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走出的巴比饅頭,為何上不了北京人的餐桌?


    國早餐市場十分廣闊,因此也誕生了不少包子品牌。比如“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如今,巴比饅頭發展得如何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本文轉自表外表里(ID:excel-ers),文:陳成 姚莎,編輯:付曉玲 胡嘉雯,數據支持:洞見數據研究院。
    “肯德基、麥當勞可以賣到全世界,中國的美食品牌為什么不可以?”這一句充滿勵志感的口號,出現在很多餐飲連鎖企業創業史或創始人故事里。
     
    這樣的“雄心”鞭策下,雖然實際走出國門的連鎖品牌不多,但國內的連鎖餐飲江湖已是一片紅海。
     
    市場火熱,引來資本的追逐——可以看到,從奶茶,到米粉、燒烤、面類,資本正投資孵化以及孵化成功的品牌無數。
     
    “內卷”壓力襲來,連鎖品牌似乎整體按下加速擴張鍵。
     
    比如,據窄門餐眼數據,2020年,蜜雪冰城新開門店6000多間,而此前的20年里,它只開了6000多家;茶飲品牌書亦燒仙草開了3000多間門店,同樣約等于之前十幾年開店數之和。
     
    但這種情況,
    在“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身上,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走出華東,全國布局的巴比,2018之后,凈增門店數逐年下降。
    表外表里多次提到,門店擴張節奏,往往代表著品牌的未來成長性。而目前巴比的這種擴張情況(數據方面),反映在市場預期上,可能顯得缺乏長線支撐。
     
    如下圖,上周四(7月29日)股價結束下探,開始拉升,但今天(8月3日)又開始回落。
    那么,巴比的基本面究竟如何?目前面臨的情況到底是長期影響還是短期影響?接下來,本文將從供給端、需求端來展開具體分析。

    供給端:
    “跑馬圈地”做大規模,但產能利用率不高
    在大眾認知里,賣包子是低利潤的小生意。
     
    原因是,和午餐、晚餐相比,經營作為早餐的包子鋪,雖然房租、水電等成本支出并沒有少多少,但受消費場景限制,單價便宜(平均2-3元/個)。導致店家從做到賣,一通忙碌下來,大多賺個辛苦錢。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連鎖包子之所以能靠小小的包子,讓諸如巴比等登陸資本市場,在于改變了賣包子是“苦生意”的經營模式,讓包子鋪開起來像復制、粘貼一樣簡單。
     
    如下圖,包子由中央工廠,每天根據訂單統一生產,之后成品面點或半成品餡料經第三方物流配送到各個加盟門店。門店只需要進行簡單加工,比如蒸熟,就可以銷售。
    也就是說,雖然是連鎖餐飲服務,但巴比實際做的是產品制造生意:
    流程化生產,標準化供給。
     
    而對制造業來說,規模擴張的關鍵之一是產能供給。
     
    以賣鹵制品的絕味食品為例,為了打造“飽和開店”模式,按照“一個區域市場、一個生產基地、一條冷鏈配送鏈”模式,到處“跑馬圈地”建廠。
     
    資料顯示,目前絕味在全國共建有21個生產基地(含2個在建),每個工廠覆蓋半徑達300-350km。
     
    基于此,截至2020年,絕味在全國的門店數已達到12399家,業績表現穩定(2020年增速下滑受疫情影響)。
     
    與其擴展步伐類似,巴比食品也以建廠方式切入區域擴張,目前已在上海、廣州、天津建立三大生產基地,覆蓋華東、華南、華北市場。
     
    然而同樣的布局,收到的結果卻不同。
     
    如下圖,2018-2019年,和絕味的營收增速上升相反,巴比的營收增速出現下滑。
    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業績增速集體下降,但巴比的情況更為嚴峻——進入負增長狀態。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答案是:
    產能利用率。
     
    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巴比上海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都在100%以上,屬于超負荷生產狀態;而廣州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則為面點類20.8%、餡料類35%;天津工廠更低,面點類只有2.3%。
    有產能供給能力,卻不生產匹配產能的產品。這樣一來,在華東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華南、華北區域不給力的供給輸出,不僅不能促進規模擴張,或許還會拖累業績。
     
    而這在財務數據上就有體現。如下圖,巴比食品的營收,主要來自產能利用率高的華東地區(90%以上),該區域的營收增長基本上就是巴比的業績表現。
     
    相比之下,絕味的營收區域分布比較平衡,區域間“此消彼長”的情況,也容易抵消。
    那么,為什么華南、華北地區明明具備了生產條件,卻選擇不生產,虛耗資源呢?這要從需求端說起。

    需求端:
    消費者不“買單”,加盟商“沒膽”開
    “老板,來兩個饅頭!”“一個肉包,一個青菜包,再加一杯豆漿。快點哈。”“好嘞!”老板一邊應著,一邊手腳麻利地從蒸籠里取出各式包點,遞給匆忙上班的白領們。
     
    這是每家巴比加盟店,每天清晨都要上演的場景。
     
    以上海為例,地圖上密密麻麻散步于大街小巷的,超過1000家門店,以及門口絡繹不絕的消費者,是每一個巴比包子宿命的終結點。
     
    他們的需求共同決定著,巴比的包子能賣多少、規模能做多大。

    △圖片來源:攝圖網

    明明是賺錢的“生意”,加盟商為何不買賬?
     
    對于任何進入餐飲行業,做加盟店的商家來說,賺錢都是最重要的,這和打工“為了賺錢”是一個道理。
     
    上述分析過,連鎖模式讓賣包子摘掉了“賺辛苦錢”的帽子,那它到底賺得多不多呢?下面我們來算一筆賬看看。
     
    如下圖,我們參考實際情況,模擬了巴比食品加盟店的單店模型。根據測算,在選取房租和人工費用成本最高(23000元)的情況下,日銷售額如果達到行業中等水平:2500元,巴比的加盟商可實現月度凈利潤10000元(凈利率14.3%)。
     
    而考慮到加盟店多為夫妻店,不需要發工資,且只蒸包子也沒有技術門檻,店里最多再雇一雜工,工資不會太高。人工成本進一步壓縮下,加盟店的月度凈利潤或許能到20000元左右,年收入可達20萬元。
     
    這樣的收入水平,就業內來說也屬中上一層。
    盈利不錯的同時,加盟巴比的初始投入,在業內也處于較低的水平。
    如此來看,理論上加盟巴比的ROI(投資回報率),具備相當的“吸引力”優勢。更何況還有上市品牌的影響力做背書。
     
    但實際的現實層面,卻與預測結果大相徑庭。
     
    數據顯示,2020年,除了華東區域新增門店保持穩定外,華南、華北區域的新增門店斷崖式下跌,尤其是華北區域,一年僅增4家店。不僅如此,后兩個區域的閉店率還不斷走高。
    △備注:拋開疫情因素影響,華南、華北區域的門店擴張也顯得離譜。
    同樣的標準化產品,同樣的單店盈利模型,為何支撐得起華東區域的加盟商,卻支撐不起華南、華北的加盟商?
     
    究其原因或許在于,這兩個區域的消費者,不愿意為巴比包子“買單”?
    拿什么讓消費者愿意“掏腰包”?
    連鎖餐飲行業的興盛,背后是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早餐不再是享受生活的象征,而是濃縮成便利性、價格、口味等生存性消費的選擇。
     
    而要想消費者掏腰包,滿足這三點需求是基本的。
     
    據調研統計顯示,在影響早餐消費的因素中,便利性排在了第一位。這意味著,一家早餐店,選擇位置十分重要——最好符合上班順路,可買完即走。
    就這一點來說,在華南、華北地區,不說廣州自洲包點,北京蒸功夫、慶豐包子,天津狗不理等等或老字號、或新秀連鎖品牌,就是各傳統的早餐店,也早將稀缺的優質點位(社區、地鐵站等)占了七七八八。
     
    巴比品牌作為跨區域的后來者,若加盟店開在非優質點位,盈利能力自然受影響;若選址在優質點位,競爭激烈下,成本投入拉漲。
     
    這樣一來,加盟商加盟巴比的“劃算”程度縮水,做加盟決策時,難免更為謹慎。
     
    與不愿繞遠路買早餐相比,消費者對價格雖然敏感度沒那么高,但場景認知擺在那,愿意花十幾塊吃個早餐的人畢竟不多。
     
    而到了包子這里,便宜管飽更是共識。那么,巴比包子是否符合這一標準呢?
     
    據表外表里統計,
    在深圳(華南),巴比與當地的包點連鎖品牌三津相比,產品定價整體較為便宜;在南京,和當地的善園品牌相比,也類似。
     
    這說明,價格原因并非影響消費者選擇巴比的主要矛盾。
    不過價格雖然不是阻礙,但相比其他品牌,也沒有拉開足夠大的低價優勢。起跑線相同的情況下,要提高消費者的復購率,后來居上培養起消費習慣,就要抓住當地消費者的“胃”。
     
    這一塊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看一看其對不同品類醬油銷量的影響就知道。
     
    如下圖,在喜好清淡口的廣州地區,生抽的消費占比最高;喜食紅燒肉,講究濃油赤醬烹飪風格的上海,老抽消費占比最高;飲食風格多樣化的北京地區,醬油消費相對平衡。
     
    而巴比包子之所以能在上海嶄露頭角,就是因為它的口味是為了上海人量身定做的,從而俘獲了上海人的“芳心”。
     
    只是這個過程有頗多的曲折:從1998年-2001年,經歷了兩次開店失敗的教訓,才最終改良摸索出上海人的口味,站穩腳跟。
     
    如今,這種曲折似乎又在開辟新市場時上演。
     
    早在2014年,巴比創始人劉會平就在訪談里提到:珠三角地區推進艱難,特別是廣州,當地本來早餐吃的(口味)就很豐富,競爭非常激烈。
     
    但在巴比最新的調研報告中,口味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比如其管理層指出:產品口味問題,是延緩品牌在華南、華北區域擴張進程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一塊也并非毫無進展,據調研報告顯示,巴比目前已經找到適合華南市場的產品口味——叉燒包。只不過,對處于加速擴張期的巴比來說,這一過程拉得太長,如果華北以及其他新區域,也都按這個節奏,風險無疑會被放大。
     
    搶占優質點位失了先機、口味摸索戰線太長、價格優勢中規中矩,讓巴比很難迎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也就很難打動加盟商。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迫于形勢的嚴峻性,巴比的跨區域擴張策略出現了一些變化——不再局限于自給自足的建廠擴張,而是通過投資并購,快速切入市場。
     
    比如,2020年,巴比就是通過收購武漢好禮客、早宜點兩大品牌,入駐華中市場。這種模式,不僅可以直接獲得原品牌的優質點位,還可以快速了解當地口味,節省產品調整時間。
     
    不過,這種“撿漏”的機會并不多(2020年疫情沖擊下,餐飲中小品牌生存艱難),考慮正常環境下收購的成本問題,巴比的并購策略是否可持續,不確定性較大。
     
    綜上來看,產能利用率低下,讓巴比的跨區域擴張蒙上了一層陰影,而拂去陰影的關鍵,在于品牌如何快速迎合當地消費端的需求。目前,“對癥下藥”下,華南、華中市場得到部分改善,但這些策略的效果是否可持續,以及能否復制,有待長期追蹤。
    小結
    隨著電子支付、膳食技術、冷鏈物流等的發展,餐飲工業化的基礎設施條件成熟。由此,餐飲賽道的“高速公路”上,大量資本上路,連鎖品牌也迎來了加速擴張的時點。
     
    在一眾品牌“牟足勁”擴店沖擊資本市場時,作為“包子連鎖第一股”的巴比食品,跨區域擴張節奏卻表現相反。
     
    究其原因在于,需求-供給不匹配,導致的區域產能利用,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而放在長期價值的維度,巴比究竟是會迎來市場青睞的“肥美”時刻,還是一直不溫不火,表現平庸,關鍵要看其種種布局,能否讓區域產能利用率達到盈虧平衡點。



    延伸閱讀



    ? “后瑞幸時代”本土品牌群雄四起

    ? 實地探訪無人自助火鍋,為何叫好不叫座?

    ? 餐飲品牌零售化到底做得怎么樣了?

    紅餐網已同步入駐: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人民智作、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趣頭條、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東方財富網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ango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90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6日 17:02
    下一篇 2021年8月6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