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一位老板打算接手一個奶品站。我建議他首先好好算算賬,看看現在盈利情況,也算算未來增長的空間。
不過,算著算著就有點問題了,卡在毛利的算法上。很多人對毛利如何算都有疑問,我就借這個案例講透著這個概念:
請教老陳和各位老板!奶品這種算利潤和餐飲毛利算法一樣嗎?
這邊有三種價格的牛奶我的算法是:
售價5元-進價3.4=1.6/5=0.32 售價6元-進價3.7=2.3/6=0.38 售價7.5元-進價5=2.5/7.5=0.33
平均毛利率:(0.33+0.38+0.32)/3 =0.34
所以平均毛利率是34%
例如,昨天的售價*銷量*毛利:5*40=200*32%=64 6*30=180*38%=68.4 7.5*40=300*33%=99
64+68+99=231就是毛利。再減掉其他成本開支,就是凈利潤。
還有第二種方法是,直接將收入總和乘以平均毛利200+180+300=680*34%=231.2 這兩種算下來差不多,不過根據不同價格銷量比不同,平均毛利可能有所不同,我這樣的算法對嗎?有沒有什么簡單通俗的算法?
以上是老板的算法和疑問。
老板的第一種算法是對的。第二種算法是錯的,或者說誤差會比較大。問題出在平均毛利上,平均毛利這種算法不對,因為不同產品的銷售占比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的簡單的除以3。如果要算出平均毛利率,要加上銷售占比。
比如:
產品A毛利是32%,銷售占比是36%;產品B38%,銷售占比27%;產品C33%,銷售占比36%。
正確的算法就是:
32%*36%+28%*27%+33%*36%=0.1152+0.1026+0.1188=0.3366
也就是說,毛利是33.66%。
這個數據為什么跟直接除以3的數據很接近呢,純屬巧合,因為這個案例里三種產品的銷售占比相差不大,毛利也相差不大,所以很相近。
假如銷售占比分別是20%,50%,30%,算出來就是:
32%*20%+38%*50%+33%*30%=0.064+0.19+0.099=0.353
毛利是35.5%,你看,同樣毛利的產品,銷售占比不一樣,平均毛利就不一樣了,相差將近兩個點。
實際上,我們開店過程中,老板的兩種算法我都不會用,而是有更簡便的方法。
店鋪毛利=(營業額-原材料成本)/營業額
比如今天做了1000塊營業額,原材料成本花了300塊,那當天的毛利就是:(1000-300)/1000= 70%
這是一天的毛利,依然不是很準確,時間跨度至少一個月就比較準確了,年度毛利就更加可靠了。平時算賬都是算總賬,不會算某一天或者某一個月的毛利。因為店里的食材都是連續著用的,很多食材會用在多種產品上,平日里也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折扣,所以算總賬比較好。
單個產品的毛利要不要掌握?當然也要掌握,有兩個主要作用:
一是定價。比如你希望毛利至少50%以上,一個5塊錢成本的產品,定價就必須10塊以上。或者說你希望一個產品的定價不超過10塊,毛利又不能低于50%,那原材料成本就不能超過5塊錢。你行動上就有方向了。
二是銷售指導。產品1毛利50%,產品2毛利80%,你愿意賣哪個,當然愿意多賣毛利高的產品2。
我們平時在運營店鋪的過程中,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在想方設法提高整體毛利水平,毛利提高了,即使營業額不增加,即使固定成本不降低,你賺的錢還是增加了。
現實中,很多時候,營業額就是增加不了,固定成本也想不下來了。這個時候,就看你如何提高毛利了。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