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大潮里,每年“聲勢浩大而來,灰頭土臉地走”的跨界者,多如牛毛。
潮汕牛肉火鍋幾年前鼎盛時期全國上下有10萬家店,如今只有不到1萬家。
徐中秋的潮汕記便是幸存者之一,在品類的高速洗牌下,它在河南落地扎根,5年逆勢發展出60多家門店(包含16家直營店)。
而他的秘密武器是用數據建模,一切運營動作都有方法論可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對餐飲超乎常人的理解邏輯。
踏入餐飲業前,徐中秋在白酒行業深耕10余年。
2015年,他嗅到了潮汕牛肉火鍋的爆紅潛質,經過長達1年的籌備,最終在2016年5月1日啟動第一家店,當年,全國“潮牛”新增門店超過1萬家。
從業這5年,徐中秋深感這個品類的冷暖變化,大致經歷3個階段:
2016年~2017年是爆發期。各路玩家爭相入局,品類熱度快速升溫,與此同時也培養了消費市場,但畢竟品牌運營水平參差不齊,出品標準也影響了部分消費者的品類認知。
2018年~2019年是調整期。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用腳投票,有些品牌快速衰退,大批關店,但一波真正有實力的品牌凸顯出來。
2019年~2020年是穩定期。這時候基本上沒有太多新投資者進入,品類進化的差不多了,現在拼的是品牌的綜合運營能力。
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徐中秋總結出潮汕記在品類紅海突圍而出的“三板斧”,可謂殺傷力極強。
第一板斧
建立單店標準化數據模型
用數據搭建模型,用模型來檢驗和指導運營,每一項工作都標準化。
因此,潮汕記的運營機制是:在公司授權下,“店長負責制、廚師長協助”模式。
徐中秋說,他是運營出身,最關注的就是數據!“有了數據,做決策就更精準。”
他把數據分兩個大方向:一是前期籌備;二是運營階段。
前期籌備就是選店,店鋪面積、所處位置、房租標準、門頭設計統一。
▲潮汕記5.0門店
在門店的設計上,潮汕記擅用門頭吸睛,選在主干道,要有純色敞亮的大門頭,力爭小店做出大店的感覺。
說到這,徐中秋承認也踩過選址的坑,2017年,因為心態膨脹,追求速度卡位,貿然拿了鄭州百盛廣場店,其實這個位置并不符合“選店模型”,又趕上修路和商場重裝,回本周期無限拉長,疫情期間就關掉了。
再說說運營階段,第一是出品標準化體系,原材料質量、數量、運輸方式、運輸時間統一。
第二是營業模型標準化,他們要求單店日營收1萬,單店投資都在100萬之內,按照這個營業額標準,一年賣400萬左右,能實現一年回本。
為了目標實現,他拆解了門店銷售額,其中包括:會員消費占30%多,美團占比控制到10%,促銷比例在6%……
他解釋,“剛開始和美團合作,就有清醒認知,它屬于第三方獲客平臺,如果過度依賴,一定會被捆綁,所以一直在刻意控制美團消費占比。”
第三是成本管控標準化,房租占比、人工費占比、水電費占比、營銷活動費占比統一。
“這個數據模型是做了6家店后才摸索出來的,一直處于動態變化。我是比較甩手管理的,全靠數據控制,給店長最大自由度。”

第二板斧
33%黃金臨界點,會員模型是門店“晴雨表”
會員越多,門店生意越穩定,特別是客流較穩定的社區店。
徐中秋把33%定為黃金臨界點,“平時巡店的時候,我一看會員數據,就知道這個店經營得好不好,它相當于晴雨表。”
他舉了個例子,如果說儲值做的好,會員占比不是很高,說明新客帶動多,這個店屬于增長型。
但如果營業額做的不高,會員做挺高的,說明新客少,這個店屬于衰退型。
會員從何而來?每開一家新店,他們都會嚴格按照“開業三部曲”進行。
第一階段是內測,基本上3~7天,不對外,內部檢測流程,反復改進優化,直到滿足標準模型和消費者需求,再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試營業, 7~21天,是鎖客的好時機,啟動一環套一環的券,兩套券分別叫“歡迎品嘗券”、“好吃你再來券”,前者解決首次進店問題,后者解決二次消費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正式開業,啟動充值卡。充值力度并不大,相當于是低門檻、高頻次。他認為,“對消費者最大的尊重,是讓他有自由的選擇權。”
比如,顧客來吃了590元,也建議他充500元,充500送100,正好夠,顧客就覺得占便宜,覺得這個商家是真正為他考慮的。
徐中秋的要求是,一個店通過一年經營,會員全部達到3000人,會員是持續增加的過程,只要能達到這個數據,門店幾乎就沒有淡季。
他觀察到,疫情后剛開業,會員消費比例高達45%,反映兩個問題,一是新客少了,很多顧客仍然有恐慌情緒,二是佐證了充值額下降,老會員保持的是觀望和謹慎的態度。
“從會員數據也能分析出消費心理,方便我們下一步精準決策。”
潮汕記的合伙人制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公司層面,三大股東強強聯合;二是店面經營層面。
在徐中秋的觀念里,產品是基礎,模式是起點,團隊是核心,系統是支撐。
他覺得,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產品都是基礎,對我們賣飯的,就做好菜,做好產品,讓消費者吃到好吃健康的食物,那是本分。
“而合伙人模式最大的優勢是資源共享,雖說工作有分工,但心往一處使,這個時代,一個人干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干不過一個趨勢。”
他們的直營門店都是公司控股,社會投資人可以參與一部分,在公司的主導下運營,帶動一部分人參與到事業中來。
他提到一個現象,鄭州以外的加盟商。基本都是從直營店團隊合伙人中裂變出來的,因為他們參與了直營店經營,分到了紅利,也很清楚運營現狀,都是水到渠成。
“我常說,大小不重要,規模不重要,速度發展快慢很重要,但在選擇加盟商和合伙人的時候,我放棄了速度,放棄了規模大小,而是完全按標準化模型去選擇,因為活著更重要!”
徐中秋的鉆研還體現到日常,他經常去巴奴吃飯(考察),“如果說巴奴排隊了,一看手機數據,我的店肯定也爆滿,如果巴奴坐得不是很滿,不用想,我的生意肯定也不好。”
一般的餐飲老板,如果店里生意突然不好,肯定會著急,想著是不是周邊競爭環境變化了?然后打折促銷一通亂搞,而忽視了大環境的變化。
他最喜歡的一個小游戲,叫暴力摩托,從大學玩到現在。
“大家都在騎摩托,賽車的過程中,很多人跑不過你,就拿個棍子敲你一下,踹你一腳,你會發現最終他因為把過多的精力放到你身上,導致看不清方向,要么撞人,要么撞車。而只要埋頭做好自己,有一天跑贏的肯定是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餐飲人才能在風口里抓住機會,成為大浪淘沙后的佼佼者。
在餐飲行業,無論市場風向怎么變化,我們都在埋頭努力奔跑,以什么樣的速度來奔跑,沒那么重要,但你努力的樣子很有魅力。
—END—
推薦閱讀:
活多薪少還不喊累,火鍋老板們值得擁有這樣的“好員工”!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