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連線Insight (ID:lxinsight)
作者:鐘微;編輯:子夜
在Manner被資本追捧之前,這家連鎖咖啡店已經存活了數年。 Manner成立于2015年,這一年精品咖啡的新興浪潮來臨,人們認為這是繼速溶咖啡的普及、星巴克以工業化方式出售咖啡之后,咖啡市場的第三次革命。 一線城市街頭的精品咖啡館的風靡,證實了這股風潮的來臨,警惕地星巴克推出了“星巴克臻選”,也在爭奪這門生意。 Manner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崛起,它以咖啡消費氛圍較為濃厚的上海為起點,一步步擴張出更多門店。 相比于其他精致的精品咖啡店,它更偏向于小店模式。沒有第三空間,不設堂食,只能外帶,定價較低,更面向大眾人群。但對比瑞幸咖啡、星巴克,Manner又較為“小眾”,它更注重質量,推崇更優質的口味、半自動半人工的制作過程等。 在低價且高品質的路上,Manner跑了出來,獲得了上海街頭消費者的簇擁。 盡管前來購買咖啡的白領,時常在Manner的店門口排成長隊,但Manner的擴張速度一直緩慢。 直到資本入場。2018年,來自今日資本8000萬的首輪融資,出自“投資女王”徐新的手筆,這讓Manner開始加速。 同時,Manner也成為了投資界的新寵,背后不乏字節跳動、美團龍珠等明星資本。 外界開始給Manner貼上“下一個瑞幸”、“星巴克挑戰者”的標簽,人們期待它更快、更大。資本也熱愛“瑞幸模式”,相比小步慢跑,它們更愛能夠標準化經營、快速擴張的品牌。 Manner此前“小而美”的風格獨具特色,而如今面對資本“催熟”的手和外界的追捧,它最終又將往何處去? 01 Manner不必成為“下一個瑞幸咖啡” 區別于瑞幸咖啡、星巴克,Manner所代表的精品咖啡,一直活得不錯。 尤其在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街頭小巷中,一家其貌不揚的咖啡館都可能人滿為患。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上海市近三年新增咖啡相關企業有1500家,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同時,專營現磨的精品咖啡店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上海也是Manner誕生的起點,2015年6月,在老家開過攝影主題咖啡館的南通人韓玉龍,在上海南陽路租下了一個僅有兩平方米的店面,由于內部擁擠、點單窗口狹小,特地尋來的人都很容易漏掉這家存在感極低的咖啡店。 但就是這樣一家小店,在開業3個月時便能每天賣出幾百杯咖啡。創始人韓玉龍曾對媒體提到,“在2015年的大環境下,中國的咖啡館很少有店能夠達到300杯以上的。” 然而,大環境的改變就在一瞬間,瑞幸咖啡的入場改變了整個咖啡市場。在優惠券和補貼的誘惑下,消費者成群涌入。在建店速度、擴大規模方面,瑞幸雄心勃勃。 2018年5月16日,瑞幸咖啡剛發出門店擴張的戰報——成立僅半年,瑞幸便在13個城市開出500家店,隔日便“叫板”星巴克與許多物業簽訂排他性條款等,暗指其“壟斷”。 就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日子,Manner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段沒有署名的文字:“也許是這幾個月咖啡行業大熱的原因。看起來有點不理性,但或有些我們老百姓不知的精明。” 文中還寫道:“咖啡,喝多了確實容易上頭,心跳加速。我還是不太能多喝咖啡。”“Manner,還是慢慢走吧,像個孩子一樣,不摔跤就好。我們還是想平安,長大,成人。” 從一開始,Manner便是與瑞幸咖啡截然相反的生物。 表面上看,Manner與瑞幸都強調性價比。許多精品咖啡店的單價大多在40-60元區間,相比之下,Manner菜單上的美式咖啡、摩卡咖啡的單價分別為15元、和20元,且如果消費者使用自帶杯的話,還能每杯立減5元。瑞幸咖啡如今的產品價格也大多處于20元左右。 不同的是,瑞幸咖啡燒錢補貼后,形成了低價的市場印象,同時,咖啡產品的口感、味道也較為一般。 但manner的定位是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喝到高質量的咖啡。韓玉龍曾在多年前對媒體提到,他們想讓同行去看,這樣品質的咖啡,可以用這樣的價格去賣。 與此同時,Manner與瑞幸咖啡都并不強調第三空間,但最終給消費者的體驗卻截然不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精品咖啡店的優勢在于,咖啡質量和店鋪體驗較高,吸引的人群較為小眾,但是對價格并不敏感,咖啡店可以通過高客單價、高溢價來提升盈利水平。 相比之下,Manner更靠近精品咖啡中的小店模式:不設堂食,主要以外帶為主。 當瑞幸咖啡主攻外賣市場之時,Manner一直堅持外帶,認為外賣會影響咖啡口感,這讓其產品品質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另外,在標準化方面,瑞幸咖啡制作時使用全自動咖啡機,但Manner使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依然需要經驗豐富的咖啡師完成制作過程。韓玉龍曾對媒體提到,“不想要機械化,不想抹殺掉每一個咖啡師的個性,這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行業。” 沒有成為下一個瑞幸,似乎恰好構成了Manner的價值所在。 看起來更理性、有序的Manner,也成為了投資者關注的熱門標的。 02 投資人有耐心等Manner慢慢成長嗎? 無論是從創辦者身上,還是Manner的早期歷史中,都可以發現這家公司的許多價值觀略帶浪漫與情懷。 他們力圖創造出一個與粗制濫造、低廉且低質量相反的中國咖啡市場,并不追求規模化、標準化。但這些在追求利益的商業世界里,更像是“異類”,并不是投資人著迷的模式。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Manner引入資本,也不得不與資本進行博弈。 在咖啡市場被瑞幸攪動得風起云涌之時,Manner也在2018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一年,Manner第一次進行融資,今日資本拿出8000萬元,持股高達40%,成為Manner的大股東,背后的主導者則是“投資女王”徐新。 8年前京東一役奠定了徐新“投資女王”的稱號,近些年從快手、拼多多等平臺,到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消費品牌,徐新投過不少明星公司。 Manner成為2021年最熱的消費品牌之一,徐新的入局無疑影響巨大,而徐新的投資風格一直以深度參與公司決策為特點,這也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隱患。 2020年底,今日資本持股再次提升到44.75%,同期今日資本投資經理金斌斌就代表資方進入了Manner董事會,負責日常管理,Manner創始人韓玉龍和陸劍霞夫妻則專注于產品研發。 此時韓玉龍和陸劍霞夫妻總持股超過50%,相比今日資本,創始團隊只略微占據上風。 資本的壓力無疑改變了Manner。 與此前Manner“慢慢走”的風格不同,在資本的助推下,其也開啟了快速規模化擴張。 完成融資后,2019年Manner開始走出上海,到北京、蘇州、成都等城市開店。截至2021年1月底,其門店數量為120家。2021年6月,Manner再次宣布新開了50家門店。當前,Manner 的門店數量至少超過170家。 高速的擴店進程中,Manner的融資速度也快得驚人。根據企查查數據,Manner在2018年完成了來自今日資本8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2020年完成了來自H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 1億美元B輪融資。 2021年上半年其又密集進行了3次融資,包括B+輪融資和兩輪戰略融資,投資機構分別為Temasek淡馬錫、美團龍珠、字節跳動戰略投資部。 再次引入兩個戰投方后,Manner的估值翻了數倍。在完成2021年2月的戰略融資后,其估值金額已經達到13億美元。 資本始終樂于促成規模化的可能,在消費領域尤其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金斌斌曾經對咖啡品牌三頓半的擴張速度評價道,“三頓半應該降到3-4塊錢去達成更廣泛的消費者認知,不顧一切地把規模跑出來。” Manner在適應資本追求的速度。不過,資方與創始團隊的矛盾也許始終存在,這才有了之后今日資本突然退出的消息。 2021年5月26日,企查查信息顯示,今日資本已從Manner的股東列表中消失。其持股由Coatue和H Capital接盤,兩家機構分別持股16.3%、17.7%。 而根據相關報道,今日資本退出并非主觀意愿,核心原因是投資方和創始人的意見不統一。韓玉龍甚至表示,若今日資本不退出,他就再造一個相同定位的新品牌。 另外,在不看好Manner發展勢頭的投資人眼里,今日資本撤出,也是徐新看到了Manner擴張存在天花板的風險信號。 在不斷的博弈中,Manner的“小而美”正在發生改變,最終它會走向何處? 03 不要“捧殺”Manner 從商業模式、財務數據來看,Manner還是一個優質的新興公司。 在外界看來Manner不夠快,但實際上,擴張帶來的不僅是市場份額,還有風險。 一直以來扎根上海的Manner,也在這里開出了數十家門店。一位投資者表述,2020年Manner的營收為2-3億元,凈利潤率在10%以上,其中上海地區門店全部盈利。 不過,目前Manner在上海以外的城市的盈利能力令人擔憂。 Manner雖然門店面積小,但其選址一般在商業街、寫字樓或購物中心,單店租金的成本也并不低。再加上其追求高質量的原材料、制作工藝,也難以壓低成本。 Manner在成本上的壓力不小,但其他城市消費者在精品咖啡方面的購買力還遠不及上海,這也導致Manner門店的快速擴張,存在著風險。隨著它進入更多城市,可能會陷入虧損的境地。 另外,精品咖啡本就是一個不夠大眾的市場,為了維持調性,吸引目標人群,低價補貼等方式并不十分可取,這也意味著Manner需要花更多力氣教育市場。 與星巴克、瑞幸咖啡相比,Manner顯得較慢,但它應該保持自己的節奏。 除了較慢的擴張節奏,Manner的許多價值觀都無法與資本的期待契合: 由于只做外帶,不擴展外賣業務,人們認為其很難迅速地擴張規模; 在其追求性價比的時候,也極其注重品質,被認為會壓縮利潤空間,精品咖啡的定位也會導致其受限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被認為發展空間有限; 沒有花費大量營銷費用,被認為品牌影響力提升的速度有限。 一直以來,Manner的創辦者們都在講述如何改變咖啡市場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摻雜的情懷,總是與高速的規模化相悖。 資本喜歡聽的故事并非“精神價值”,而是不斷增長的數據。 考慮到其所在的咖啡市場,需要重金投入且風險較大,在此背景下,Manner想要資本能耐心等待其成長,難度可想而知。 但這一切并不影響Manner成為一個優質標的。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它證明了自己的影響力,有一群忠實的消費群體,以及隨之而來的銷量,也具有盈利能力。而它獨具一格的“高品質+性價比”的定位,在咖啡市場打出了差異化,也易于樹立品牌形象。 在大而快的反面,始終存在一些小而美的公司。在瘋狂擴張的反面,也有謹慎而緩慢的明星公司。 Manner尚不完美,發展的途中將面臨一些風險。過早地追捧和催熟,反而可能是“捧殺”。 未來,在紛紛擾擾的咖啡市場中,資本的壓力,市場環境的變化,都可能成為影響Manner發展的因素。 想要一直堅持初心,保持自己的節奏,Manner需要繼續與資本博弈,也要進一步證明自己的價值。
原創文章,作者:辰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