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撈、外婆家、九毛九的共同秘密


    便副牌難做,很多餐企還是屢敗屢試。而反反復復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背后其實反映出餐飲企業沉重的增長焦慮。

    本文轉載自真探AlphaSeeker(ID:deep_insights),作者:李新笛。

    杭州連鎖餐飲品牌“爐魚”,在北上廣都有分店,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屬于外婆家餐飲集團;開遍國內各大城市的港式奶茶品牌米芝蓮,其實是上海小南國集團旗下品牌。
    類似的,你在各大商場中看到火熱排隊或者新開的餐廳,有可能是某個大型餐飲企業所做的新嘗試,這也就是餐飲企業的“副牌”。

    △外婆家旗下的老鴨集,老鴨集供圖

    餐企推“副牌”非常常見。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餐企的收入就來自于他們的餐飲品牌,而單個品牌又易于老化,餐企押注單一品牌有風險。因此當一個餐飲品牌成熟后,餐企會繼續在餐飲行業深耕、打造另一個品牌,嘗試用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能力來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但副牌做成功,不是一件容易事。
    據界面新聞報道,海底撈所做的八個副牌中,四個已經收縮、歇業。
    行業里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海底撈只是其中一個。
    可即便副牌難做,很多餐企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新的副牌。
    反反復復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反映出餐飲企業深重的增長焦慮。

    01.

    餐飲行業怎么做副牌?

    餐企做副牌,最常見的是進行“內部孵化”。
    海底撈旗下包括苗師兄鮮炒雞在內的快餐副牌,都是內部員工嘗試的創業項目。海底撈方面曾稱,“公司鼓勵員工嘗試新模式,希望能夠給顧客提供更多元、豐富、性價比高的選擇。”
    此外,外婆家旗下的副牌曾多達十四個,全部是外婆家一手打造;全國連鎖烤魚品牌太二酸菜魚,背后是九毛九餐飲;湊湊火鍋是呷哺呷哺創立的高端臺式火鍋品牌;上海小南國的母公司國際天食旗下,還有慧公館、南小館等多個餐飲品牌。
    很多餐企副牌與主牌在名稱上關聯度并不高,消費者很難將它們聯系到一起;但亦有部分副牌有主牌的背書,比如預制菜品牌賈國龍功夫菜辨識度很高,因為賈國龍就是西貝莜面村的創始人,餐館的裝飾與西貝十分相似;外婆家旗下的金牌外婆家、穿越外婆家,都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外婆家”背書。

    △上海小南國旗下的部分餐飲品牌

    一些財大氣粗的餐企,也會選擇投資并購的方式來獲得新的“副牌”。
    2020年,海底撈一口氣收購了兩家餐館,分別是“漢舍中國菜”,以及美國餐廳HaoNoodle;2019年海底撈還以2.04億元收購了優鼎冒菜。
    1987年成立、2012年港股上市的餐飲企業國際天食,除了擁有上海小南國這一主品牌以外,還引進了Wolfgang Puck、Oreno和DOUTOR等國外餐飲品牌。
    相對于內部孵化副牌,通過投資并購的方式發展副牌并沒有那么常見。這是因為,投資并購盡管能夠獲得更為成熟的品牌,但所需要的資金量更多、試錯成本也更高。即便是海底撈、上海小南國這種大型餐飲連鎖企業,也不會把收購當做惟一的拓展品牌方式,而是與“內部孵化”并行。
    餐飲品牌所打造的副牌五花八門。總體來看,
    “副牌”之于主牌,主要依循的思路是拓展客群、拓展品類。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對較老的餐飲品牌,傾向于靠打造“副牌”來吸引年輕人。
    最典型的案例是九毛九餐飲打造的“太二酸菜魚”、“慫重慶火鍋廠”。九毛九餐飲起家于1995年成立的“山西面館”,2015年在發展遇到瓶頸后,創始人決定打造“太二酸菜魚”,以“酸菜比魚好吃”的特點、以及“太二文化”,吸引年輕人;2020年,九毛九餐飲又在廣州、深圳等地打造了“慫重慶火鍋廠”,定位“開心制造廠”,其工廠風的裝修風格也吸引了年輕人前去吃飯、打卡。

    △九毛九餐飲旗下的餐飲品牌

    外婆家也打造過多個面向年輕人的品牌,例如“爐魚”主打年輕人喜歡的烤魚品類,店內裝修個性時尚,設置了吧臺、卡座供年輕人三五聚餐;“蒸年青”抓住年輕人想要健康的心理,主打“蒸菜”。
    當餐飲品牌原本主要聚焦于高端市場或者大眾消費市場時,也會通過打造副牌,進入另外一個市場。例如呷哺呷哺品牌客單價不超過60元,但其最近幾年所打造的“湊湊火鍋”聚焦中高端,客單價在100元左右。上海小南國則剛好相反,其原本聚焦于客單價數百元的中高端餐飲,此后又推出了主營上海小吃的“南小館”,客單價80元左右。
    餐企也會在打造副牌時著力拓展品類,以覆蓋更廣的餐飲市場。
    最典型的是海底撈,其所嘗試的副牌涉及的品類包括土豆粉、面館、平價日料、中式快餐、陜西小吃、豫菜、早餐。可以看出,海底撈所拓展的餐飲品類都具有大眾化、標準化易于復制的特點。
    這些特點也能夠解釋其他餐飲企業的拓品類思路。西貝莜面村曾經打造過的副牌涉及肉夾饃、中式快餐、酸奶等;外婆家、九毛九餐飲在打造副牌時都看中了“烤魚”這一品類,這些其實都是口味大眾化、且易于復制的品類。
    02.

    副牌難成功

    各家餐企打造副牌的結果差異很大,有的副牌非常成功,風頭甚至蓋過了主牌;有的副牌卻很快失敗,要么直接倒閉、要么被轉讓。
    成功的案例包括太二酸菜魚、湊湊火鍋等,這些副牌在母公司營收中占據較大比重,連鎖化程度較高。最新季度財報顯示,作為副牌的太二酸菜魚已經占九毛九總營收的79.3%;湊湊火鍋在最新季度收入增長90%,目前占呷哺呷哺總營收的37%。
    此外,外婆家持續打造著多個副牌,目前其官網上顯示至少8個副牌正在經營。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爐魚”,是外婆家餐飲集團旗下除了“外婆家”品牌以外,連鎖程度較高的品牌。
    梳理幾個較為成功的副牌,制作標準化、口味大眾化是它們共同的特征。
    餐飲企業可以通過設置“中央廚房”來進行統一加工,然后運送至各個門店,這種方式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同時,這些品類都符合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口味。

    △圖片來源:攝圖網

    盡管一些副牌很成功,但這背后失敗的案例其實也很多。
    比如一直嘗試打造副牌而不得的海底撈。2021年中報顯示,其營收的96.6%來自“海底撈餐廳經營”,其他應收還包括“其他餐廳經營”、“外賣業務”、“調味品及食材銷售”等。
    西貝莜面村嘗試的副牌西貝燕麥面、麥香村、西貝酸奶屋等都不成功,西貝超級肉夾饃僅有三家店還在開業;其投資20億元、專賣預制菜的“賈國龍功夫菜”于2020年10月推出后,口碑曾一度翻車。賈國龍功夫菜近期將門店“快餐化”,12月初時,其新店推出“堂食”模式,主要面向一人食、兩人食。

    △圖片來源:品牌供圖

    即便是已經推出較為成功的“副牌”的餐企,在打造副牌的時候也并非一帆風順,一個成功副牌的背后,往往有更多失敗案例。
    例如外婆家旗下副牌最多的時候可能有十幾個,但現在只有不到十個;小南國旗下曾有多個餐飲品牌,但如今一些品牌也已經倒下;九毛九曾經開設的不怕虎牛腩煲餐廳,如今有的關閉、有的轉讓了股份權益;呷哺呷哺打造的另一個副牌”in xiabuxiabu”,也已經全面退出市場。
    在打造副牌這件事上,并沒有絕對的贏家,各個餐企其實都在不斷試錯,只是其中有部分副牌正好踩在市場風口。
    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就曾表示,“不可能每個品牌都成功的,有一兩個比較成功的就不錯了。”
    資金相對充裕、也有相對完善的供應鏈,為什么餐飲企業打造副牌會遇到困難?這和餐飲行業本身的性質有關系。
    餐飲行業細分品類非常多,不同細分品類都會有幾家市場份額占比較大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如火鍋、烤魚、中式快餐等熱門賽道,競爭更是激烈。同時,不同的細分品類都有自身獨特性,因此當餐飲企業進入另一個細分領域時,需要學習新事物,而無法完全復制原有的經驗。
    但對于一家餐飲企業而言,迅速改變思路進入另一個賽道,并不容易。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曾坦言,西貝打造副牌受阻的很大原因在于,“正餐思維像一堵墻,擋著西貝人,也擋著自己”。
    03.

    餐企的增長焦慮

    餐飲企業推出副牌的動作是持續的:副牌失敗、再推新副牌,這顯示出餐企一直以來的增長焦慮。
    例如,部分餐企一直面臨著因經營不善而導致的業績下滑問題。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呷哺呷哺的營業利潤依然沒有扭虧為盈;上海小南國的母公司國際天食營收在2020年及之前已經下滑多年,盡管今年上半年營收增加,但凈利潤依舊為負。
    而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則讓幾乎所有餐飲上市公司的業績都出現下滑,直至今日依舊出現的零星疫情,也為餐飲企業的發展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在經營方面,一些餐飲企業面臨著翻臺率低的問題。
    例如,在2021年上半年疫情緩解的情況下,太二酸菜魚和海底撈的翻臺率,不僅都低于2019年、甚至低于受到疫情影響的2020年。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家在近兩年都曾大規模開新店,但密集的新店開業將會影響原先店鋪的客流,從而導致翻臺率下降。

    圖片來源:海底撈官博

    翻臺率降低,會影響餐企的整體利潤,例如海底撈上半年的利潤僅為2019年同期的十分之一。為了改變當下的經營現狀,海底撈在今年11月宣布,2021年底之前關停300家門店,這相當于門店總數的約20%。
    而且,
    即便推出了成功的副牌,也不意味著增長困境的減少。
    九毛九餐飲盡管推出了“太二酸菜魚”這一副牌,但它目前的營收占比、翻臺率都高于主品牌九毛九,儼然已經成為九毛九新的“主品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今九毛九餐飲將全部力氣放在打造太二酸菜魚上,其他品牌、特別是主品牌九毛九對總營收的貢獻度越來越小,九毛九餐飲似乎進入了新的“單一品牌困局”。
    同時,新推出的副牌也會在未來面臨著“品牌老化”的難題。因此,持續對品牌進行更新迭代,是幾乎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挑戰。
    除了開拓副牌,餐飲企業還能將什么作為第二增長曲線?

    絕味食品是一個特殊的案例,它通過在食品行業進行產業投資來獲取投資收益,今年三季度絕味食品通過轉讓和府撈面的股權、千味央廚上市確認投資收益分別為1.1億元和1億元。

    做產業投資并不是任何餐企都能復制的路徑。
    絕味食品2020年財報顯示當期投資收益為-1.01億元。產業投資的門檻也很高,企業不僅需要實力背書,也需要充足的資金、專業的投資團隊。
    餐飲業不容易做。對于大多數餐飲企業而言,即使實業不好做、即便面臨短期下滑,但腳踏實地打造品牌,嘗試推出副牌、或者更多餐飲相關業務,仍是餐飲企業增長最合適的路徑。



    延伸閱讀



    ? 海底撈做副牌,半數歇業

    ? 巨頭密集推副牌,誰會最先被干掉?

    ? 尋找餐飲增長“第二曲線”

    紅餐網已同步入駐: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東方財富網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ango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475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2月9日 17:02
    下一篇 2022年2月9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