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位連鎖餐企創始人:“萬店時代”下的冷思考

    文章來源于險峰創(xianfengk2vc),已經授權轉載。

    得消費者得天下。

    2021,古老的餐飲行業也迎來了一波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一批線下連鎖餐飲業態紛紛爆出大額融資消息。

    與線上消費品不同,餐飲是一個很早就被商業化的行業,“實時交付”的產品特性,決定了這是個試錯成本極高的行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線下連鎖餐飲與線上消費品也遵循著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很難快速迭代,出手就需要做到極致。

    • 那么,為何線下餐飲的風潮會在此時爆發?
    • 與上一代互聯網餐飲品牌相比,這波的新消費餐飲有哪些不同?
    • 什么才是最好的線下連鎖模型?
    • 如何理解外賣和堂食的關系?
    • 面對“喜新厭舊”的消費者,餐飲連鎖將如何穿越周期?
    • 隨著資本入局,未來餐飲的終局又將往何處去?

    本文就以上問題,米粉品牌“霸蠻”創始人張天一、連鎖小吃品牌“夸父炸串”創始人袁澤陸、蘭州牛肉面品牌“馬記永”創始人洪磊、新炸雞品牌“唐門炸雞”創始人程方航、牛肉社區連鎖店品牌”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等一批“餐飲老炮”,一起聊了聊
    ,希望能對餐飲創業者們有所幫助。
    2021,餐飲連鎖業態為何會爆發?
    第一個原因是疫情加速了餐飲集中
    連鎖化、規模化、標準化一直是餐飲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過去5年,中國餐飲行業集中度(以收入計)一直在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按照發達國家平均45-50%的集中度標準測算,大概還需要20-30年的發展時間,而一場疫情,卻讓這個進程大大提速了。
    2019全球主要國家餐飲集中度對比(以收入計算)
    不同于電商,線下優質商鋪是一種稀缺資源。在過去,一家好位置的鋪面,背后可能有3000家商戶在排隊等著入駐。
    而疫情過后,大量單體小型餐飲企業退出了市場,不少低租金的黃金鋪面被空了出來,這就給餐飲連鎖品牌的逆勢擴張提供了機遇期。
    從數據來看,2020年中國餐飲企業總數,相較2019年下降了63萬家,但是連鎖企業數量反而增加了3萬家,此消彼長之間,行業集中度已經顯著提升。

    疫情后,餐飲企業總數下降,連鎖品牌數上升(單位:萬家)
    第二個原因,是線下流量洼地的價值開始顯露
    其實無論線上線下,本質上都是個計算流量成本的生意。
    舉個例子,疫情之后深圳一家位置還不錯的鋪面,20平米月租金兩萬塊就可以拿下,如果做成一家連鎖炸雞或者炸串店,平均每天能有兩三萬客流從門前經過,攤到一個人頭上只有約3分錢。
    在三四線城市這個成本會更低,而且總成本可控,商家也不需要為復購持續燒錢做拉新,整個模型的性價比就會變得很高。
    第三個原因,是消費場景的迭代

    線下創新的本質是場景的創新,消費者的習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是場景發生改變了。
    比如現在北京上海都出現了許多社區小酒館。過去中年人下班,是在車里坐一會兒再上樓,而現在年輕人則會去這些酒館小酌。
    他們也并不是為了社交,而是點上一杯酒,獨自刷抖音打王者榮耀,只為了放松一天的心情。
    再比如大家已經習慣了在購物中心里消費,但在此前,沒有人想到可以把蘭州牛肉面開到shopping mall里。
    類似這些新的消費場景,給新品牌們帶來了單點突破的機會。
    因此在今年,我們看到線上消費品的一些成功打法,正在線下場景被復用。
    比如無論是線上線下的新消費品牌,都是用“單品+爆品”策略,占住高線市場,構建起用戶心智的護城河,再用品牌的高勢能向低線市場擴展。
    不同的是,線上拼的是搶占天貓品類第一,而線下則是搶占大城市人流密集的核心商圈。


    第四個原因,是B端基礎設施的完善
    作為一個傳統的萬億級消費大市場,餐飲行業看似門檻很低,其實對于創始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在過去,幾乎人人都會做飯,但要說服消費者「掏錢來吃你做的飯」,其實是很難的。
    一家餐飲店老板不僅要食材,還要懂選址、懂裝修、懂管理、懂品牌、懂供應鏈、懂現金流,能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太少了。
    因此大部分創始人雖然有很強的技術把控,但是缺乏財務模型建造和品牌運營思維,也決定了過去餐飲生意往往做不到太大。
    不過過去的幾年,隨著餐飲SaaS化和供應鏈標準化,越來越多的業務模塊開始能夠被外包出去。
    比如收銀點單,以前都是餐飲企業自己做,現在很多三方公司都可以提供一站式的閉環解決方案。
    再比如料理包和預包裝的快速發展,門店加工越來越標準化,餐品交付受原材料和廚師手藝的影響越來越小,餐飲的業態也開始越來越接近零售業。
    因此在今天,餐飲創業的門檻其實是在降低的,只有To B的企業把基礎設施搭好了,To C的品牌才有做大的可能。
    未來,新品牌大規模開店會更容易,這會是一個大的趨勢。 
    連鎖餐飲如何穿越周期?

    1、“慎當網紅,要和顧客做夫妻,而不是短期的朋友”
    中國第一代互聯網餐飲,大多是網紅流量打法。
    那時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大批新品牌利用微博微信的營銷驅動,用網紅店的模式迅速打出了品牌影響力,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黃太吉。
    但是做餐飲最大的挑戰是周期。如果我們今天去淮海路上看,可以發現8年前的那波網紅餐廳基本上都不見了,因為他們逃不過周期。
    口味是有周期的,餐飲也是有周期的,這也是為什么創業者選擇網紅店模式要非常謹慎。
    一旦顧客在我們身上貼上網紅的標簽,就等于是在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我,你就out了。
    但這背后其實還有一層隱含的暗示,就是幾年之后如果你還喜歡我,你也out了。
    早年前的一些消費者搶著打卡的網紅店,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會發朋友圈了,你發的話,別人就會覺得很奇怪。
    網紅店在品牌的紅利期,拿店租金都很低,但3年租期一轉眼就到,這時商場發現你“過氣”了,無法起到引流的效果,就會大幅提高租金,單店模型一下就坍塌了。
    因此大部分網紅店的命只有3年,很多人在爬過第一座山以后,很容易high起來,但后面的拐點很快會到來,我們都是過來人,看得很平淡。
    所以創始人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要和顧客做夫妻,而不是短期的朋友。
    夫妻就是日日夜夜、平平淡淡,但是在需要我的時候,我出現在你身邊,這種品牌關系是需要慢慢建立的。


    2、“品類決定餐企規模天花板”
    為什么有的品牌開到100家店開不動了,有的開到500家開不動了,其實大部分問題都出在品類上面。
    中國目前開到“萬店”的品牌有三家:絕味、正新和華萊士——他們之間有很多共性。
    第一,品類不能有地域差異,
    不能這個地方這樣吃,那個地方那樣吃。
    比如包子在中國有70多種吃法,很多大單品,南方喜歡但北方人吃不慣,就決定了包子這個品類的上限就是3000家店左右。
    餛飩、煎餅這些比較小眾的品類就很難做得很大,因為用戶心智很難改變。
    第二,產品要有成癮性。

    一定要選重口味,吃完了還想吃,消費者愿意持續復購的品類。
    比如說“辣”,這點大家都已經有了共識。
    再比如“炸”,你會發現全世界范圍內,肉類的吃法大同小異,無外乎“烤、炸、煎”(中國會多一個“鹵”)。
    其中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炸”,大眾接受程度也最高,用戶完全不需要教育。
    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炸”的賽道里都能誕生許多大體量的連鎖品牌。

    第三,是極致性價比。

    網紅店模式確實起勢很快,但別人看到你賺錢,后面就會有一堆人追著抄你,快速吃掉你的溢價。
    因此能做萬店的品牌,一定是“極致性價比”。
    比如說華萊士一個漢堡6塊錢,蜜雪冰城一杯飲料4塊錢,無論未來發生了什么樣的經濟變化,他們都可以過得很好。
    把基本款賣得很便宜,是品牌能夠穿越周期的重要原因。

    第四,是門店要操作極簡,標準化,不需要復雜培訓就可以快速復制。

    就像自行車一樣,人過了12歲就能騎,而不用再去考駕照。
    所以說做萬店很難,就是因為上面幾點必須同時滿足。
    比如說某餃子品牌,它成功切到了一個大單品,但是單價貴,又是東北水餃的代表,所以在長江以南一直發展的不太好,門店的上限就是500家。
    再比如說麻辣燙,麻辣燙在C端是很好的品類,但在B端,品牌方能控制的供應鏈太少。
    很多人選擇加盟麻辣燙,一年后牌子一摘就單干了。因為蔬菜和肉都店主自己都能買到,這時品牌方就變成了底料供應商,這樣門店雖然也能開到5000家,但并不是好的品類。
    創始人視角:什么是最好的線下連鎖模型?

    1、“‘全家模式’能很好解決門店復制問題 ”
    我見過最好的模式是全家。
    全家的單店開店成本大概在50萬,開店的前三個月由全家的團隊運營,然后再選一個店長出來做管理。
    這是一件非常藝術的事情,如果隨便找個人來管,一定管不好。所以,全家會拿出50%的單店份額分給店長,讓店長個人入股,也就是25萬。
    如果店長拿不出來這么多錢也沒關系,其中有15萬是公司借給他的,在余下的10萬里,一半會從業績分紅里扣,一半要店長自己出。
    這是一個很好的激勵方式,如果你是一個店長,你就會覺得這家店是自己的,我得玩命的去干。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門店復制化的問題。 



    2、“總部的管理層不要做得太重,會‘吃’掉利潤


    我剛看了百盛餐飲的財報,他們第一季度的門店利潤達到2.4億美金,銷售額為32億美金。乍眼一看好像挺不錯的,門店利潤率能做到8個點。但問題在于,總部管理費究竟占到銷售額的幾個點?
    如果是7個點的話,凈利潤就只有一個點,那實際上就是沒賺多少了。
    所以在管理上,總部的管理層一定不可以做的太重,這是做餐飲人都需要注意的點。否則當規模上到一定的時候,店面利潤率就很難被保證。
    3、“絕味的‘大經銷商模式’和華萊士的‘合伙直營’都挺好”
    我們是加盟為主,在我的視角下,最好的模式是絕味。
    嚴格來說,絕味應該叫做“大經銷商”模式。
    它的下面有一萬多家店,但是由3000個”經銷商”支撐的,1家經銷商平均能開出3到4家門店;最多的時候,單個經銷商旗下的門店數可以超過50家。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
    第一,對加盟店管控變得簡單,品牌只需要管好這3000個經銷商就可以了。
    第三,因為前期和這些老經銷商已經磨合的很好,后續擴張的成本就變得很低。
    第三,變相引入了賽馬機制,對經銷商來說等于內部創業,比如一家店一年能干出20多萬利潤,那么開3-4家這樣的店,就可以實現年入百萬。加盟商有奔頭,穩定性就會很高。


    絕味以外,另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華萊士。
    華萊士是”合伙直營”的思路:它不做對外招商,加盟只開放給自己內部體系的內員工,等員工成長以后出去自己創業開一家店,這種模式是”管理上的直營,實質上的加盟”。
    其實vivo/oppo也是相同邏輯,廠商一體;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利益方向一致。
    中國傳統的加盟連鎖模式,品牌方往往是個商貿公司:用集采從工廠拿貨,然后原地加價30-40%賣給加盟商。
    但這么做會侵占加盟商的利潤空間,還會導致品牌供應鏈競爭力變弱,造成加盟商竄貨的問題。
    所以華萊士的打法是供貨”零加價“
    ,直接讓利給門店。
    這樣加盟商越賺錢,就會開出越多的門店;門店越多,品牌的體量就會越大,上游的溢價能力就越強。
    最終品牌甚至可以去布局上游供應鏈,自持工廠,采購成本就會進一步降低。正循環一旦建立,品牌就會越跑越快,護城河也會越來越高。
    外賣業務占比多少是合理的?

    1、“外賣占比由消費者決定的,而不是商家控制的”

    很多人會覺得外賣營業額占比過高,會被平臺綁架,但其實這件事不是商家能夠控制的,而是消費者決定的。
    今天中國餐飲5萬億的市場規模,外賣大概占8000億,平均下來,一家門店20~30%的外賣占比是合理的,說明你適應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但這件事是的選擇權在顧客,不在商家,因為供給永遠是充分的,你不供給別人也會供,品牌要做的就是盡量去適應游戲規則。

    2、“外賣占比應該隨消費場景變化不斷調整”


    外賣和堂食多少比例是合理的,本質可能還要看消費場景的變化。
    比如做過去人喝奶茶是在購物中心,三五好友逛街,然后停下來喝杯奶茶休息一下。
    但現在奶茶的主要消費場景是在辦公室里,只要開個會,或者同事在辦公室里喊一句,就能點上十幾杯。
    而且在門店你只會喝一杯,但在辦公室的場景,一天喝三四杯也有可能。
    這兩者的比例大概是1:20,也就是現在顧客在外賣平臺上買的奶茶,是在購物中心里的20倍,這就是消費場景的變遷。
    既然顧客都在外面了,那么品牌方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關掉一些核心商圈的大店,再通過外賣覆蓋更多的區域,這時外賣可能會占到一個很夸張的比例,但這就是消費場景所決定的,沒有必要過于糾結。
    如果實在擔心與平臺方過度綁定,我的建議是也可以關注一下小程序,其實這也是被瑞幸走通的一條路。
    如果顧客就在我們店的樓上,那就沒必要讓平臺抽十幾個點,可以顧客用小程序點單,買了以后下去拿就行了。如果未來小程序能跟美團和餓了么形成三強鼎立的局面,對于餐飲品牌來會是一件好事。
    總之也不必過度擔心——做消費,產品力始終是第一位的,完全可以通過品牌抬升和店址質量,把利潤結構做得更好。



    餐飲連鎖的終局在哪里?
    1、“餐飲最終還是會巨頭化、品牌矩陣化”

    這個行業最終還會是巨頭化,因為這樣效率才是最高的。
    餐飲連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先跑出來的大品牌一定會做矩陣。
    很多大品類開到萬家店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到了后面速度一定會慢下來,因為一個價格帶和品類的受眾人群再大,也一定會有天花板。
    為什么寶潔會采取多品牌策略?因為寶潔需要用不同品牌來定位不同價位和不同人群,才有可能占住超市里的每一個貨架。
    所以現在線下連鎖最應該干的,是用最快的速度打透一個品類,再借助資本力量做矩陣孵化,把所有好的品類和商業模式挖出來,用更多的錢、更多的渠道、更強的組織力去擴張。


    2、“做標準化的同時,嘗試一下‘反標準化’”


    快餐連鎖一定是標準化和巨頭化,但消費者也一定會對標準化產生厭惡,在歐美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比如很多人周末其實是不去連鎖店的,而是去一些好玩有趣的地方。像歐洲的小廣場,有很多商家在路邊,上面有個穹頂遮風擋雨,能聽到商家的叫賣聲,滿滿的人文氣息。
    所以,我們在做標準化的同時,也可以慢慢嘗試“反標準化”。
    比如星巴克工廠店,就成功的把咖啡店做成了一個地標和景點,通過“反標準化”把品牌勢能釋放出來,這是新一代年輕人喜歡的東西。


    在國外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叫做Code black coffee。這是個澳大利亞的咖啡品牌,他們本來是做B端的,有自己的烘焙工廠,如果商家用了他們的豆子,他們就會發給商家一個認證標志,代表這家店的咖啡豆有一定的品質。
    之后,他們孵化了幾十個品牌,每個品牌的主打人群和調性都不一樣,但是都用同一條供應鏈。
    我覺得這也是走出周期性的方法之一,因為到了后面,單一品牌的維護成本會變得非常高,如果一直做標準化,品牌就會越來越乏力,這時選擇品牌矩陣和反標準化會是不錯的選擇。
    我覺得未來中國也一定是這樣:一家公司會擁有很多個完全不同的品牌矩陣,來定位不同價位和不同地區的人群,但所有品牌都是共用一條供應鏈,玩出不同的花樣;同時在不同省份、不同商圈和不同元素一起做聯名主題店,打差異化。



    -END-
    主編丨陳青
    (圖片來源攝圖網)
    推薦閱
    抖音殺入外賣!搶美團、餓了么飯碗?

    “餐飲湘軍”兇猛:有人估值超百億,有人開店上萬家!

    前腳上市,后腳搶食餐飲!叮咚買菜在上海開了3家早餐店!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12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18日 13:44
    下一篇 2021年7月18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