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0日 No.897
我是如何被《老子》吸粉的
這事情要從“半個圣人”說起。
梁啟超曾經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圣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那半個,是曾國藩”。
而我就是因為曾國藩,被道德經吸粉的。
那,曾國藩與《道德經》又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這本《道德經》,讓曾國藩在人生絕境之時,頓悟了處世之道,并做出了巨大的改變。
曾國藩在低谷時,和旁人的關系非常差,他曾說“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試想一下,人人都欺負他,他混的多慘。
不僅和旁人的關系差,還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臟活累活不少干,但一點也不落好。他用了一個詞叫“積淚漲江”,意思是說,流下的眼淚積起來都能讓江水上漲。
在上得不到信任,也沒有同僚支持他,消耗的是自己的湘軍,但功勞都是滿人部隊的。這么艱難的時候,父親又去世。于是他寫信給皇上要回家丁憂三年,本想著皇上肯定得用他,可沒想到皇上直接準假了。
這給了曾國藩重重的打擊,回到家之后,極度失態,脾氣暴躁,見誰罵誰,自己也得了病,還睡不著覺。
而就在這時候,他拿起了老莊的書,終于開悟。
《道德經》里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他反思自己之前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他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大悟之后,曾國藩說“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
這,就是曾國藩人生的轉折點,大悟之后,再次出山,所有人都覺得他好像變了一個人。
以前一個如此剛勁,動不動就跟人吵架,甚至動手的人,現在竟然能夠如此客氣,謙虛,周到。
是什么樣的催化劑,能夠讓曾國藩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就會有這么大的改變?
我特別好奇,道德經到底有什么魔力,能有如此神奇之功效,立刻路轉粉。
于是,我也翻開了道德經,前后大約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逐章解讀。讀完之后,我發現,這短短的五千多字,真的是個寶藏。
那么,你肯定會問了,道德經到底寫的啥,我讀了有沒有用?
別急,弄清楚下面三個問題,你的疑問也就都清楚了。
《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當初成書的時候,也沒有名字,甚至連分章都沒有的。
而這部書的作者,就是老子。
在《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里,對老子有詳細的描述。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原名,叫做李耳,做官的。什么官呢?當時的官職叫做“周守藏室”之史,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國家檔案館館長,掌管國家的藏書,檔案、資料等。
看起來,這個官不大,但請注意,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獲取信息特別方便,那個時候,書都是奢侈品。一般人壓根看不到這些東西。別說讀萬卷書了,想見萬卷書都太難太難了。
但老人家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前朝的各類文獻,老人家都能看得到。
但,《道德經》這五千多字,可不是老人家在位的時候所著。
能夠留下這五千多字,還得感謝一位叫做“喜”的人。
西周的周幽王,搞了個烽火戲諸侯,結果把自己戲沒了。西周滅亡之后,剩下的人就前往洛陽,稱作東周,老子就是在東周做官。
但老人家看著周朝的衰落,也覺得沒啥子希望了,于是決定辭官,出關隱居。
在走到函谷關的時候,被函谷關的總兵“喜”攔了下來,喜說,老人家,你走可以,但你得把你的思想留下來啊,大家都知道你講的道太好了,你必須得把它寫出來。
于是,老人家勉為其難,就寫下了這五千多字。
寫完之后,老人家出了關,蹤跡全無。
《道德經》寫給誰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這本書是寫給誰的。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本書里面。
兩千五百多年前,當時的書,基本上都是對話體。比如說論語,這里面記錄的都是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
而道德經也一樣,你在這里面會發現,有這幾個字具有很明確的對象感。
一個是“士”,一個是“王”,一個是“圣”。
老子說的圣,與儒家說的圣,是兩回事,這里需要區分一下。
道德經里說的圣,指的是那些有道的管理者,統治者。而儒家說說的圣,指的是人中龍鳳。
實質上,這個“士”,“王”,“圣”,指的是不同階層的管理者。
士,就是基層管理者。王,就是侯王,是中高級管理者,而圣,就是高級統治者。
這本書,完全可以理解為老人家曾經對這些管理者,統治者所說的話的精簡集合。也是老子“道”的思想的精煉總結。
不同于論語中的一問一答,老子這五千言,基本上都是答案,都是結論。這也是為什么這本書不容易“啃”的原因了。
在我們的歷史上,曾經有四位皇帝完整的住結果道德經,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唐太宗李世民以《道德經》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創造了大唐盛世,他要全國上下臣民都學習《道德經》,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
你看,讀者畫像是不是就非常清晰了?
《道德經》寫的是什么
《道德經》,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實質上,在函谷關老人家寫下這五千言的時候,既沒有分章,也沒有名字。
最早,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老子》。后來有一位叫做河上公的人,把這本書分成了八十一章。為啥是八十一章呢?因為我們傳統上認為,陽數最大就是九,九九歸一。
后來經查,在漢朝的時候,這本書就已經被稱之為《道德經》了,再后來還將這部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德經”,一部分叫做“道經”。《道經》為1-37章。38-81章,則為《德經》。
那么,這本書到底寫的什么呢?
一個字來概括,就是 “道”。
你可能會問,那“德”跑到哪里去了?為啥用“道”來概括呢?
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最高綱領,而德,是道的呈現形式。
道,是思維方式,而德,是實踐抓手。
因此,一切的根,都在這個“道”上。
《道德經》每一章之間的排列,并不是那么邏輯嚴謹,順序井然,更像是一個金句集合,無論那一句拿出來,都能當做終身誦之的箴言。
老子通過打比方,舉例子,盡可能的用我們日常可以見得到的現象去了解和參悟“道”,順著老人家所指的方向去看身邊的事物,似乎會有一種上帝視角的感覺。
這五千言,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針,也是丈量行為的格尺,更是治世處事的工具箱。
《道德經》是管理者的必修課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里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他在回答“你的經營秘訣是什么”時說:“我并沒有什么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學習型組織”創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最后,希望你也能在道德經這口永不枯竭的井泉里,收獲頗豐。
《道經》索引
《德經》索引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