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客到,來客兩位,小二幺妹兒,安排伙食——”
隨著一聲悠長“吼叫式”的迎客,客人進到了“吼堂老火鍋”。
進得店中,別有洞天,這里有菜市場,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
有穿著各種民國服飾的工作人員,還有穿著大褂、頭戴圓頂小帽、托著“煙箱”、里面卻裝著各類甜點的服務員;
樸實而有質感的桌椅、帶有濃濃蜀地氣息的裝飾,穿著各種古裝的小姐姐走來走去……瞬間感覺,一下子掉進了民國的時光隧道里。
▲吼堂內景
這兩年,場景式火鍋店紛紛涌現。
諸如,開在火車里的香天下火鍋、把戲院搬進餐廳的莽子戲院火鍋、帶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濃濃家庭風的電臺巷火鍋、湊湊的“未來”火鍋,包括融入“吼堂文化”的吼堂火鍋……都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和好感,同時也引來無數媒體報道。
甚至有專家稱,場景式火鍋將引發火鍋行業的一場“行業地震”。
880
期
為什么場景火鍋會出現、并如此受人青睞?
首先,顧客越來越“喜新厭舊”。
得承認,顧客越來越“喜新厭舊”了,除非對一個館子有著特殊的情懷或習慣,否則,面對當下的信息轟炸,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新開的餐廳吸引過去。
所以,當一些大品牌下沉到十八線小城市后,當地的老餐飲人就瑟瑟發抖——后浪一來,前浪就得挨拍。
▲人潮洶涌的電臺巷火鍋
話說回來,走進千篇一律的火鍋店,同樣的話術、同樣的菜品、同樣的鍋底……確實提不起興致,顧客沒跟餐廳拜天地,也沒對著圣經宣誓啥的,他們才管不著餐廳的生老病死貧窮苦難,大部分顧客都是“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
場景式火鍋的出現,可謂為顧客解了“七年之癢”。
其次,火鍋業自身求新求變的一種突圍。
火鍋行業廝殺慘烈,各種品類幾乎全被占了山頭,占山為王的,戰戰兢兢唯恐被人搶了去;躍躍欲試、準備下海的,則是絞盡腦汁想差異化,在產品、服務,環境都高度雷同的前提下,見效較快的,就是改變顧客體驗。
▲海底撈粉色主題店,大哥也有少女心
實際上,最早場景式體驗的火鍋餐廳,要數海底撈,它讓一個餐廳變成了美甲店、擦鞋店、托兒所、甚至是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海底撈的服務員下一秒會對你做啥。
場景式火鍋,就是放大了顧客除了就餐以外的體驗。
改變環境、改變服務方式、改變顧客體驗,是火鍋業的一種求新求變的突圍。
最后,大眾追捧中國文化,迫切需要表達。
一場疫情,讓國人的民族自信心空前爆棚,中國的戰略布局、號召力、組織力、執行力,令整個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文化也再次受到矚目,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席卷中國大地的各種國潮風產品。
餐飲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載體,也開始發力,各種國風餐廳、地方菜、地方性火鍋開始層出不窮。
▲國潮風火鍋店
消費者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迫切需要一個“表達出口”。
所以,一些與中國文化、地域文化相關的場景式火鍋店也隨之大火。
關于場景式火鍋的三點趨勢
說得熱鬧,那么,場景式火鍋的未來,會如何?
從上面的原因出發,不難看出,場景式火鍋正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驅動下,才應運而生,所以,關于場景式火鍋的未來,或有以下三個趨勢:
1、與城市文化相勾連。中國餐飲植根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火鍋也必該如此,所以,未來的場景式火鍋一定要與中國文化、城市文化建立深度的勾連。
▲把長沙文化做到極致的文和友
2、沉浸式體驗感增強。做戲要做全,“服化道”不到位,顧客肯定出戲,好比這邊看著川劇變臉、聽著堂倌吼堂,這邊服務員卻穿著西裝戴著白手套端來牛排要開紅酒,給人的感覺像不像李逵拉著林黛玉在蹦迪?
簡單點說,場景式火鍋一定得讓顧客有沉浸式體驗,分分鐘入戲。
▲開在火車里的香天下火鍋
3、持續不斷制造爆點。其目的是給顧客多點傳播內容,保持粘性,可以是新品上新,可以是增加服務新形式,也可以是一些與場景、文化有關的策劃小活動,以確保讓顧客每次見你都有新感覺。
這種新感覺,投射到心里,就是超預期。
推薦閱讀:真眼紅,一條視頻獲贊260萬+,怎么做到的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