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撈憑“牛肉粒變素了”成為熱議話題。有消費者反映,部分海底撈門店下架了牛肉粒,換成了與牛肉粒外觀相似的“味伴侶”,海底撈正式回應稱“海底撈味伴侶成本比牛肉粒要高”
以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海底撈,這次寧愿被消費者罵也不妥協的背后,成本壓力太大,因為很多顧客將牛肉粒小料當作菜品無限制使用,造成了浪費,換成“味伴侶”以減少浪費。
圖源:新浪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部分門店下架牛肉粒其實是有跡可尋的。3月4日,海底撈公開宣布,上海有31家門店已開始試點推行小料臺產品更新,提供植物蛋白新品“味伴侶”作為搭配配料。
宣布該消息的同時,海底撈也透露3月5日起,海底撈在上海的31家試點門店將開始把牛肉粒列入菜品菜單,低價單獨供應,即約50g/份,售價為0.8元。
關于作此調整的原因,據南方都市報,海底撈方面表示,主要是因為之前很多顧客將牛肉粒小料當作菜品無限制使用,造成了浪費,換成“味伴侶”是為了減少浪費。
而談及外界質疑的“此舉是否為了降低成本”時,海底撈方面透露,味伴侶使用了創新技術制作而成,成本比牛肉粒要高。
然而網友們對海底撈這一舉動紛紛表示不太能夠接受,稱之前就是沖海底撈的牛肉粒去的,沒有牛肉粒寧肯選擇其他火鍋。
據南方都市報,針對此次網友熱議“海底撈牛肉粒變素”,海底撈正式回應稱“海底撈味伴侶作為一種植物蛋白產品,使用了創新技術制作而成,成本比牛肉粒要高”。
海底撈植物蛋白相關負責人還介紹稱,味伴侶富含優質植物蛋白及B族維生素,且具有零反式脂肪酸的優勢,適用于泡湯、蘸料、拌飯等。
植物人造肉是近兩年火起來的概念,從國外開始興起,2019年被稱作植物肉元年。走到2020年,植物肉在國內已經從概念逐步進入到了餐廳甚至零售端。由于人口基數和肉類消費量龐大,中國市場是整個植物肉產業看好的潛力市場。
但以此前各大餐飲品牌推出的植物肉產品來看,這類產品的售價普遍比真肉要高,消費者的接受度卻并不高。除價格因素以外,口感始終是繞不開的關鍵,雖然一部分消費者認為人造肉的口味可以模擬出真實的肉質感,但同時也有不少消費者稱,吃到的植物肉產品還是會有豆制品的腥味。
在上述回應中,海底撈解釋了牛肉粒由免費提供改為以低價格供應的原因,其稱這是為了“引導消費者積極嘗試植物蛋白產品,同時也能夠繼續滿足喜愛牛肉粒的顧客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據媒體報道稱,海底撈總部客服此前對“牛肉粒變素”的回應與上述正式回應不同,其表示主要是因為之前很多顧客將牛肉粒小料當作菜品無限制使用,造成了浪費,換成“味伴侶”以減少浪費。
那么,海底撈“牛肉粒變素”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其認為海底撈將牛肉粒改成“味伴侶”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為了創新,其二是出于成本的考量。
“但海底撈的創新并未得到消費者買單,應該說海底撈策略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和紕漏,這會影響海底撈的整個營收。”朱丹蓬還補充稱。
餐飲業分析師、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與朱丹蓬的觀點相似,其認為海底撈將牛肉粒改成“味伴侶”,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慮。“牛肉粒在過去很受歡迎,但實打實的免費牛肉的確是成本過高,而且也有個別消費者沒吃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林岳稱。
因此林岳表示,其在方向上贊同海底撈的做法,適當收費有利于減少浪費和成本的平衡。但林岳強調,海底撈在細節處理上,沒有把握好消費者心理。
“硬生生地取消肯定讓喜歡牛肉粒的消費者不舒服,況且過去海底撈也是以很多免費服務為核心的吸粉模式,這種舉動明顯是掉粉的行為。”林岳補充稱。其建議海底撈可以采取定量免費配送,一桌配一小碟等方式,循序漸進。
實際上,不少網友與朱丹蓬、林岳觀點一致,都認為海底撈牛肉粒變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壓縮成本。
綜合: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