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作者|
    董二千
    來源|
    巨潮商業評論
    1989年,時任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的陳澤民下海創業,籌資1.5萬元售賣冰淇淋,為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陳澤民將品牌命名為“三全冷飲部”。

    次年,陳澤民發明了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并一舉打開市場。據其回憶,“哪怕日產30噸,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上百輛外地車涌入三全,要等十幾天才能排上貨。”
    三十年后,三全已成為年營收數十億元的國民品牌, “三全”、“龍鳳”兩個品牌幾乎人盡皆知。
    品牌雖然響亮,但在資本市場里,三全食品(SZ:002216)卻并不受歡迎,在火爆的食品股行業里沒什么存在感。不可否認的是,三全在過去幾年確實錯過了不少的市場機遇。
    2020年,受疫情影響,速凍食品消費量巨大,三全食品股價隨之上漲,漲幅達到82%。這看起來已經是個不小的漲幅,但若進行橫向對比,就能看出來差距。
    過去一年里,申萬一級行業中,食品飲料板塊漲幅為85%,同樣主營凍品業務的安井食品(SH:603345)2020年的漲幅為226%。
    不過事情也正在慢慢變化。1月13日,三全發布年度業績預告,公告顯示,2020年三全預計盈利7.26億元-7.92億元,同比增長230%-260%。
    業績的跳漲,讓投資者對其有了更多的期待。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正在吸引聽眾。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為何被低估?

    就過去幾年表現出的成長性而言,三全相比安井的確遜色許多,這是其股價走低的根本原因。
    若是翻閱三全近十年的營收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三全的的第一個增長停滯期出現在2012年,某種程度上,這也正是速凍食品行業從藍海競爭轉向紅海的一年。
    也正是這一年,思念從新加坡退市。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之后的三年里,行業內各企業競爭加劇,三全雖然維持著擴張態勢,但新業務布局失利。因此其銷售費用也由2012年的6.66億元,上漲到2015年的12.58億元,其增幅顯著高于營收增長,這在財報中的體現則是凈利潤持續下滑。
    失利的新業務名為“三全鮮食”,這曾是三全管理層寄予眾望的第二曲線。
    2014年,三全進軍鮮食餐飲,推出三全鮮食項目。次年,三全鮮食登陸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主要是在寫字樓鋪設鮮食售貨機,同步上線三全鮮食手機APP。
    但這個創新業務剛好趕上外賣的爆發期,人們更多選擇飯店炒出來的新鮮菜。因此,三全這些介于餐飲店菜品與成品菜之間的所謂“鮮食”,推進得十分艱難。
    財報顯示,2015年三全鮮食項目虧損7000萬元,這也使得其當年的歸母凈利潤到了近十年來的最低值。
    董事長陳南在2016年的交流會上也坦言:“創新項目在模式上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我們推的速度有點快了,我們也在適度調整節奏,把相關費用規模再縮小一些。”
    此后三全食品逐步走回正軌,營收與凈利潤均穩步增長。但若從股價走勢而言,其走勢相比另外一家速凍食品企業安井食品,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這主要有兩大因素: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安井食品股價對比

    一方面,就過去幾年表現出的成長性而言,三全相比安井的確遜色許多,其核心兩大產品餃子、湯圓在過去三年里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致使年營收增幅基本不超過10%。
    反觀安井,其每年營業收入的增幅都能達到20%以上。這也是如今安井近百倍PE,而三全僅有27倍的核心原因。
    另一方面,即使三全前幾個月發布半年報利潤大幅增長后,其股價仍持續陰跌。即使排除食品飲料板塊獲利盤清倉的影響,也依然能反映出,投資者認為其疫情期間的表現不可持續。
    投資者對于安井食品的判斷則截然不同:其股價在經過短期調整之后就迅速企穩,并繼續上漲,其市值已經是三全食品的兩倍有余。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出現變化的邏輯
    三全正以內部組織變革的模式適應市場變化,這種模式如今看來已取得初步成功。
    “市場先生”是聰明的。三全過去幾年股價表現的掙扎,確有其深層的因素。但這并不意味改變不會發生。
    從三全業績預告中,我們也能拆解出其正發生的改變:
    “業績快速增長主要系公司調整渠道結構、優化產品,瞄準大品類,發揮渠道優勢,針對性地進行新產品設計研發,擴大了生產規模。”
    2019年年初,三全進行事業部改革調整,設立綠標事業部和紅標事業部。
    紅標產品負責零售市場(C端),以盈利為標準剔除虧損產品、虧損門店,加快產品結構升級,用更高的銷售費用,去銷售高毛利產品;
    綠標負責餐飲市場(B端),以工業化轉化能力、標準化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為餐飲客戶提供優質產品,采用低毛利、低銷售費用模式。
    整體上看,三全食品是在以內部組織的變革,去適應外部市場的變化。
    “三全涮烤匯”,是其在2020年8月推出的零售市場新產品,順應消費者端持續大熱的火鍋、燒烤需求。三全希望以此來覆蓋家庭火鍋、燒烤聚餐所有核心食材的一站式采購。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很火的另一家火鍋燒烤食材零售商“鍋圈食匯”,也于2019年得到了三全食品的投資。
    陳南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曾經表示:“三全將圍繞備餐、涮烤、早餐三大場景提升公司業績,同時繼續深入和完善機制改革,實現業績可持續增長。”
    可見“涮烤匯”在三全的業務中,已經被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
    疫情導致的零售業務增長,確實是三全業績提升的重要因素。但就現在看來,三全的下一個資本故事,其實是寫在了餐飲領域——也就是所謂的“綠標業務”。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供應鏈故事
    從速凍食品切入鮮食供應鏈,這是三全的下一個資本故事,背后的戰略則是從家庭備餐場景轉向類餐飲的即食場景,一旦轉向成功,三全的投資邏輯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餐飲市場一直是速凍食品流通的大頭,安井的發展也更多得益于此。2019年安井餐飲渠道的收入占比為58%,而三全僅為13%。
    速凍食品企業轉型的方向也多聚焦于此。以三全的老對手思念為例,在思念退市當年,千味央廚成立,2016年初千味央廚從思念獨立,實控人李偉也是千味央廚的控股股東。
    2020年6月,千味央廚披露招股說明書,擬登陸深交所募資4.09億元,主要用于產能擴建、總部及研發中心建設。
    而千味央廚的主營業務,正是面向餐飲企業的速凍面米制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旗下主要產品為速凍的油條、芝麻球、蛋撻皮、地瓜丸等。
    被消費者廣泛喜歡的海底撈茴香小油條,正是由千味央廚供應。
    三全一直沒有停下在餐飲市場發力的步伐。從2017年到2019年,其餐飲收入已從3.83億元增長至7.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3%,餐飲收入占比也由7%提高至13%。
    不過三全并不想局限于速凍食品賽道,其餐飲端更大的故事在于鮮食供應鏈——正是三全曾經折戟的鮮食。
    2019年12月,三全與7-Eleven簽約,獲得7-Eleven便利店業務在河南省的獨家特許經營權。陳南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這次合作有助于公司深度介入快速增長的便利店渠道,并了解客戶特性,同時加快全國鮮食供應鏈的開拓,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
    據其官方披露信息,三全的鮮食業務核心品類有米類(便當、飯團、壽司等)、調理面、輕食(沙拉、三明治)、中式料理等,合作企業包括了全家、便利蜂、海底撈等客戶。
    三全對鮮食確實是有執念的。其業務負責人楊志曾經如此介紹:
    鮮食產品從屬性來看優勢比較明顯,保質期短且產品新鮮,未進入冰晶區,還原性好,同時食材選擇、加工形式更加豐富。
    從消費場景來看,鮮食與速凍對應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速凍更偏向于家庭備餐,鮮食是類餐飲的即食食品。
    雖然此前三全在鮮食領域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這并不妨礙鮮食本身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市場。
    一直以來,中餐的標準化都是全行業都在破解的難題。
    在前端,最容易形成標準化的火鍋領域,也只有海底撈有所突破,并成為了整個餐飲行業的龍頭企業。
    相比之下,后端供應端的標準化難度要小很多:工廠生產的方式從未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食材的種類也相對穩定。整體來看,后端供應鏈的整合、商業上實現的難度,要遠低于前端。
    換言之,供應端更容易標準化,出現巨頭的幾率遠高于前端門店,這是資本最喜歡的想象空間。
    這也是自2014年以來,哪怕出現過巨大虧損,三全卻從未放棄鮮食業務的邏輯起點。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高薪店長養成計劃》-4期班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1月19號-3月9號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線上課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三全食品的下一個資本故事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909.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月23日 19:05
    下一篇 2021年1月23日 19:0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