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餐飲發展的關鍵詞有很多,馬太效應、連鎖化、差異化、下沉、零售化、數字化等,在眾多關鍵詞中,數字化越發成為了當下餐飲企業們發展的關鍵,甚至連中小餐企們也正在靠著數字化升級轉型。
中小餐企們開始利用“數字化”轉型
據中國烹飪協會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餐飲行業起碼有超7成餐飲企業已經上線了外賣業務,這其中不乏一些大型龍頭連鎖企業,也有很多中小企業甚至個體單店,它們正在通過數字化轉型,中國餐飲企業成功開啟外賣、堂食雙主場的新時代。連鎖企業的數字化進程早已開啟,數字化是后疫情時代下的大勢所趨。而中小企業們的數字化轉型,倒是拯救了不少在疫情中跌宕起伏的中小型餐企們。疫情的影響下,連鎖企業“背靠大樹”有資金鏈有抗風險能力,在轉型中能支撐發展。但中小餐企們卻不一樣,它們沒有大企業那樣龐大的資金鏈背景,也沒有高昂的抗風險能力,在堂食受影響下艱難支撐,到撐不下去的時候就只能關門歇業。所以大家高喊著連鎖化、品牌化,但一個連鎖企業是那么好容易做起來的嗎?誰還不是從中小型企業發展而來的呢,那中小型企業要怎么活下去?日前,餐易君在網上發現有餐飲人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其中就有一家包子店老板,他在網上分享到:因為疫情的緣故,堂食一直受阻,人流量驟減不說,盈利直接比以往少了一半還多,除去房租水電人力原材料等成本,算下來每個月都在虧損。眼看著支撐不住要歇業關門了,一位朋友建議他要不做做外賣吧,朋友說,你看人家海底撈那么大的門店還不是有什么賣什么,現在是新時代,就要擁抱新變化,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點外賣。老板一想也是,這疫情不知道要持續到什么時候,在反復的疫情下只依靠堂食很難生存下去,反正死馬當活馬醫,上線外賣也不需要多少成本,那不如試試?說干就干,在了解清楚外賣平臺的各項規則和申請條件后,老板很快就上線了外賣業務,陸陸續續線上業務也來了一些流量和訂單,就這樣,包子店在外賣的支撐下,也勉強繼續開了下去。
而現在,半年已經過去,老板的包子店已經“起死回生”不說,甚至還準備開分店了。其實,后疫情時代,不僅僅是這家包子店,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商家通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雙主場”經營模式,完成了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讓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深藏社區的小店得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多消費者,也讓他們贏得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數字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現代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過去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候已經過去,餐廳想要出彩想要發展被消費者認可,那么你就必須擁抱互聯網,必須走向數字化。
這是餐飲發展的大勢所趨,通過上線外賣、餐飲新零售等,可以讓更多的用戶看到,隔著幾公里也可以點餐下單。做好線上經營,可以讓深巷的“酒味”飄散出來,吸引更多人。
那人人高喊著數字化,什么才是數字化呢?
從定義上去看,“餐飲+數字化”,其實就是將餐飲行業那些復雜多變的線下業務信息,轉化為可以衡量和評估的在線化數據,然后再參照這些數據,反向指導線下業務,最終達到讓業務更精準和優化的目的。對于大企業來說,利用數字化轉型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例如知名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就表示:“數字化將引領餐飲行業的迭代發展。”
其表示,未來3年,呷哺集團計劃以億元級資金投入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包括采購品控、倉儲配送、營運管理、數字營銷等領域。
海底撈也在進一步加強旗下蜀海國際和頤海國際供應鏈優勢的基礎上,加速推進線上運營,包括 “海底撈”APP、“撈點好貨”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臺。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線上布局的局限性就比較多了。首先資金鏈上和供應鏈上甚至營銷上都趕不上大企業,但中小企業是否就不做數字化建設了呢?

當然不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先從上線外賣做起來,上線外賣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不僅是多了一個主場模式,更是增加了銷售渠道。
“雙主場”模式不僅讓中小餐飲商戶更有韌性,也能讓他們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在成本上漲消費下行的時代,成本壓力無形已經成為了一座大山壓得不少餐飲人喘不過氣,在成本壓力下,餐飲人想要活下去也必須尋求新的增長曲線。
線上餐飲就成了不少餐飲人的救命稻草,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夫妻店、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利用外賣線上餐飲自救成功并成功升級發展。

據《2021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目前有超過68%的頭部餐飲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75%以上的中小型餐飲企業也都已經開啟了“線上線下雙主場模式”。美團研究院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分別有82.97%和83.4%的受訪商戶表示,開通外賣幫助自己擴大了服務半徑,增加了收入。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