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No.868
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第十四章
白話文翻譯
道,看不見他長什么樣子,這叫做“夷”,聽不見他的聲音,這叫做“希”,摸不到他長什么形狀,這叫做“微”。
夷、希、微、都是無法推究分辨的,他們混在一起,就叫做“一”。
道、從上面看,他并不明亮,從下面看也并不晦暗。綿綿不絕,且不可定狀命名,又回歸于空無,虛空。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形象的形象,就是恍惚吧。
迎面過去,看不見他的頭,跟在他后面,又看不到他的尾巴。
把握曾經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實物。
認識、了解天地宇宙的初始,就算是認識了“道”的規律了。
2
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個問題。
這一章就是說存在的問題。
道存在嗎?
如果存在,誰見過它呢?
如果不存在,那事物又是靠什么規律運轉的呢?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老人家一上來,就下了四個定義。
看不見的,叫做“夷”,聽不見的,叫做“希”,摸不著的叫做“微”。
樓觀臺進入山門的路上,就有一塊石碑,寫著“大道希夷”。
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而且,還不能問,不能說。詰,詰問,探究。
比如在六十七章里,老人家就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說道太大,啥也不像。正因為大,才啥也不像,如果像,那就會把道變的很小,很具體,最后就沒得了。
這頗有佛學中“言語道斷,不可說,一說就錯”的境界。
而這三個狀態,說的還是一個事情,就是道嘛。因此,這個“一”我在這里理解為“一個事情,即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皦”,這個字很多人會聯想到第一章說的“常有名以觀其徼”,但這是兩個字,不一樣的。第一章里面的徼,是邊界的意思,而這里的“皦”,指的是亮堂,明亮。
“昧”,在這里當“晦暗”來講,和上面的明亮相對應,是反義詞。
從上面看,并不亮堂。
“繩”,讀mǐn,無邊無際,綿綿不絕的意思。
道,從上面看,并不明亮,從下面看,也并不晦暗,無邊無際,又不可名狀,回歸于“無物”的境地。沒有形狀,也沒有形象,像有,又像沒有。迎著它走去,不見其首,跟著他后面,不見其背。
看這一段,真的是很佩服老人家的想象和認知,能找到如此多的形容詞,堆砌在一起,這不僅僅需要很強的洞察力,還需要很強的換位思考能力,真不容易。
可更難的是,即便是經過這么多形容詞堆砌的講解,至今理解的難度也不低。
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想想,那個完整的理論,應該是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更高深,更高級。
《莊子》里有個故事,叫做《輪扁斫輪》,齊桓公一邊讀書,一感慨,要是能當面聆聽圣人的教誨就好了,旁邊做輪子的輪扁說,圣人的書,都是糟粕。
齊桓公怒了,你瘋了?咋說話呢?你要說不出來個123,看我不削你!
輪扁說,你莫慌,聽我說啊,我做輪子這手藝,爐火純青,但我沒法傳給我兒子啊,同理,圣人的那些思想,都是難以言傳的,能寫下來,就已經損耗不少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五千多字,很可能也都是“糟粕”。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存不存在,已經不需要再討論了,從上面的幾段已經說清楚了,道是存在的,只是它的存在,是沒有形象,不受限制的。
所以,歸根到底,從過去的“道”中總結經驗,以指導今天的治國安邦。能知道歷史發展的路徑和規律,也就認識了道的規律。
3
你見過“道”嗎?它長啥樣子?
估計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
但它存在嗎?
琢磨這個問題之前,咱換個問題琢磨一下。
你見過“道德”嗎?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道德”。
也沒見過吧,什么樣才算一個有道德的人?
五講四美,不隨地吐痰,扶老奶奶過馬路嗎?
那在雷鋒日那天,把一個老太太來回攙著過馬路,咋說呢?
沒法說,是吧,因為沒有標準,說不清,道不明,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那么,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沒有道德了,會如何呢?
不敢想象是吧?
有人說,道德像空氣,雖然你注意不到他,可一旦沒有了,也就沒法生存了。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棒。
同理,我們可以借助“空氣理論”來理解“道”的存在。
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聽不見,但它確確實實的存在。
這還像啥呢?
還像我們的“企業文化”,你說企業文化是個啥呢?
辦公室的標語?網站上的口號?可有很多企業,沒有標語,沒有口號,甚至壓根都沒提過“企業文化”這四個字。
但,“企業文化”不存在嗎?
存在,即便沒有表象,它依舊存在。它每天都在影響著這家企業的每一個人,并指引這家企業前行。
而這個看不見的“企業文化”的來源,就是創始人的理念,就是各層管理者的言行。
理念語言性,符合道了,企業就能發展的更好,反之則必然會衰落。
4
這一章其實就論證了一個事情,就是“道”的存在。
那,如何用到自己身上呢?
一句話來說,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這不是搞迷信啊,你琢磨琢磨,是不是這樣?
當你有著堅定的信念的時候,和你合作的,跟著你一起沖鋒的戰友,就會盡全力支持你,你們期待的那個目標,就有很大可能完成,甚至超越。
若你沒有信念,自己都“混”的時候,誰會支持你呢?是不是本來可能達到的目標,最后也沒有了。
所以說,信則有,不信則無。
道也一樣,它是個客觀事實,它就在那里,你信了,在你心里就有了,你不信,在你心里就不會有。
看看歷史,看看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情,從這里學到的經驗,成本遠遠低于你從親身經驗里低,且低得多。
你說是吧。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