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3
期
九年前的“跨國姻緣” 美諾和江邊城外的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 美諾是一家有40多年歷史的泰國企業,涵蓋酒店、餐飲、零售三大行業,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在品牌發展戰略上,美諾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在并購江邊城外之前,美諾曾以自有品牌打入中國市場。但很快發現:國外的標準,以及管理、運營方式,一整套搬到中國,就有很多問題。 2010年,美諾撤出自有品牌后,開始尋找適合收購的中國品牌。陳文豪(現任美諾中國區總裁)走遍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考察了300多個品牌,最后選擇了江邊城外。 選擇江邊城外有兩點原因:一方面,烤魚這個品類沒有區域限制,各地區的消費者對魚品類接受度都較高。另一方面,烤魚產品的可復制性比較強,雖然需要中餐操作基礎,但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容易做成標準化。 2012年,美諾餐飲集團與江邊城外達成了戰略合作,并收購了江邊城外50%的股權,當時的江邊城外,僅在北京有10家門店。經過幾年的“相處磨合”,2018年,美諾集團加碼投資,正式全資控股江邊城外。如今,江邊城外在全球已有150家直營門店。 沖突與融合 陳文豪曾在一家美國企業管理咨詢公司擔任多年戰略顧問。加入美諾后,他十分看好中國市場,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餐飲本土化運營特點,2015年,陳文豪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了中國。那時他的中文水平有限,只會說一句“謝謝”。文化上、語言上充滿了障礙,“他們也聽不懂我在說什么”。 在北京的6年,他和江邊城外的聯合創始人孟洪波朝夕相處,不僅在語言上突飛猛進,也逐漸了解了中國文化。如今,他的中文已經非常流利,也逐漸熟悉了中國本土的餐飲運營模式。 陳文豪的個人經歷,也代表了他逐漸融入江邊城外的過程。 (美諾中國區總裁陳文豪) 比如說激勵機制,在泰國,一般是員工完成KPI,就能拿到年終獎。但江邊城外則實行“承包制”。店長被稱為“承包人”,承擔門店的運營管理、人才培養、成本管控和銷售業績等職責,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當老板。公司每年對門店利潤進行評審,超出年利潤目標的承包人,會得到超出部分60%的分成。 剛開始,陳文豪很難接受這個模式,他認為有風險。不過他很包容,他認為:只要失敗的損失不大,就可以嘗試。 但效果是明顯的:“當你賺的錢和門店的利潤相掛鉤,就會每天想著怎么把業績做好。”江邊城外最優秀的承包人拿的獎金已經超過100多萬。到了發年終獎時,拎著箱子發現金,場面非常壯觀。 如今,陳文豪已準備將這套獎金激勵機制推廣到旗下位于其他國家的品牌。“通過了解、學習,才能找到更好的模式。最終結果是好的,就可以借用。” 同樣,美諾也改變了江邊城外很多。 早期美諾剛入資時,江邊城外管理團隊希望能更快速地開店,把規模做起來,于是很快進入了大連、濟南等城市開門店。 但美諾對此是反對的。美諾認為,相比于速度,成長的安全性更重要,如果財務、人力、供應鏈等后勤保障的合規性、安全性沒法保障,就不能跑得太快。 陳文豪認為,在把職能系統的流程都規劃好后,后面開拓新的市場、開新店就會很順暢,因為這些支撐體系都是同一套。 于是可以看到,2012-2018年,江邊城外走得并不快,2012年10家門店,2018年底門店數才70家。但這是江邊城外練內功的階段,從供應鏈、人才培訓、工程這幾個維度穩扎穩打,不急不躁。 供應鏈端方面,江邊城外在華東區和光明漁業達成合作,已經做到了從魚苗到餐桌的全體系追溯。在目前國內專注于魚類的餐飲品牌中,江邊城外是唯一一家可以做到溯源的品牌。 人才培訓方面,分階段進行新人入職培訓。在一帶一的幫助后,會有試用期、轉正體系考核,以及轉正后的競爭機制。老員工有兩個晉升方向,一種是管理崗,另一種是成為技術型人才。 工程方面,也實現了流程優化。以前開一家新的門店,裝修需要60-75天,現在縮短到30多天。 2018年,美諾100%收購了江邊城外。交割完成后,江邊城外才開始了快速擴張的步伐。2020年的疫情也沒有阻擋它的開店步伐,這一年開出30家門店。 大潮下的“耀眼珍珠” 江邊城外和美諾的這段“跨國姻緣”,要放到餐飲行業與資本結合的大潮中考量。 一個普遍的認識是:以往,資本對餐飲更多是“敬而遠之”,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餐飲經營中有很多不規范的地方,透明度較低;二、餐飲企業在境內很難在資本市場上市,投資后退出比較困難。 所以,資本投資餐飲鮮有成功案例,能與餐飲企業共成長者,幾乎鳳毛麟角。 回顧來看,在中國,餐飲和資本的結合,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在2010年前后,真功夫、俏江南、大娘水餃等紅極一時的餐企都選擇與資本結合; 第二階段是2015年前后,餐飲外賣興起,尤其是一批帶有互聯網營銷色彩的新式餐飲品牌的興起,帶動了行業新一波投資機會,如黃太吉、雕爺等品牌; 第三階段是如今,一方面,海底撈和九毛九在香港成功上市,讓資本更多關注到餐飲行業,另一方面是餐飲企業主動擁抱資本的積極性提升,以前餐飲人憑借現金流充沛,便抱著小富即安的想法。 經歷過疫情沖擊,如今餐飲品牌更愿意引入資本,增強抗風險能力,包括原先號稱“不上市”的西貝,也在積極尋求資本的合作機會。 積極擁抱資本,是目前餐飲界不少人的共識:不久前,孟洪波在“第六屆中國餐飲創新大會”上提出:“未來5-10年是中國會出巨大餐飲集團的時代。如果自己組不了團,就和大樹組一個團。” 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資本和餐飲企業的“聯姻”,大部分以“不歡而散”結束。真功夫、俏江南、大娘水餃等早期資本投資企業,以及隨后的黃太吉、雕爺等品牌,都面臨類似問題。 但截然不同的是,江邊城外的成功引人注目。美諾和江邊城外這段美滿的“跨國姻緣”,如同大海里的“一顆珍珠”,顯得格外耀眼。 資本&餐飲的樣本經驗 回頭來看,這段“跨國姻緣”在實際經營中,有沖突、有分歧,但最終實現了融合。 總結經驗,作為資本,美諾展現了一個優秀投資集團的包容性。 從總部來到中國的,只有陳文豪一人。目前江邊城外的運營管理人員,80%是原來的團隊。其區域負責人,全都在江邊城外有8-10年以上的經歷。運營端也基本上維持了江邊城外原有的做法。
而從美諾身上,江邊城外管理團隊的視野,也變得更為開闊。
如公司戰略規劃,孟洪波說:“以前我們的想法就是,東邊兒出一個店就開唄,賺錢。西邊兒出一個店,繼續開。美諾有一個表,像房子一樣,老讓我們畫房子,包括未來的資金、開店計劃等。”
一開始孟洪波也不理解。當疫情來的時候,他發現,手頭的資金可以保證企業渡過難關。之前沒有盲目快速發展,反而有安全保障。
疫情期間,江邊城外依然擁有健康的現金流,開了30多家門店。在2020年,江邊城外還實現了盈利。
陳文豪曾在2019提出了一個戰略計劃:在2025年,要發展到500家門店,50億元的收入,5個億的利潤。
朝著這個目標,美諾已經展開了多品牌戰略。前兩年,美諾推出了川菜品牌瑰癮食,目前已有4家門店。接下來,美諾在中國將繼續朝著多品牌的戰略方向發展。
孟洪波總結說:資本看餐飲,分兩種心態:一種是把企業當豬養的,養肥了殺掉,再賣掉;另一種是把你當孩子養的,從小就關注你的身體健康。而餐飲看資本,也是兩種心態:一種是想快速賺錢,于是找一個純資本投入“催肥”,一種是想做百年老店,那就需要選擇一個長久持有的資本方,“他會幫你培訓,幫你注入新鮮血液,幫你引來更多的機會點,讓你健康地長大。”
很幸運,無論是美諾,還是江邊城外,都屬于后者。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18842356756(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