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暢,黃太吉創始人;互聯網思維創業者代表;在O2O資本寒冬中融到2.5億元B輪融資,估值接近2.5億美元。
跟生于1981年的赫暢聊天是一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情。痛是因為這位年輕的企業家語速極快,信息量極大,一個半小時可以聊到近兩萬字,需要陣亡大量腦細胞才能跟上他的思維步伐。而快樂則是因為他可以從互聯網思維聊到量子力學,從用戶需求聊到星座易經,從粉絲效應聊到宗教體系,從市場的走向聊到世界的背面,讓人在應接不暇之余,也頗感打開了一個新的小宇宙。有趣、正能量、有夢想、多變、有性情、不媚和市場,不僅是赫暢為黃太吉設計的品牌形象,更是他自身無形中展現出的特質。從北京CBD的一家門店到如今的40家,從質疑聲不斷到月收入2000萬元,赫暢的黃太吉早已不簡單是一個快餐連鎖品牌,一個外賣商業模式,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品牌,很多年輕人可以在他的身上是找到力量。盡管他無意于塑造個人形象,但卻仍是互聯網思維下打造出的跨界偶像。
看清大勢:選擇重于能力
赫暢經常帶點自嘲地告訴別人,“我沒有經受過完整的教育,特別調皮搗蛋,高中沒上過,國內大學也沒畢業過,國外大學也沒畢業過,我還是個初中文憑。”但同時,他還會傲嬌地加上一句自己初中文憑也進入過google。從Google到百度、去哪兒,赫暢基本經歷了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用戶發展的前十年,對于產品推廣和用戶體驗都積累了獨到的思考模式。 赫暢認為自己的幸運在于“選擇重于能力”。在于他對社會變化的敏感,以至于總是希望能夠早別人半步做出選擇。仗著自己能力強,硬要把行不通的事兒給做行了,從來不是赫暢的選擇。審時度勢,預測大勢所趨,站在未來考慮當下,才是他的強項。于是,2013年,抱著難以割舍的產品情懷,赫暢作為互聯網思維的先鋒,把街邊小吃做成了CBD洋氣的連鎖品牌,創立了黃太吉煎餅果子。 幾乎一夜之間,白領們和黃太吉的合照便全面占領了微博與朋友圈。那時的互聯網思維剛剛進入人們的視野,赫暢的營銷方式便成為其中楚翹。微博每條必回,宣傳圖自己來畫,作為賣點之一的勵志名言也是由他寫了700篇。“那時黃太吉就像007系統,我就是007,我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瘦了30斤。”暴瘦的代價是值得的,赫暢僅僅憑借一家小小的店面就被風投估值4000萬人民幣,而那時他拿到的第一筆天使投資,投資人就有徐小平、黎萬強(小米)、沈亞(唯品會)、李學凌(YY)、李明遠(百度)、李善友(酷6網)等創業領域的先驅。事實證明這些業界大佬的眼光果然是雪亮的,不到一年,黃太吉的分店就已經遍地開花,實現500萬的流水。三年過去,莫說那些群起而跟之的模仿者山窮水盡,就連當年一起聲名鵲起的互聯網營銷單品也已經好景不再,但黃太吉卻儼然成了運用互聯網的不倒紅旗。對此,赫暢擺出一個理所當然的表情,因為他永遠清楚客戶最需要什么,而那些群起而仿之的后來者則掉進了自己挖的坑里。不只是觀察用戶需要什么,更關鍵的是創造出他潛在的需求,進而提供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這是黃太吉一直以來挖坑的關鍵,這個需求是我創造出來的,所以我滿足起來肯定是最快的。說通俗一點,這個坑是我挖的,當你不夠理解這個需求的時候跳進這個坑里,你肯定是爬不出來的,而且總是會比我晚半步。”
逐層跨越:欲建高樓,先挖深坑
沒錯,赫暢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從最初他的野心就不只是做一個爆紅的餐飲品牌而已。“欲建高樓,先挖深坑。坑要深到什么地步,要可以坑殺所有競爭對手。”說到“坑殺”的時候,不僅赫暢的眼中放出兩道光,就連語氣的力度也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剝。 在所有人都跟風做互聯網餐飲跳進爆款單品的坑里時,赫暢已經陸續開了牛燉、大黃瘋小火鍋,投資了叫個鴨子、幸福小冒菜等,從單一品牌轉型成為多品牌。多到了在CBD的地界,一條街都是黃太吉的天下,不論吃哪家,盈利都流到了黃太吉的腰包。沒等后來者在多品牌的坑里琢磨明白,赫暢就看到了餐飲市場的新變化:基于移動互聯網,以門店獲取客戶的模式將會被以手機獲取客戶所替代,門店將退變成品牌的體驗中心。因此他轉而專注外賣市場,大量推進外賣工廠店,使得外賣銷售額逐漸占比70%。而當增長規模和速度提高到無人可以趕超的時候,赫暢又從坑里爬出來,先行一步,做完了外賣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并開放給第三方,除了品牌,共享一切。“想跟我抄的人還是抄不了。因為即使想做這樣的第三方,沒有黃太吉這樣的品牌就獲取不了客戶。最終還是我三年前挖的坑,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坑,你跳進來當然就死定了。” 在赫暢看來,從以煎餅果子為核心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到以白領為外賣核心的移動互聯網快餐公司,再到中國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單品快餐生產配送平臺,并非逐漸轉型,而是不斷深化的過程。如果可以不依賴于依靠門店的擴張來增大企業規模,邊際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每一份投資在今天可以收到十份收益,邊際成本甚至可以達到1000%。因此黃太吉從今年三四月份便開始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每個月銷售和訂單量環比百分百增長。在以前如果想要達到這樣效果,門店規模起碼要翻一倍,而這是赫暢想要打造的價值之一。 赫暢堅信,外賣市場最終會回歸到從買便宜,變成買品質、買效率。品質來自于工廠店的標準化生產,效率則來自于工廠店模式的快。“黃太吉的工廠店模式是過去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我們想做的是更豐富的,更能滿足中國眾多白領的外賣市場的需求,幫助的是整個行業鏈向下游延伸。上游的好產品好品牌,我幫你解決加工和配送的問題,這樣的話你就可以走量了。”
搭乘航母:沖向100億
赫暢稱自己的外賣平臺不止是共享式的聯合經營,更是航母戰斗群式O2O終端服務平臺。第三方的餐廳只需要把控口味,提供高度標準化的半成品,后期的臟活累活都由黃太吉的產能店來完成,甚至食材的供應鏈都可以由黃太吉來提供。“我們幫第三方做的是開疆擴土,做你的航空母艦,讓你飛得更遠。你的戰斗機可以落到我的航母上,我的外賣員可以為你轟炸更多地方。甚至你連戰斗機都不用開了,直接掛導彈就行。” 到今年年底,赫暢在北京的計劃是年底增加到30家這樣的產能店。現在黃太吉在北京地區的員工達到了1500人,外送員占到了其中的一半,而這個比例屆時還會再上升。到今年年底,外送員預計會增加到3000人,日外賣單在10萬單,月收入6000萬。此前黃太吉的外賣流量有60~70%來自餓了嗎、百度外賣等平臺,如今自營平臺正在快速將流量導回,形成流量——產能——運力的閉環和正向循環。 從創業初識,黃太吉的營銷模式便已經讓人望塵莫及。而今天,和沈宏非合作黑鳳梨酥,和港囧合作推出港囧四寶飯,甚至今年好萊塢最大制作的動畫片《精靈旅社2》的全球預告片里,吸血鬼爸爸也在百寶箱里珍藏著黃太吉煎餅果子。至于如何獲得營銷資源,赫暢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守株待兔。“有很多人以為煎餅俠是黃太吉投資的,其實沒有半毛錢關系。拿煎餅的電影票根可以來換煎餅果子,是相當于大鵬請客,其實我們所有的營銷都是不花錢的。為什么?因為我們已經形成了品牌勢能。”在營銷界似乎已經達成了這樣一種認知:凡是想要做與眾不同的活動,就去找黃太吉。“黃太吉如果做一個單獨的營銷公司,也是中國能排得上號的。”
如果在網上搜索赫暢,經常會看到他在兩年前號稱黃太吉的年收入要到100億的說法。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它基于麥肯錫的報告,到2021年,中國的人均GDP會超過一萬億美元。因此赫暢認為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餐飲市場可能會發展到10萬億,而黃太吉的野心是在這10萬億里占有0.1%的市場份額,也就是100億。當時說的也是7年后要達成的目標,卻被很多人誤解為當下的任務。赫暢不喜歡解釋,也從不對質疑聲著急上火。反倒是以黃太吉外賣今天的規劃,也許會提前實現這個目標。以清太宗黃太吉為事業命名的赫暢絕對配得上他的野心,眼下他便已經拿下了2.5億的B輪融資。“黃太吉已經深化為制造業,是產品型品牌,所以我們希銷售額有一天可以超過肯德基,成為中國的最大。現在看來這件事情還需要六七年的時間。今年我們的銷售額是2億,明年看來是10~12億,按照這個速度增長,五六年超過肯德基完全有可能。到2021年,年收入100億也就不再是目標了。” 盡管赫暢說自己其實非常討厭被束縛,甚至為了不肯被食欲控制而堅持吃素,但他卻心甘情愿為黃太吉所牽絆。盡管赫暢說自己其實非常孤獨,不開車不旅行甚至連聚會也不參加,習慣了獨來獨往,但他卻十分喜歡和員工在一起。因為對他來說,創業不只是工作,更是生活方式。“要對創業本身抱有非常大的敬畏之心,如果只是創造一點利益揣自己兜里,這也可以,但這不叫創業,是做生意。我自己認為沒有規模的商業最終是沒有意義的。規模本身代表了你可以為多少人服務,開一家門店一天能為500人服務,一家外賣店一天能為50萬人服務,這是兩個價值。創業的核心在于創業者能在過程中獲得更好的自己,讓更好的自己為社會釋放更多能量。”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