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店的茶顏,焦慮的新茶飲

    ?
    ?

    11月10日,茶顏悅色針對這一次集中閉店給出回應,以下為回應中的一些關鍵信息:這是第三次集中閉店,第一次是年初的就地過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疫情反復。

    長沙有七八十家門店臨時閉店,之前的密集布點在長沙的城市發展中賺到了紅利,疫情之下,自然也要承擔人流減少帶來的結果。茶顏悅色在自救,去瀏陽、開株洲、岳陽,拓武漢,是茶顏悅色面對疫情的自救。

    疫情緩和,門店會復開。總而言之,“我們還撐得住”。
    茶顏悅色在官方回應中極盡輕描淡寫,但在關于茶顏悅色閉店的輿論中,我們卻看到了事件背后,茶飲業乃至整個新消費的焦慮。
    茶顏悅色的閉店,或只是新茶飲乃至新消費發展瓶頸的一個縮影,這其中存在著太多“客觀性”因素。
    品類發展周期
    新茶飲的成癮性正在降低。
    很多人已經發現,當下的年輕人正在從對新茶飲“上癮”邁向對新茶飲“免疫”。
    對于年輕人來說,新茶飲的成癮性表現為兩大方面:
    一是產品層面。
    一方面相較于傳統茶飲,在口感方面更加“厚甜”的新茶飲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另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新茶飲,讓年輕人保持著對它的新鮮感。
    二是精神層面。
    自帶社交屬性的新茶飲,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張“社交名片”,讓年輕人愛慘了手持茶飲杯凹造型,拍照曬朋友圈的感覺。
    但是,當新茶飲的創新出現疲軟,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再時尚,當“排隊”淪為套路營銷的“常規操作”,人們開始發現,新茶飲開始慢慢退出了年輕人的朋友圈與短視頻,就連辦公室一天點數杯飲品的奶茶星人也開始淡忘奶茶。
    所有的餐飲品類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新茶飲的成癮度降低,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不是新茶飲品類的上升周期已經到達一定的峰值?
    從2015年的新茶飲元年到2019年末,新茶飲一直在瘋狂地做增量,市場做品牌增量,大小品牌你方唱罷我登場;品牌做規模增量,各大品牌紛紛加快擴張的腳步,直到新冠疫情爆發。就市場表現來看,疫情并未阻擋新茶飲持續前進的腳步,卻催化新茶飲提前進入了平穩發展期,以往忙著看前路,謀發展的品牌,不得不在疫情的倒逼下,尋求更加穩健的發展模式。
    新茶飲終有一天會脫掉“新”的外衣,露出餐飲運營的本質,屆時,各大品牌面臨的將是更加完善卻也更加激烈的競爭機制。茶顏悅色也好,其他茶飲品牌也好,接下來,迎接他們的,不只有品牌發展的瓶頸,還有品類發展的瓶頸。
    人才焦慮
    茶顏悅色宣布閉店之時,由海底撈閉店引發的輿論地震尚未平息。
    此前,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將關閉300家門店,兩大頭部品牌相繼宣布大規模閉店,引發了新一輪的行業思考,其中,人才是一大關鍵詞。
    海底撈在對閉店原因的分析中提到,部分門店選址出現失誤;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組織結構變革;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標,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不足等成為海底撈部分門店經營不善,最終被“戰略性收縮”的主要原因。在這些分析中,選址失誤、優秀店經理不足等,均將矛頭指向了海底撈人才儲備的不足。
    茶顏悅色和海底撈均追求極致體驗,只不過路徑不同。海底撈的路徑是極致服務,茶顏悅色的路徑是“優秀的服務+極致的文化與地域色彩”。服務也是茶顏悅色引以為傲的運營維度,但當“長沙密度”不斷提升時,茶顏悅色的文化建設,以及服務體系復制,迎來了巨大的挑戰。當網絡上頻繁出現服務吐槽時,也意味著茶顏悅色的人才供應出現了不足。
    資本裹挾
    近兩年,資本與餐飲業愈發親密,茶飲業更成是資本爭搶的香餑餑。
    從資本視角看茶飲業,單店盈利模型易跑通,模型易復制,品牌與產品迭代周期短等,都是資本看中的品牌表現。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前十月,密雪冰城、滬上阿姨、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相繼拿到了大額融資。其中,奈雪的茶赴港上市,喜茶拿到5億美元D輪融資。
    截至2020年8月,茶顏悅色也已完成了共計四輪的融資,分別為2018年1月的天使輪融資,2019年7月的股權融資,2019年8月的A輪融資,以及2020年8月的B輪融資,投資方有天圖投資、順為資本、源碼資本、元生資本、五源資本等。

    資本進駐,為新茶飲的發展按下加速鍵。但在資本加持下的新茶飲,出現了“泡沫論”。
    “盲目擴張”的苦果絕不只是海底撈在“獨吞”,受資本驅動實現規模化擴張的茶飲業,也飽受“是否盈利”的質疑。
    奈雪的茶此前的招股書數據,亦被人指出公司逐年加大的虧損,是由于擴張導致。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未來一至兩年依然是奈雪的茶的投入期,虧損或將繼續。
    茶顏悅色的閉店,是在為此前的高密度開店戰略買單。在鼎峰時期,茶顏悅色或可撐起如此高密度的店面運營,但疫情常態化環境下,人流量下降,茶顏悅色需要重新審視高密度開店的戰略風險。
    總而言之,資本給了茶飲品牌擴張和高速發展的勇氣與魄力,同時也加大了茶飲品牌運營的風險,畢竟,攤子鋪得越大,風險越大。
    流量紅利漸失

    不只新茶飲,整個新消費的流量都正在流失。
    新茶飲是一個被流量捧起來的品類。新茶飲的崛起,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一場流量的狂歡。縱觀各大茶飲品牌,包括喜茶、奈雪的茶在內的各大頭部品牌在內,它們都自有一套流量法則,營銷是它們的“拿手好戲”。
    喜茶的“排隊”,茶顏悅色的“國風”,以及當下層出不窮各種跨界聯名營銷手法,都是茶飲品牌們絕佳的引流入口,引來流量無數。
    但是,隨著新茶飲的產品以及營銷手法從“新奇”變得“普適”,新茶飲對流量的吸引力開始大打折扣,被流量托起的新茶飲,正在經歷流量紅利的退潮。
    站在消費者的層面,少了流量紅利加持的新茶飲,營銷開始更加走心,產品開始更加用心。弱化以“新奇”取勝的眼球經濟,繼而強化以產品為核心的運營本質,這是新茶飲乃至新消費,必將經歷的成長歷程。

    競爭使然
    曾經,在流量紅利的誘惑下,各類玩家齊聚茶飲賽道。
    從2015年開始,新茶飲賽道上既有喜茶、奈雪的茶這樣的“新玩家”,也是海底撈、呷哺呷哺、王老吉,甚至是中國郵政、高鐵這樣的“舊勢力”,它們共同激發出新茶飲品類的巨大潛力,同時,也開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流量爭奪戰。
    在競爭的驅使下,新茶飲行業高速迭代。
    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內容顯示,新茶飲已經走過了“原料迭代”的1.0時期和“品類融合多場景”的2.0時期,正式邁入“數字化”的3.0時期。對于茶飲品牌而言,跟不上迭代的腳步,就意味著隨時被甩出競爭圈。
    針對長沙市場而言,新晉的網紅茶飲品牌,以及奈雪、喜茶、書亦燒仙草等資深品牌也在分羹長沙市場。這樣的競爭環境,也需要茶顏悅色重新衡量高密度策略的利潤保障
    當下,還正處新茶飲的淡季。盡管近兩年各大茶飲品牌在“冬季限定款”以及冬日營銷活動上各行奇招,但新茶飲的秋冬淡季影響依然不容忽視。而當秋冬淡季碰上疫情反撲,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也或是茶顏悅色果斷大范圍閉店的一大原因。

    總結

    茶顏悅色的閉店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輿論風波,很大一方面源于很多人從茶顏悅色看到了整個茶飲業,甚至是新消費。
    事實上,新茶飲/新消費的黃金發展期是否已經接近尾聲,答案其實并不重要。在品類上升期能夠享受到流量紅利,找到一些發展捷徑,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走向平穩發展期的新茶飲/新消費,正在朝著更健康、穩健的態勢繼續前進,這樣的環境,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來源:飲品報 |  作者:飲Sir
    編輯:寒斌  |  統籌:大箏 
    商務合作:大箏 / 18923764126?(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
    ?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33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4
    下一篇 2021年12月7日 02:5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