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Kuaibao
當大多數顧客都認為含糖碳酸飲料不健康時,可口可樂的經營成果就會被侵蝕。 ——馮衛東《定位升級》 |
為何要用這句話作為本篇文章的開端?
今天的內容的核心主題“鮮果茶”與可樂一樣,也存在著消費認知改變后,可能會帶來銷量下滑的結局。只不過,這件事已經在可樂身上發生,而鮮果茶品牌們如果不作出對策,或許也將同樣面臨。
01PART ——
過多的冷加工產品
讓茶飲市場風險增高
就在最近茶飲行業被曝食安問題刷屏后,有業內人士發出感慨:“門店越來越多的冷加工出品方式,風險也越來越高。”
這句話看似杞人憂天,但卻深含對行業的了解及關注。感慨中所講的冷加工所對應的正是對于水果的處理方式。
生活常態中,消費者自己食用水果,是否削皮、是否清洗、是否丟棄腐敗的水果都是其自由。但在門店中,這些或都將成為消費者心中食品安全不過關的重要證據。
即使削皮、清洗,按照常規思維有人會去思考砧板、刀具或者是員工的手是否有做到足夠清潔。這些思考,或許在過去不會被過多注意到。但在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報道后,難免不讓人產生聯想。
在《定位升級》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兩個案例,一個是含糖碳酸飲料,一個是夏枯草如果被消費者認定為不健康時,可樂、涼茶等飲品即使有各種宣傳、營銷手段,也很難維持其現有銷量。
其中,含糖碳酸飲料的預言正在現實中被證實,各種0糖、低卡的可樂推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可樂還有新品類推出,尚可挽回一些消費心智。鮮果茶又該如何應對?
02PART ——
鮮果茶還有一場心智戰
上一段中,我們對于鮮果茶食安問題的思考,或許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是無稽之談。但回頭看看糖的問題,大家應該會有所感受。
2010年左右,少量茶飲品牌開始了糖度、溫度的定制化服務,其中就有CoCo。而2015年左右,隨著1點點的全國性擴張,更是將糖度、溫度調節變成全行業的關注點。7分糖、3分糖逐漸成為消費者點單的常規選項。
但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在這種大環境下,仍然有品牌堅持不減糖、不去冰,追求飲品的黃金比例。但時隔多年,這種堅守似乎已經很難繼續。
糖度調控所對應的是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同時也有對個性化口味的追求。CoCo、1點點們給出這種服務并大力宣傳時,自然讓消費者感受到其用心,與其他品牌做出區隔。
在鮮果茶端,第一輪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這一輪里,鮮果茶品牌們告訴了消費者他們使用了真實的、新鮮的水果,或者是價值不菲的水果。這一舉動,直接將自己與那些未使用新鮮水果的茶飲門店所對立。
這就是定位中所講的“二元法則”。
但是,鮮果茶需要再繼續跟進,進入到新一輪的心智戰中。
我們設想一個場景,一個茶飲品牌在門店中專門開辟一個區域作為水果加工區,區域分為清洗、切配、分裝,每個加工、清潔環節都讓消費者一清二楚的看到。并且在宣傳時不斷強調加工區店員進入會消毒,每天會有專門時間對區域進行清潔、消殺,每個盛裝水果的器具都經過嚴格的清洗與消毒程序……
當這些場景被消費者熟知,對于未做這些展現的門店,消費者是何感知,各位可以盡情腦補。
而這些場景,你是否也感到熟悉?
就如當年不少品牌以茶湯現泡、展示牛奶的方法去沖破消費者對奶茶無奶、無糖的固有認知,鮮果茶強調其食品安全,展現其加工過程,亦然。
///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
最后,我們有必要對鮮果茶這場“危機”的猜測做一番闡述。危機一是來源于消費者,二則是來源于同行。
當鮮果茶品類的某個同行做出了更多在鮮果的清洗、切配上更讓消費者認為安全的舉動時,他們就逐漸成為了“健康、安全”鮮果茶的代表,而對于那些未做任何舉動的品牌而言,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ARTICLE
文章
小W
EDITOR
編輯
木果
DESIGN
設計
單純
REVIEW
復核
阿魯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