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老板內參 王盼 | 文
日銷量超50萬只! 你餐廳賣網紅“青團”了嗎? 據媒體報道,早在清明節前幾天,位于上海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總店門口,每天下午購買青團的隊伍都長達數十余米。據店家預測,清明節前后會迎來銷售“頂峰”,每天銷量可達12萬只。 而4月2日,大量民眾在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上的沈大成門口排隊購買青團。據統計,清明節期間,上海老字號的青團日銷量已超50萬只,幾乎是月初的一倍。 “王家沙”和“沈大成”都是上海本幫點心制作的一家老字號,每年清明節都會推出青團。以往都是上海本地消費居多,但今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青團的購買隊伍。 在上海,杏花樓、沈大成、功德林、沈大成、王家沙仍然占據著青團銷售知名品牌位置。其實,青團的火爆早已遍及全國,早三月下半旬,蘇州、杭州的大街小巷都賣起了青團。從菜市場到超市,處處都能看到青團的影子。 而互聯網上,各大平臺也趁節日期間推出了組合豐富、產品多樣的青團產品。 青團的火爆風也刮到了全國餐飲界。 內參君搜索發現,北京的不少餐廳,尤其是蘇、滬、杭為特色菜的餐廳,紛紛推出青團。連北京的老字號護國寺小吃、白魁老號飯店、五芳齋、錦芳小吃都開賣青團了。肯德基的中國門店推出青團已有三個年頭,吸引著少男少女們打卡“春天的第一口青團”;盒馬生鮮、每日優選等生鮮品牌,以及奈雪的茶等飲品門店也紛紛推出自己的青團產品…… 青團的“發跡史” 青團本身是一種小眾食品。它發端于浙江、上海一帶,以草汁入糯米皮,加上內餡制成,是清明時節的時令食品。 它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蘇杭叫青團子,上海寧波叫青團,南京叫春團或清明團,溫州叫清明餅,紹興則叫青青裹、青圓子、青麻糍等…… 據業內人士介紹,地道的青團只有一種內餡:赤豆沙。2016年,上海的老字號點心店“杏花樓”推出了“咸蛋黃肉松”口味青團。幾個美食大咖吃了之后,就通過視頻在網絡上大加推薦,“咸蛋黃肉松”青團意外地一舉成名。當時為了吃上一個肉松青團,高峰時期要排上幾百米的隊伍,等上七八個小時。一盒青團的價格,甚至被炒到了三百塊。 青團在線上迅速走紅。淘寶、天貓、京東,成為了青團線上銷售的主力場地。 杏花樓去年請來頭部主播薇婭,10秒售出13萬盒青團。今年3月7日,薇婭的直播間做了青團季的第一次直播,杏花樓的產品當日就銷售了26萬盒,銷售額超750萬元。 除了點心老字號外,大型餐飲品牌也將觸角伸向了青團這一品類,加入了這場“青團盛宴”。 2019年清明節,肯德基和喜茶都推出了青團產品。其中,肯德基推出的咸蛋黃肉松口味28元/4個。而喜茶推出的是青團冰淇淋,普通版的16元一個,迷你版的9元一個。 今年清明節,越來越多餐飲品牌加入了售賣青團的隊伍。青團已經正式成為一個風靡全國餐飲的品類。 口味變異 青團的“網紅化”趨勢 青團為什么能火? 業內人士表示,青團的火熱與其本身產品屬性具有炒作空間有關。首先,青團有較強的民俗與故事,跟清明節江南一帶的習俗有關,有一定的傳統根基。其次,青團本身的產品特性和工藝,具有傳播點和炒作空間。 像青團這樣的傳統小吃,這些年在互聯網的帶動下,通過不斷創新獲得全國知名度,也在年輕人中間流行開來,這對傳統小吃具有傳承和進步意義。 青團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同時,產品的口味開始變異,并逐漸“網紅化”。 “咸蛋黃肉松”讓青團走出江南、火爆全網。從此,品牌商家不斷創新,青團市場除了最經典的豆沙口味,各路新奇特口味如腌篤鮮青團,黑松露青團“接棒”上市。更有流心爆珠、小龍蝦、酸菜魚、雞絲培根、乳酸菌等“奇葩”口味出現。另外,顏色也不局限于青色,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黃團、粉團。 今年,一些更為前衛和大膽的創意口味“橫空出世”:螺螄粉青團、辣條青團、鳳爪青團、重慶麻將青團……借著社交媒體的熱力,各個商家爭相上新,“青團包萬物”,賺足了關注度。 其中,網紅“螺螄粉青團”還登上了央視網新聞。這款青團憑借臭味走紅網絡。從表面看,與其他青團并無兩樣,但其餡料包含酸筍、米粉、豆角等螺螄粉食材,具有特殊味道。市場反應不一,有人愛的不行,有人覺得“一口下去,當場去世”。 不過,這些稀奇古怪的創意,日益成謎的口味,已經很難界定到底是創新還是炒作。這些口味的流行,更多的是互聯網推動下的網紅效應。 無論“網紅”青團怎樣創新,傳統食品只有符合大眾口味,才能持續煥發光和熱。渠道只是一方面,線下也好,線上也罷,最終銷售的還是產品。 因為大家最終要吃的,還是一個名為“青團”的傳統食品。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誰是推手?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