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火鍋作為疫情后復蘇最快的品類之一,最先讓餐飲人看到了“春暖花開”的希望。如今,來到后疫情時代,火鍋賽道在2021年又講述了不少“新故事”:
屢屢出現大額融資,僅下半年就吸引了近35億元進入,依然是“資本寵兒”;
融資火熱的另一面,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頭部企業卻集中關店;
潮起潮落間,周師兄、左庭右院等一批行業“新秀”開始嶄露頭角……
過去的一年里,火鍋這個古老又傳統的賽道,呈現出了一派“熱鬧”景象。
在此,職業餐飲網總結了2021年度屬于火鍋行業的“七大關鍵詞”!
巴奴開賣人均29元的下飯小火鍋,不走尋常路,將自己定義為“國民飯堂”;
賣“牛肉飯”的吉野家,直接徹底“轉型”成火鍋店,賣人均38元的小火鍋;
就連布局火鍋賽道已久的盒馬,都開出了獨立的“9塊9半自助”火鍋店!
小火鍋似乎一直都是餐飲市場的“香餑餑”,自從呷哺呷哺在二十多年前把小火鍋做火之后,到現在已有許多的餐飲品牌都嘗試過這個品類,可是都沒有找準合適的方式去切。
一邊是難以給顧客提供新的價值點,一邊是麻辣燙和冒菜“前后夾擊”,這讓小火鍋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
盡管難啃,今年這些涌入小火鍋賽道的餐企,還是鉚足了勁在尋找創新點。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人開啟屬于小火鍋的時代。
8月,重慶火鍋品牌“周師兄”拿到了黑蟻資本的過億元A輪投資;
同月,老字號火鍋品牌朝天門碼頭獲得了近億元融資,多家資本參與其中;
6月,“巴奴毛肚火鍋”被曝即將完成超5億元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CPE源峰資本、高榕資本等機構。
2021年火鍋品牌融資事件不多,但融資金額均上億元。同時,火鍋的“火”也燃到了火鍋食材供應鏈,鍋圈食匯、懶熊火鍋、查特熊三家從2月至8月共完成了4次融資。
即便在新消費投資逐漸遇冷的當下,火鍋這一古老又傳統的賽道仍然被資本所偏愛著。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火鍋市場規模將達到5218億元。資本紛紛進入火鍋市場,也正是看到了火鍋背后的千億級市場。
這證明,火鍋賽道的天花板還很高,勢頭還很迅猛,仍存巨大發展潛力!
正當資本在火鍋賽道“熱血沸騰”之際,另一邊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這兩大火鍋巨頭卻傳出了關店的消息:
2021年8月,曾經的“小火鍋之王”呷哺呷哺被曝出因選址失誤、虧損而關閉200家門店。
11月,連鎖火鍋巨頭“海底撈”則發布公告稱,集團決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店。
火鍋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即便是像海底撈、呷哺呷哺這樣的頭部企業也需要時刻關注市場變化,理性決策,及時調整擴張節奏。
自從疫情“黑天鵝”事件以來,餐飲行業一直在苦苦掙扎,不僅很多小企業難以維持,許多持續多年的老品牌也徹底退出了餐飲市場。
作為占據餐飲市場大份額的火鍋,接連出現巨頭集中關店的消息,更向人們透露出,不止是火鍋,未來整個餐飲行業都將在“穩健”中發展。
在巨頭收縮之際,一股又一股火鍋新勢力卻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周師兄”和“珮姐”,兩大來自重慶的火鍋品牌都拿到了億元級A輪融資。
鮮牛肉火鍋品牌“左庭右院”,前不久全國直營門店更是突破了100家!
火鍋賽道的想象力遠未結束,巨頭收縮與新勢力的擴張并不沖突,相反,傳統企業集體“瘦身”之際,行業或將迎來新舊勢力更替的洗牌時刻。
“時勢造英雄”,對新生品牌而言此時或許正是機遇大過風險的時期。
說到火鍋品牌開副牌,海底撈已經是老手了,這些年其開過的快餐品牌,恐怕兩只手都數不過來。
如今,除了海底撈,不少別的火鍋品牌也開始“做起了副業”。
哥老官開設小官官大重慶、大龍燚開出小龍燚、蜀大俠推出吃城都青花椒火鍋魚……
無論是海底撈遍地撒網,迅速“跑馬圈地”;還是大龍燚走性價比路線,往下沉市場尋增長;亦或是蜀大俠聚焦細分品類。不難看出,火鍋品牌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沸騰的火鍋市場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在原有品類已經很難創新的大背景下,頭部品牌們正不斷探索新的利潤增長曲線、尋找新的賽道以求突圍。
作為餐飲業第一大業態的火鍋,近兩年的同質化困境越來越明顯。
而與此同時,入局者卻越來越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火鍋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了7.4萬家。
這無疑加重了品牌們的“突圍”難度,如何解決同質化問題,吸引更多的顧客到店吃火鍋就成了各大企業思考的共同問題。
為此,大家是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
成都火鍋“黑馬”楠火鍋,選擇在甜品上下功夫,做高顏值刨冰,通過造型、組合、創意,讓店里的刨冰成為了拍照神器,吸引了眾多人前去打卡。
火鍋“一哥”海底撈更是在店里開出了“無人全自助”奶茶店,9.9元一杯,以“體驗感”“性價比”去切奶茶市場。
以往一想到打差異化,更多火鍋店想到的是把店里的服務做好,將店里的裝修檔次提上去。但現在,大家會想到加奶茶、加甜品、加燒烤……火鍋的邊界正在被拓寬。
自從2021年1月,
湊湊
全國首家“火鍋+茶飲+酒館”新模式店在北京三里屯面世以后,接下來這一年里,“火鍋+酒館”的組合屢屢上演:
海底撈在三里屯開出“Hi撈小酒館”,里面的特價雞尾酒只要9.9元一杯,每天下午5點到凌晨12點限時開放。
湊湊前CEO自創火鍋新品牌“謝謝鍋”,打造了“火鍋+烤肉+酒吧”的融合模式,店里不僅有專門的酒吧吧臺,每天9點以后,還有不同的樂隊駐唱。
如果說火鍋加奶茶、加甜品、加鹵味是品牌們想方設法在解決品類同質化問題,想喚起顧客對吃火鍋這件事新的興趣,那么,“火鍋+酒館”模式則更多的是探索兩種業態融合,拓展客群的消費場景。
早在2020年,中國小酒館門店數量就達到了3.54萬家,以2021年的遞增速度來看,預計2025年能突破5萬家,可謂是如火如荼。
火鍋玩家們搶著在小酒館上分一杯羹,其實都是不愿錯過中國餐飲“小酌”這個風口,都抱著寧可失敗,但絕不錯過的心態。
未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小酒館很可能也會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消費場景,提早布局或對自身有利。
火鍋賽道的競爭從未停歇,想要在這個萬億市場掘金,并非易事。但無論多難,我們依然每年都能看到新老玩家們的創新動作。
未來,火鍋這個“自帶光環”的超級大品類或許將迎來全新的競爭局面!
從藏在“數字”里的10個趨勢,預見2022年餐飲市場! “進京一年12家門店全關”!估值250億的生鮮“黑馬”敗走京城? 跟風、抄襲、同質化,亂象叢生的餐飲國潮正在進入2.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