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透過數據看一下“不含茶”的產品趨勢:
從2021年年度產品報告看,取樣的50個代表品牌,全年上新中,“不以茶湯為基底”的飲品共占比34.8%,也就是說,3成以上新品都“不含茶”。這其中,不含茶水果制品有236款、不含茶乳制品(包括酸奶/乳酸菌等)有154款。
從月度看,今年這一趨勢同樣明顯。
剛過去的10月,有46款不含茶飲品,占全部新品23%。其中18款植物基飲品、9款純水果類飲品、8款牛乳類飲品、8款果奶飲品。
再看來過去幾個月:
9月,有38款不含茶飲品,占全部新品22%。其中20款植物基飲品、6款牛乳類飲品、5款純水果類飲品等。
8月,有48款不含茶飲品,占全部新品23%。其中27款植物基飲品、7款酸奶飲品、3款米酒類飲品、3款純水果類飲品等。
7月,有56款不含茶飲品,占全部新品26%,其中26款植物基飲品、7款牛乳類飲品、7款純水果類飲品、7款氣泡水飲品、6款乳酸菌類飲品等。
可以發現:每個月,“不含茶”飲品均占比在20%以上,這些不含茶飲品多為植物基乳品,這其中椰乳數量最多,共有71款(包括椰乳、椰子水);其余更常見的有水果(奶)冰沙、純牛乳/酸奶類飲品,也有綠豆沙等季節性產品。
比如10月,書亦燒仙草推出芋泥牛奶;CoCo都可將黑芝麻搭配椰乳攪打成冰沙。
9月,喜茶、古茗、桂桂茶分別推出椰子水飲品;百分茶、吾飲良品各上新2款燕麥奶飲品。
8月,桂桂茶、黑瀧堂將水果搭配牛奶;CoCo都可上新2款綠豆沙飲品;伏小桃上新2款米酒系列飲品。
7月,樂樂茶推出多款椰乳類飲品;阿水大杯茶、茶顏悅色等品牌均上新多款氣泡水等等。
為什么“不含茶”飲品越上越多了呢?
“不含茶”不重要,
采訪研發顧問團觀點發現,關于飲品不含茶的討論有很多。
1、滿足更多樣、細分的人群需求
——甜啦啦研發總監沈一鳴
在沈一鳴看來,茶類飲品研發的重點,是考慮主體原料的選擇以及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搭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層次、更融合的口感以及增加亮點。
“總會有只想喝茶的群體,也有會只想喝奶的群體,滿足的是不同群體的需求。”
2、“乳品等原料創新升級的體現”
——阿水大杯茶產品研發經理劉瓏
飲品不含茶,實際也是行業創新升級的一種體現。
“乳制品工藝升級,讓水果做搭配能更加靈活,水果+牛奶起絮分層的問題已經不再困擾研發,尤其一些‘清乳’類牛奶產品,提高飲品濃郁度同時又可提升水果鮮感。”他告訴我。
3、“飲品是否含茶,從來都不是絕對公式”
——雅克雅思研發韓偉
“飲品是否含茶,從來都不是絕對公式。從早期的果奶、奶昔,到楊枝甘露、青稞牛奶等等,其實很多經典產品都不含茶,我們的產品線也有像瘋狂芋泥、板栗麻薯等不含茶的爆款。如今追求的是產品搭配多元化,畢竟有口感、有銷量的飲品才能經過市場檢驗。”
4、“茶從來都不是必備元素,口感才是研發該關注的問題”
——佐敦道研發總監黃鵬
對于佐敦道研發總監黃鵬來說,茶只是飲品配料中的一種。
“飲品是否含茶,是與產品定位及公司營銷策略相關聯的,在奶茶剛興起的時候,不少人都覺得如果產品不加茶,那就不是茶飲。但事實上,街飲店常見的楊枝甘露就不加茶。”
也就是說,在產品層面,研發的觀點中,一杯好的飲品,首要標準是從口感出發、關注好喝本身,而不拘泥于“是否含茶”這件事。
不含茶飲品的搭配方向
1、植物基、五谷類,本身就足夠好喝
采訪下來我發現,不少研發都在準備不含茶的秋冬新品,在這其中,多數研發都在瞄準植物基和五谷類元素。
比如燕麥奶、椰乳,也有開心果、板栗、芋泥等元素被看好。
這類元素更多提供的是風味,使用價值感高的元素進行簡單搭配,最終呈現的產品就會好喝,也不會遮蓋植物基自帶的清香與五谷風味,再從價格上做考慮,是否加茶就變得更加靈活了。
2、風味清淡的水果、風味糖漿,也可以試試
同樣,在水果搭配上,與一些香氣不足、風味更足的水果搭配更適合,比如西瓜、柚子、榴蓮、牛油果、香蕉、木瓜等。添加風味糖漿補充風味,也是研發在做不含茶飲品中會用的方式。
總結下來發現,飲品“不含茶”與其說趨勢,更像是“順勢而生”的行為。
原料品質不斷提升,讓加茶不再是必選項,也能實現一杯產品的搭配合理。
產品進行細分,讓受眾增加,覆蓋年齡層面更廣。當市場選擇更開闊時,也有催生了更多的產品形態出現。
所以,飲品不含茶這件事,本質是產品創新升級、研發多樣化、消費需求變遷等市場升級的體現。
但總體來說,不含茶也只是部分產品短時期的做法。長遠來看,從品牌層面說,要做好新茶飲,對于茶的文化意義挖掘、風味價值表達,永遠是要進行的動作。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