有人嘗試突破,可惜因為經營問題最終也未能實現。
直到點都德開創出全天候模式,并運用全新的方式去演繹,使得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源于1933年的“老茶樓”如何挑起了新派茶樓的大旗?
點都德,久負盛名的廣州茶樓,主打以傳統和創新并存,精致和美味融合的茶點。
“點都得”這個詞匯在粵語中意為:怎樣都沒有問題,體現的是廣府人隨和務實的性格特征。
“點都德”之名一語雙關,既代指“點心”,又充滿了濃郁的廣府粵味。
這家源于1933年,植根于廣州本土特色的點都德,曾先后獲得“國家五鉆級酒家”、“中國粵菜文化代表店”等稱號,2015年,其點都德叉燒包更是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人們還在議論粵菜能否走出廣東,什么時候走出廣東的時候,點都德就以其承載的“務實隨和”的精氣神走出了一條如今廣泛被餐飲同行學習借鑒的道路。
點都德作為淵源久遠的“老茶樓”,卻率先挑起了新派茶樓的大旗。
用創新的經營思維方式替代舊有方式,改變廣式茶樓一如既往的傳統形象,徹底改善出品及服務素質,致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通過系統化的運營及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了品牌勢能。
當代掌門人沈志輝的“分時段營銷”、茶點全天候模式更是得到眾多餐飲同行的學習借鑒,甚至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廣州茶樓一般只有固定的茶點供應時間,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其他時間多是飯市而不供應茶點,有的酒樓甚至只有兩市或者一市。
點都德一改傳統茶樓的經營模式,從早上7時到晚上10時全天候供應茶點,更是在不同的時間分段做不同的折扣。
至此,早茶時段的點都德成了年紀大一些人的休閑之所,而在晚市、夜市時分這里又成了年輕人的主戰場。
此外,既填補了休閑的“空間需求”,又滿足了粉絲、游客慕名打卡的“時間需求”。
點都德成功地吸引了眾多年齡層次的消費人群,如今的點都德,跨人群消費早已成為常態化。
用掌門人沈志輝的話說,點都德不做人群分類,80、90,乃至00后都是我們的受眾群體。
因此,僅用了6年的時間,就將店面開到了廣州之外的各地,光是上海分店就達到了6家,每次開店都人滿為患,引發排隊熱潮。
在點都德內部,分工十分精細,從設計裝潢到出品服務,每個位置責任明晰。
沈志輝曾說,“傳承老廣州飲茶文化”是立店之本,如何還原老廣飲茶文化,這是一個團隊的合力。
事實上,除了分時段營銷,點都德在茶樓的環境布置、器皿等細節上的反復雕琢;在點心、茶飲等出品上的較真琢磨;對主打精品茶點的精心打磨;滿足幾乎全年齡段消費者消費能力的超高性價比;強大的供應鏈和渠道的管理能力……都是點都德能夠扛起新派茶樓大旗的關鍵。
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高明的營銷手段,以及品類天生具備的文化屬性,都為點都德的成功夯實了發展基礎。
沈志輝對廚師團隊的要求可以概括成兩個字——“驚艷”。
味道驚艷,造型驚艷,每一個點心都要做到超乎尋常的精致可口。
為了實現對“驚艷”二字的極致追求,點都德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
為了好吃,為了驚艷,點都德在全行業“去廚師化”的潮流下相背而行,沒有走“標準化”路線,也沒有建立中央廚房。
就像沈志輝所說,一個產品的表現形式不會永恒不變,但要知道它最原始的樣子,也就是它的“根”。
沈志輝希望點都德能夠回歸茶點的本質,更擔得起“傳承老廣州飲食文化”這一使命。
12月18日,
“道哥現場課”廣州開講,讓我們跟隨
“道哥”王新磊,置身現場,詳盡拆解
點都德、客語客家菜的品牌力以及門店“內力”的內核,在復盤與提問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啟發。
↓掃碼報名加入現場課↓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