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從一個懵懂少年到如今的京城名廚,從初入江湖到現在的米其林餐廳主理人,段譽所經歷的不僅是身份上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心態上的變化。

    他所打造的“拾久.新京菜”餐廳,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摘下了米其林一星的榮譽。

    他是怎么做到的?

    本周,段譽師傅將一連四天,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他的成長歷程,本篇文章是第最后一篇。

    前 言

    大家好,我是段譽。

    上一講,我分享了根據自己的經驗形成的一套方法論。那么這套方法是僅適用于自己,還是說有很大的可遷移性,也能適用于其他人呢?

    一名廚師的手藝和做菜方法,能不能適用于所有的菜系呢?

    對于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有在被迫面對這個問題時才會考慮它,但是我卻自覺地把自己的這套方法拿到各個品牌、各個菜系去做了實踐。

    所以這一講,我就來說說,我是怎么把自己的方法放到行業里去做應用的。

    怎么設計不同菜系的菜品?

    除了自己做菜之外,我在2009年的時候還做了一個工作室,叫阿譽菜品設計工作室。這個工作室曾經幫好多家知名餐飲品牌做過菜品設計,我能通過它繼續去了解不同菜系、不同品牌。

    后來,因為要全心去做拾久餐廳,我才把這個工作室關掉了。

    我有一個觀點,未來的餐廳會更加注重品質,每家餐廳都必須有一個名廚,名廚要有自己的招牌菜。如果一家餐廳沒有核心靈魂人物,沒有核心靈魂的菜,那它就越來越難生存。

    基于這個理念,我做工作室的方式也跟別人不同。

    當時餐飲界流行的做法是“包廚”,什么叫包廚?就是一家餐廳,把自己的廚房承包給業內一個有名的廚師,餐廳給他一筆錢,然后他負責廚房所有事情,從菜品設計、到后廚管理再到人員招聘都要管。

    包廚通常很難有好口碑,因為雜事多,耗時長,而且牽扯到內部管理。這就不是我最專業的領域了,所以我的工作室,就只做菜品研發,只負責技術層面的事。

    既然要服務多個餐飲品牌,我就需要一套通用方法,而不是個人經驗,而且我也不能再像研發自己的招牌菜那樣,給其他餐廳設計招牌菜。一來這件事很難,再者我的招牌菜也不是所有餐廳都適合。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設計菜品的三個步驟

    那到底要怎樣給不同的餐廳設計菜品呢?我積累了一套方法,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我會幫助餐廳去梳理它已有的產品,根據每個品牌自身的基因,找到有招牌菜潛力的產品。

    第二步,我會幫助餐廳的主廚去重新設計和完善這道菜,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招牌菜。

    當然,菜要更好吃其實不難,加成本就行。但開餐廳是要考慮利潤的,所以我的第三步,是圍繞招牌菜去設計菜的利潤。

    后來,我自己做拾久餐廳,也是用了這幾個步驟。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一個餐廳有那么多道菜,為什么我的力氣都花在招牌菜上呢?

    我去設計菜品有個硬指標,招牌產品最后一定要能貢獻到這個餐廳流水的40%左右,最低也不能低過30%。

    比如北京有家川菜餐廳叫龍人居,它的招牌產品就是水煮魚,能給餐廳貢獻45%~50%的流水,這就非常厲害。所以只有做到這一點,餐廳的利潤才穩定,企業也更穩定。

    具體我是怎么做的呢?

    這里我講一個案例,我曾經服務過一家云南菜餐廳,在我給它調產品之前,這家店一天的營業額也就不到一萬,那么調完產品結構之后呢?一天的營業額能去到三四萬。

    我的第一步是找到招牌菜。為什么現在很多餐廳都是在相互抄,原因是沒有自己的基因,也找不到自己的產品 IP,所以沒法形成自己的特點。我的方法就是要從餐廳的基因上去深挖,找到每一家餐廳自身產品的感覺。

    你不要以為這是個很簡單的事。不信你可以去問所有的餐廳,你家的特色是什么,最擅長做哪道菜?他要不就是說我們家每道菜都很好,要不就告訴你哪道菜賣得最好。

    但賣得最好的菜,不一定是最能代表你品牌的菜,流量產品不等于招牌菜。就像麥當勞可能賣得最多的是可樂,但只有漢堡才是真正代表麥當勞的產品。

    什么是招牌菜?這道菜要能形成你的記憶點,客人要因此而記住你。

    那一家云南餐廳的招牌菜可能是什么呢?酸湯魚還是過橋米線?

    告訴你,這家餐廳賣得最好的菜很奇怪,是砂鍋雞,是主廚在杭州學的。

    可是,這能把它作為招牌菜嗎?

    砂鍋雞很好,也是必點菜,但它跟云南餐廳基因不符。如果你去吃飯,想吃砂鍋雞,會想到云南餐廳嗎?我都去吃云南菜了,為什么不點云南菜的特色招牌?

    所以砂鍋雞不能做成招牌菜。我在對餐廳的基因進行梳理后,決定把符合云南菜基因的酸湯魚定為招牌菜。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第二步,我是重新設計了這道招牌菜,做好酸湯魚。

    怎么幫餐廳把酸湯魚做成招牌菜呢?我先讓主廚告訴我,你們家是怎么做的?如果主廚做得不好,我就會告訴他酸湯魚哪家餐廳做得好吃,讓他去吃,去感受。因為我是技術派,我吃過最好的酸湯魚是什么味道,那我就要求主廚先把酸湯魚努力做出這個味道。

    具體怎么做呢?從口感上來說,其實方法就是好食材再加好技術,這道菜就成了。

    先說食材,原來用的魚是冰鮮魚,這肯定做不好,一定要換成活魚。原來用的湯汁,不是自己發酵的,是勾兌的,我就讓主廚去云南學學怎么發酵酸湯。

    云南做酸湯魚,對番茄也有講究,挑好的番茄,自然發酵,酸湯自然就好了。這跟你用白醋能是一個味嗎?

    技法上,把湯慢煮到微酸,再用上鮮魚片,肉質會更嫩。這樣做酸湯魚,肯定就好吃。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最后,還要想辦法給這道菜加上一些特點,我稱之為“和而不同”,就是把同樣一道菜,做出特色來。

    我讓廚師往酸湯魚里加上大量的薄荷,再加上辣椒。這樣一來,在細節和口感上就跟其它云南餐館的酸湯魚不同了。

    在做酸湯魚的過程中,我會在現場看著廚師做,然后我也會試口味,一遍一遍的試,直到試出來滿意為止。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其實餐廳的菜品設計,最要緊的是找到核心產品,然后通過食材和技法,去放大招牌菜的價值,做出特色。其它餐廳也可以這么操作。

    比如一個湖南菜餐廳,主廚擅長做小炒肉,那就把小炒肉做好。食材上,肉要新鮮的,辣椒要是湖南的。

    技法上呢?我有一個朋友開的湖北牛肉湯餐廳,請我去調整產品。我一看,他的牛肉湯就是熬骨頭湯,老板家幾代人都是這么做的。我就讓他明天按我的方法做。

    什么方法呢?把牛骨頭、牛肉泡完水之后,牛肉和牛骨頭一起熬湯,牛肉熟了,把肉撈出來,湯接著熬。果然,湯肥了,也鮮了。

    道理其實很簡單,原先只是骨頭味,現在把肉一起熬了,湯的味道能一樣嗎?

    他用的是湖北的傳統技法去熬湯,而我添加的是做河南燴面湯的技法,也就是先用骨頭熬湯,再把肉放里面,骨頭和肉一起熬,這樣湯才肥,夠純夠香。因為我見識的多,同一個問題,我辦法也多,能夠運用自如。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好,招牌菜口感做出來了,第三步我還要設計利潤。

    招牌菜味道好當然重要,但要是沒利潤,餐廳是沒法長期經營下去的。

    回到云南餐廳這個案例,我就遇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調完了酸湯魚之后,銷量確實是上去了,但毛利一下子就掉下去了。

    當時總經理就急了,跟廚師長說,別聽他們的,趕緊換回來。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廚師長換成活魚之后,成本就上去了,魚賣得好,但是不賺錢。

    總經理就找到我說,段總,這樣調整肯定不行,有問題。

    換鮮魚肯定會帶來成本上升,這我是算過的,但這個成本按理不會超過15%,不會毛利掉這么多。

    我就問主廚,現在一條魚多少斤,能出多少魚肉。他回答,一條魚一斤八兩,出九兩魚片。我馬上就明白,問題出在食材處理上。

    一斤八兩的魚,中骨、魚頭再加上魚肚和魚雜,這些部分絕對不會超過六七兩 ,最后應該要出一斤一兩的魚肉。

    魚肉出得少,那就是去刺去骨的過程有問題,是技術問題,那是能解決的。

    于是我們就把廚師找過來,請專業的人來教,最后成本的問題就解決了。

    你看,雖然我只負責菜品設計,但這一個點牽扯很多,后面的整條線、整個流程都要考慮進去。

    不光調招牌菜要設計利潤,你還要把整個餐廳的產品結構考慮進去。在餐廳的菜單上,要有招牌產品、流量產品,也要有利潤產品和價值產品。

    如果你的招牌產品是用來引流的,利潤率沒有那么高,那就要從其他產品上賺錢,比如湯、蔬菜或者甜品。

    至于具體怎么搭配,我在上一講開拾久餐廳的例子已經介紹過了,你可以去看一下。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未來:我看到的餐飲業趨勢

    這是我想說的最后一講,我會用我的視角來說一說,餐飲業正在發生什么變化。如果你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也可以作為參考,早做準備。

    這一講,我想先給你分享一下中國餐飲業已經發生的兩個很重要的變化。這兩個變化可能你也已經感受到了。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它們到現在也沒有完成,還在繼續。如果你是一個廚師,或者餐飲從業者,還有很多發展機會。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中餐的標準化與品質化

    第一個變化是中餐的標準化。

    我這里說的標準化,可不僅僅是大型連鎖企業和快餐企業的那種標準化,有單一的烹飪方式和簡單的品類就行了。我指的是整個中餐的標準化,包括高端餐飲。

    我理解的標準化分兩個階段,先標準,后量化。

    我們都知道,中餐的操作流程很復雜,很難標準化,比如說像爆炒、油炸的程度都需要人工來判斷。這個行業之前面對的問題就是沒有標準,全靠廚師的經驗和專業度去做。

    這就需要一個厲害的廚師能把自己的經驗轉化為標準,然后再把這個標準量化。

    現在我們的廚房都會有一個操作手冊,寫清楚每一道菜怎么做。比如宮保雞丁,蔥丁要求是3.5厘米,肉的厚度是2.8厘米,花生米是什么熟度,辣椒面放多少,都有標準。

    再比如像糖醋汁,糖和醋要1:1的比例,最后加50克鹽……只要你采購的糖是純度夠的,醋是純度夠的,味道就非常準。

    舉個例子,新榮記為什么做得這么好,就是先做好了標準,選食材的標準、碼放的標準、擺盤的標準等等都有。

    先做出標準,然后再量化,也就是數據化,就像前面我說的做宮保雞丁,每個環節都用數據規定清楚。

    不過,量化的程度也要看業態和產品的性質,要因人而異。

    如果你是一個廚師,我建議你不要想著把手藝捂著,秘而不宣,而是應該考慮怎么把這些經驗標準化,這在以后一定是一個核心競爭力。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第二個變化是餐飲業的品質化。

    我在前面說過,今后的餐廳要想活得好,一定要有自己的明星主廚和招牌菜,其實就是在說品質化這件事。

    之前一直是高端餐飲在把控著品質,所以現在你會看到,所有有追求的餐飲品牌,都在往這個方向走。

    而很多餐館轉型后發現,高品質餐飲的復購率很好,于是又促使更多餐飲品牌往這個方向走。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互聯網也讓信息更透明,你單靠食材就想做高客單價,已經不現實。

    舉個例子,盒馬的龍蝦就在那兒擺著呢,賣多少錢你騙不了我。這也逼著餐飲人要想辦法去提高品質。

    怎么提高品質呢?我看到的至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裝修、環境氛圍和服務上下功夫,給你特別好的用餐體驗。另一種就是在菜品上下功夫,征服你的味蕾。

    我自己推崇的是依靠食材和烹飪技法,在菜品上下功夫,拾久就是走的這個方向。

    好品質就是好的主廚,通過好的技法去處理好的食材,這是最近三四年,餐飲業非常注重的一個趨勢。

    好的食材是要有自身特點,可以溯源;好的主廚就是要對食材有理解和認知,能用合適的技法烹飪食材;然后前廳的工作人員要能講菜,讓客人吃得明白。

    比如說老鴨湯,過去餐廳怎么做?可能就是用高壓鍋做,聞起來香氣四溢,但湯的味道是用添加劑合成的。

    而做得好的餐廳,就自己去選水、選鴨子、選筍、選好的砂煲,就是為了保證能做出一鍋有品質的鴨湯。

    如果你問我,未來餐飲生存靠什么,我覺得就是靠品質。你要有好的主廚和招牌菜,然后才是品牌,沒有品質的品牌走不遠。

    名廚段譽分享心得:怎么設計出招牌菜?

    可持續的餐飲理念

    除了標準化和品質化,我還看到了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那就是用可持續的理念做餐飲,這也是我為自己尋找到的進階方向。

    2019年我們跟國外的主廚交流理念的時候,發現包括法國和意大利的高端餐飲,基本都在圍繞著北歐轉。

    北歐的餐飲理念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可持續,也就是珍惜食物,尊敬大自然饋贈的食材。

    這么說可能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們當時去了丹麥一家在世界上排名非常靠前的餐廳,叫Noma,它有一道常見的菜是用菠菜根做的。那剩下來的菠菜葉怎么處理呢?拿來熬湯,熬完之后剩下的渣,過籮打細,就形成了一種調味汁。

    再說土豆,餐廳把土豆做成了土豆片或者土豆絲。剩下的土豆皮怎么解決呢?他們是把土豆皮用在發酵做面包上了。面包里面的酸性,就是土豆皮產生的。

    這是我吃到的一個比較驚艷的東西,在中餐這兒,土豆皮絕對是扔掉的,但人家能把一個土豆完完整整地都做成食物。

    這還只是對蔬菜的處理,這家餐廳其實會把所有的食物殘余粉碎處理,然后用來養魚、養雞鴨。通過這種方法,這家餐廳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這就是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做餐飲。我的理解是它把食品做到極致化,這需要你對食材足夠了解,對烹飪技法能靈活使用,還需要你足夠用心。

    我現在就在嘗試把這種理念引入到拾久的菜單里。比如我們的招牌菜是魚頭,原先做魚頭怎么做?黃金部位肯定在魚頭,魚泡、魚肚、魚骨、魚鱗,這些東西要么用來做員工餐,要么就會扔掉。

    現在怎么處理呢?魚骨我會拿來熬湯,直接熬化掉;魚頭部分之外的魚肉,我會把它用來做魚腐或魚丸。

    魚皮和魚鱗怎么辦呢?我的處理方式是把魚鱗熬成魚凍,做成一個涼菜。

    現在的主菜單上已經有了這三道菜,蔥燒千島湖大魚頭、芥菜煮魚腐,然后有一道涼菜爽口魚皮凍。

    但哪怕做到這樣,我們距離極致化還差一步,就是熬魚湯最后剩下的魚渣還沒想好怎么處理。這如果在國外的話,他們會把魚渣發酵,然后做成飼料去喂其他動物或者去養植物。

    再舉個例子,比如一根蔥,蔥須可以熬制蔥油,蔥白可以去爆炒鮑魚,蔥葉可以做菜品點綴。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對蔥這個食材的理解就又進階了。

    我們之前沒有這個概念,或者說不會去多想一步,就是取到什么食材,拿最好的部分吃就行,邊角料都會去掉,然后扔掉。所以你會看到,餐廳生意越好,后面廚房的垃圾就越多。

    我希望未來的餐飲人里,有一批有可持續理念的高手,在他做的100道菜里,能有40道菜是體現了這種理念的。我也在為此努力。

    這個趨勢對廚師其實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廚師肯定要有這種意識。更重要的是,當你有了這種新認知,到你能把菜真正做出來,就一定要對食材的每個部位、處理它的技法都非常熟悉。

    舉個例子,現在國內分解牛肉,是在告訴你不同部位牛肉的質感,但對廚師而言,你就不能用好壞來理解。它是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口感,需要你用不同的技法來處理。

    我們的很多廚師是需要擴大對食材的理解的。中餐里面總是認為,下腳料就是廉價的,不愿意去做菜品的研發。其實不是食材本身廉價,是你把它處理得廉價了。

    除了理解食材和掌握處理技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要求廚師改變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

    以前的中餐廚師就是拿著配好的菜炒一下,但現在不行。

    以拾久為例,主廚要發起菜品的研發會,把自己對食材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后不同部門進行分工,涼菜部有什么想法、甜點部有什么想法,包括前廳的人也會來參加研發會,主廚要告訴他們怎么去跟客人介紹這道菜。

    另外,我們在廚房把配菜和打荷這兩個部門合并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主廚和配菜直接去溝通,食材應該怎么用。

    這么做,是因為我認為,未來的中餐廚師會像西餐廚師一樣工作。

    現在的中餐,就是師父只負責拿配好的菜來炒一下,但在西餐,是每一個主廚都會自己下去加工東西,從選食材到廚房加工到做菜,再跟客人聊天溝通。

    這就是我看到的一種餐飲的未來趨勢,也是我作為一名中餐廚師當下的使命。

    結 語

    到這里,我成為名廚的全部經驗和我看到的趨勢都分享給你了,謝謝你來看我的分享,也祝愿你在進階之路上越走越高。

    最后,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重點:

    1.給餐廳設計菜品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品牌自身的基因,找到有招牌菜潛力的產品,比如云南菜里的酸湯魚;第二步,通過食材和技法,去放大招牌菜的價值,做出特色;第三步,圍繞招牌菜去設計菜的利潤,招牌產品對餐廳流水的貢獻不能低過30%。

    2. 中餐標準化的趨勢下,廚師如果能把自己的手藝變成標準,并且量化它,將是一個核心競爭力。

    3. 可持續餐飲就是把食品做到極致,這要求廚師對食材的每個部位、處理它的技法都非常熟悉,并且像西餐廚師那樣工作。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730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月29日 02:43
    下一篇 2021年1月29日 02:4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