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賽道,中國餐飲當之無愧的頭號品類。
近日發布《2021—2022中國火鍋行業發展報告》,2021年中國餐飲市場收入達到46895億元,同比上漲18.6%,基本恢復疫情前水平。
與此同時,作為其中最大的細分賽道,火鍋市場規模穩定增長,增速超過其他品類及行業均速,預計2022年行業規模將突破10000億元,到2025將接近130000億元。
火鍋賽道的火爆可想而知。但而在高火爆的熱度之下,是瘋狂的內卷態勢。
據統計,2021年,全國有42.6萬家火鍋門店互競共生,為了搶占更多的顧客,火鍋開始內卷,不斷的做加法,“+產品”、“+場景”、“+模式”……
近日,繼重慶火鍋品牌「珮姐」宣布完成億元A輪融資后,火鍋賽道又迎來新故事。
深圳創意火鍋品牌熊貓燙火鍋宣布完成種子輪融資,由百福控股領投;該項目總投資金額達到千萬級。本輪資金將用于新品研發、新店擴張以及團隊搭建。
市場競爭激烈,想在飽和的市場環境中分一杯羹,本就不容易。熊貓燙火鍋又到底有何魅力,能夠獲得千萬資本的青睞呢?
創新小店模式
主打70㎡火鍋“小”店
火鍋品類本身主打的就是社交場景。一群同事朋友,或者一家三四個人團聚在一起,圍著火鍋,你一言我一語,你夾一塊牛肉我撈一節肥腸,其樂融融,是火鍋店的常態。
因為主打多人社交,火鍋大部分都以大店模型為主,單店面積200-500㎡是常態。
疫情之下,短平快的餐飲小店成為品牌餐飲創業的“新風口”。“小店”可靈活調整,迭代速度快,房租人工采購方面的成本要小于大店,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更強,可實現人效、銷售坪效的雙高。
但火鍋品牌想要實現“小店”不容易,火鍋的菜品多,空間小會擺不開。如今市場上大部分的火鍋小店品牌,例如江西南昌的辣子千紅,雖然開在社區,店面面積也保持在200㎡左右。
但此次獲得融資的熊貓燙火鍋,卻打破了火鍋界小店邊界,打造出了單店面積70㎡的火鍋小店,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在整個火鍋界都是難得的。
未來,只要在供應鏈層面夯實基礎,即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快速拓展,實現千店、萬店規模,并將品牌輻射到全國的勢能,“大連鎖”都不在話下。
不過,對于火鍋這個賽道來說,小店這個模型雖好,但也可能有一定的后遺癥。畢竟,現在的消費者早已習慣了大店的火鍋,面積小的小店,可能在消費者體驗上會打一點折扣。
創新消費場景
瞄準二人食火鍋市場空白
火鍋賽道早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要想出圈,只能搶先占位細分品類。不同于湊湊、謝謝火鍋等品牌致力于尋求“火鍋+”融合模式上打造產品新創意,熊貓燙火鍋在消費場景上找到了自身品牌的差異化優勢。
目前,整個火鍋消費賽道主要有兩種;一是多人社交場景需求下,以海底撈、湊湊、小龍坎等火鍋品牌為主的多人火鍋;
二是單身經濟盛行下,以呷哺呷哺、街邊自助火鍋為主的單人火鍋,少有以二人為主的小聚消費火鍋品牌。
而如今的年輕人一旦想出門或是出公司去一家餐廳吃飯,一般是2人以上同行。快餐面子上過不去,大餐時間成本又高了些。
她們要的絕不是單純的飽腹,是中高品質的就餐體驗,大餐的確能滿足,但是大餐太復雜太慢。中高品質二人食才是潮流之下的餐飲消費新趨勢。
據悉,熊貓燙火鍋選址以高端商場為主,門店設置的都是兩人座位,主打的套餐也是兩人套餐。很顯然,熊貓燙火鍋希望聚焦年輕人小聚消費場景,切入了這股年輕人輕社交新趨勢中。
目前,二人食火鍋消費賽道還比較空白,市場競爭比較小,熊貓燙火鍋如果能夠持續深耕這個賽道,持續做出創新和差異化,未嘗沒有機會成為這個賽道的頭部品牌。
創新IP主題
以國寶熊貓打動年輕客群
據數據顯示,我國火鍋行業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21-30歲。
這類消費群體的消費觀更為個性,他們風格鮮明,喜歡好玩有趣有顏的事物,展現出興趣優先、注重體驗等多元特征。
如何打動這群年輕消費者呢?海底撈選擇以極致的服務體驗吸引年輕人,湊湊選擇社交熟悉的茶飲甜品,而熊貓燙火鍋則選擇了IP。
以大眾都喜愛的熊貓,打造出品牌專屬IP—熱愛美食的熊貓“熊講究”,以此增進與年輕人之間的情感鏈接。
熊貓燙火鍋幾乎把自己整個都“熊貓化”了,從品牌名、門頭招牌,到公眾號宣傳文案熊貓故事,再到服務員熊貓裝、熊貓帽子,所有與品牌相關的形象打造成為了熊貓。
座位還放置精致的大熊貓玩偶,鍋底也打造成了熊貓禮盒造型,更有趣味的熊貓發夾,直接讓顧客置身“熊貓樂園”。
前幾年隨著馬路邊邊、有拈頭等成都火鍋品牌興起,刮起了一陣市井懷舊風。非常多火鍋新品牌都模仿這個路線,往門店里塞進了簸箕、灶臺、老街景等等懷舊元素,走上了“沒有靈魂”的復古風。
顯然,熊貓燙火鍋并沒有跟隨這股潮流,而是走了IP+火鍋策略。
熊貓IP雖然也并不少見,但熊貓燙火鍋將品牌深入IP化,且將熊貓和“竹子”等趣味元素融合,營造獨特的用餐氛圍。這一系列的品牌創意讓熊貓燙火鍋的熊貓IP具備了比較大的辨識性和獨特性。
創新產品特色
引入高端新鮮食材和牛
火鍋是一個標準化非常高的品類。行內人士普遍認為,鍋底創新,才是火鍋賽道最容易切入的創新突破口。產品創新在火鍋這個大品類上并不容易。
調查顯示:有料火鍋成了各大火鍋品牌打出產品差異化的主要手段,目前市場上細分的火鍋賽道,一大部分做的都是鍋底創新。比如,豬肚雞火鍋、臘排骨火鍋、蝦蟹火鍋、黑山羊火鍋、芋兒雞火鍋、泰式火鍋等。
熊貓燙火鍋在鍋底上也進行了創新,打造出了首創“雙拼熊貓鍋”——熊貓IP牛油麻辣鍋+現熬水果雞湯鍋。但品牌最大的優勢還在于食材的創新,即引入了和牛,一款高端的食材。
熊貓燙火鍋主打“鮮切和牛肉,鍋底有講究”為Slogan,直接利用了和牛比普通牛肉更柔嫩多汁、脂肪含量低,更適合涮火鍋的特性,將日本頂級和牛肉搬上了火鍋的餐桌。
雖然和牛火鍋并不少見,但以人均120-150元的實惠價格,即可品嘗到高端和牛這樣的食材,卻并不多見。而熊貓燙火鍋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還得歸功于主品牌福客麻辣燙。
福客作為行業首家將火鍋精品食材引入麻辣燙餐廳的品牌,在供應鏈上雖然無法和海底撈等巨頭餐企相比,但也一直在對標海底撈的食材供應標準,門店50%的選品和海底撈共通供應鏈。
為強化供應鏈,福客還曾和華農大一起自建水培農場。希望通過自有的生態農場生產,標準化的中央廚房統一切配的形式,使得各門店的供應鏈更加完善。
熊貓燙火鍋正是利用了品牌是福客多品牌戰略下的子品牌優勢,直接共享了福客麻辣燙的供應鏈系統,將和牛這個頂級食材大眾化,仿照巴奴火鍋的毛肚,周師兄的大刀腰片,以大單品策略為自己開辟出了一個獨特的火鍋細分賽道。
然而,和牛到底能否從大單品成為像毛肚這樣的大爆品,需要時間證明。
總結:
吳曉波在跨年演講時說,2022已經進入了“K型時代”,一個行業的利潤,很可能只集中在少數能應對變化、實現創新的企業中。
同樣,火鍋行業也跑到了這樣一個境遇。一方面,全國性火鍋品牌與區域性強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緊跟趨勢,具備創新思維,能夠隨機應變的火鍋品牌,會活得更好。
而在餐飲020看來,主打小店的熊貓燙火鍋就屬于第二類的創意性火鍋品牌。目前,品牌已在深圳萬象城店開了首店,月坪效達萬元。
據悉,未來熊貓燙火鍋還將搭建自己的數字化系統,以提升門店的經營效率以及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
未來,熊貓燙火鍋能否成為火鍋細分賽道的知名品牌呢?也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END-
延伸閱讀 堂食關閉、小區封閉…,刷屏的深圳餐飲紓困請愿書 餐飲人挺住!這里有一份紓困政策 餐飲人請看:疫情陰霾之下,那些照向裂縫的光! 營收腰斬客流銳減,疫情暴擊的深圳餐飲“眾生相”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