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一件人生大事,不論是吃穿住行還是吃喝玩樂,吃字都當先。以前吃飯人們要么家里自己煮,要么下館子;而現代社會的吃飯,那花樣可就多了,這其中,外賣幾乎成了大部分年輕人生活的必要手段。但如今的外賣,飯還不咋地,這外賣包裝費可著實讓人有些承受不起了。
近日,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表示自己點了一份外賣,價格大約一百來元,但其中包裝費就高達27元,他表示非常不解,包裝費為什么能比飯菜還貴? 而這條分享下面,許多網友也紛紛表示如今外賣都快吃不起了,包裝費太貴了。一位網友說到,他平日里上班基本都是吃外賣,但現在的外賣少的不說,一份30元左右的外賣包裝費都要五六元,貴的嚇人,也吃的人心里拔涼拔涼的。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經常點的一家店之前包裝費很便宜,大約就一兩元甚至沒有,但近來也在偷偷的漲價,一份外賣,加一份小菜,包裝費可能翻倍甚至更多。 而加一份菜,也不過加一個塑料盒,有的加一份東西,也只是多一個塑料袋的包裝,但別小看這個增加,很可能就因為這個不起眼的一份增加,包裝費就可能翻倍甚至更高,盡管這份包裝的成本看起來可以忽略不計。 有的餐廳和門店甚至已經不好好做飯了,想著法兒的去做外賣的包裝,飯菜很簡單也沒什么特色,一份簡單的牛肉面、一份簡單的快餐,配上一個好看精致高大尚的包裝,價格就可以翻倍。 這還算好的,起碼包裝盒子名副其實還算比較精致,有的餐廳簡直是掛羊頭賣狗肉,包裝費昂貴,但實際包裝卻與價格非常不匹配,大部分都是用塑料盒子裝的,但包裝費也能高的嚇人。
?
網友們紛紛表示,現在的包裝費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這到底是吃飯還是吃包裝啊?吃相太難看了。
外賣包裝為什么越來越貴?在業內看來,外賣打包費上漲的背后其實是外賣商家們沒利潤空間導致,最后商家們只能薅消費者的羊毛,盯上了外賣打包費。
隨著外賣平臺的傭金抽點越來越高,外賣商家們的利潤越來越低,特別是疫情后,伴隨著食材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外賣商家的利潤逐漸下降。 舉個例子,一份15元的快餐,在平臺上成交之后其中5元的費用都會交給外賣平臺,而只有10元到了商家手上,但這10元對于商家來說,利潤可能只有1-2元,其余的基本都是成本費。 商家的利潤空間被壓縮殆盡,在產品上幾乎沒有任何利潤空間了,也不可能去漲價,漲價了消費者會覺得貴,于是就只能在別的地方找補利潤,而最好找補的地方就是包裝費。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家都是從消費者手上獲得收入,于是有外賣商家們開始提高外賣打包費。從1元打包費上漲到了如今的2元3元甚至5元。 想辦法讓消費者多給錢,幾乎成為了外賣商家們和外賣平臺統一的共識,至于打包費的真實成本只有外賣商家自己才知曉。 一塊錢的打包成本漲到2元、3元甚至5元,這其中的利潤最高可以高達4元,而且還是純利潤,幾乎不用動手就可以拿到。你想想,辛辛苦苦做一頓飯也才2元的利潤,而什么都不用干的打包費就可以輕松賺到,哪個商家不樂意? 一些商家表示,其實自己一開始做外賣并沒有列出包裝費這一項,但后來與平臺合作之后發現,別的商家都有包裝費這樣一項,而且慢慢的也發現了設置包裝費有很多好處。
例如平臺一般都會有不少滿減優惠、折扣優惠等等,而包裝費的好處就是可以抵銷優惠費用,比如有的店鋪滿多少可以減3元,如果有了包裝費這一項增個兩三元,相當于給消費者優惠了個“寂寞”。
?
但這種方式感官上卻不一樣,因為從表面上看上去確實優惠了,從感官上來講消費者會覺得劃算,也會覺得便宜。
恰恰優惠方式和優惠價格是每個店鋪吸引客流最重要的一個手段,部分店家坦言,每次優惠多少是很多店吸引人氣的促銷方式,有了包裝費這一項,他們就可以減少優惠支出,甚至優惠成了形式。
增一份東西可能不增包裝,但包裝費可以設置增加。比如對一些產品都設置一定額度的包裝費,只要添加購買,包裝費就自動增加,如果沒增加多少成本,相當于隱形重復收取,這個利潤也是想當可觀的純利潤。
?
小結:
?
后疫時代餐飲人其實都不人容易,但這種方式賺取的利潤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并不公平,餐易君從外賣平臺了解到,包裝費用這一項其實是由商家自行設置的。 而外賣平臺也表示,如果消費者覺得包裝費設置過高,可以投訴給平臺。一旦查實店家包裝費虛高屬實,平臺會對店家進行嚴肅處理。 但有人認為,消費者們也具有自己的選擇權,覺得包裝費貴的話,可以去其他店鋪選購,不過,在現實購買中,往往大部分的店家都并沒有明確告知包裝費的細節,消費者也無法選擇,只能陷入套路中。 在業內看來,包裝費和餐飲包裝也應規范化、統一化,至少有個標準可以令消費者選擇和參考,這樣有利于減少過度包裝和任意設置包裝費套路消費者,也還給餐飲外賣市場一個有序的、良性的發展秩序。 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4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