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業,沒有科技,但有科學。”
?
說這話的,正是快餐行業效率王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
?
很多餐飲人知道南城香,還源于羅振宇的一場跨年演講,這家低調的企業從此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
?
在北京單城開直營店150家,75平小店日流水可做到5—6萬元,不融資、不上市、不加盟,又為這家餐企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 ?
?
這也使得這位性格稍顯靦腆的安徽籍創始人,更多的曝光在鎂光燈下。
?
事實上,在南城香成為效率王之前,經過了20多年的蟄伏,經歷過組織架構大換血的煎熬,也經歷過做副牌半年虧掉300萬的心酸……
?
也許這些背后感悟心得,才更值得發人深省。
?
從業25年,我對餐飲行業的十點感悟!
此次,在職業餐飲網主辦的森林游學008期北京站活動現場,從業25年的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就為大家分享了增長背后的十點感悟,可謂字字珠璣,這其中有走過的彎路,有見證過的事實……
?
? ? ? ? ?
“快餐行業本質是一門要效率的生意,效率問題解決不了,就沒有高利潤可言。”
?
這句話,是我半年花了300萬交學費得來。
?
曾經,我也動過做大店,做種類豐富餐飲的心,在北京蘇州街最好的位置,開了一家“唐人樂”餐廳,300平的面積做快餐,有炒菜、有小吃、有粥可以說應有盡有。
?
的確,開起來后人流量就起來了,流水看著也可觀,可是仔細算下賬卻發現第一個月賠了,第二個月賠了,第三個月也賠……第六個月還賠。
?
于是,我們果斷將門店關了,就開始找問題出在哪里,首先依賴大廚炒菜需要師傅、小吃需要師傅、熬粥需要師傅、涼菜也需要師傅;能耗高,需要鋪子也大。
?
賣錢沒有用,要有效率的賣錢才有用,才有利潤。
?
?
所以講到這里,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我們現在能成為快餐行業的效率王的原因,因為過去很長的日子里我都在研究如何提高門店效率。
?
現在南城香的平均門店面積150平,最小的75平,日均流水3萬的門店用工15—16人,春節期間4個人干了3萬流水,但這個不是常態。
?
在座各位都是做餐飲的,我想說的是流水表面沒有意義,背后如何幾個人做3萬流水的設計值得大家去研究,這說明南城香的廚房設計,產品結構都是合理的。
?
所以,這里第一個要和同仁分享的第一個觀點就是:沒有效率的快餐生意,看著紅火,也白搭,從最初設計上就要想著如何提升效率。
? ? ? ? ?
對于“社區食堂”模式,我是持保留和不看好的態度。
?
在經過半年的沸騰后,我們可以看到首批社區已經出現了虧損,我認為這種模式本身不會對餐飲業造成威脅。
?
首先,從商業模式本身出發來說,是慈善意義大于商業意義,試驗了多年沒有搞定的事情才會交給市場經濟,但市場經濟最終也愛莫能助。
?
其次,我們要看到社區食堂的主題客群是賣給誰的生意?答案多是社區里的老人,本質是老年食堂模式。
?
而老人是什么樣的客群?喜歡低價、實惠、但用餐速度十分緩慢,可能年輕人一餐半個小時,老年人可以坐一個上午,注定效率低,而快餐要的是翻臺,效率低無法生存。
?
此外糾紛也會多,一個月有一起老人摔倒需要賠償的,餐廳就白干了,很難經營下去。
?
?
有鍋氣、有溫度、有體驗、種類豐富……現炒快餐模式興起多年。
?
我認為做現炒快餐還是需要謹慎,尤其是北方地區,在2014年現炒快餐剛火起來的時候我就去學,還專門從深圳請團隊來北京做,生意也很好,也排隊,可是嘗試了四年,發現現炒快餐還是有幾個硬傷是突破不了的:
?
1、? 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永遠賣剩菜,中午做多了的菜晚上怎么辦?倒掉浪費,不倒掉意味著顧客永遠吃剩菜。
?
2、? 沒有記憶點,沒有招牌菜,無法搶奪顧客心智。
?
3、? 飯點過于集中,下午2點后遇尷尬,無法靈活售賣。
?
4、? 受溫度影響大,北方城市過冬“難”,營收易腰斬。
?
5、? 過于依靠人口紅利,工業城市有做現炒基因,固定人口城市并不適合。
?
6、? 大鍋出多份的現炒方式,注定無法做出精品。
?
前幾年單品思維在餐飲行業盛行,快餐行業同樣也刮起了這股風。
?
于是你可以看到:靠一個酸菜魚就能打天下,一個肉夾饃就能獲得上億元融資……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
前幾年,我只要外出,很多定位老師,很多同行都會和我說,你們的定位是不對的,三個大單品(餛飩、飯、羊肉串)打天下也太混亂了吧。
?
但現在我們卻發現事實好像剛好相反,做單品的老板反而焦慮了,都在增加產品結構,賣餛飩的加燒麥,賣湖南米粉的加安格斯肥牛飯……
?
幾年過去,南城香依然還是當初的產品定位:飯香、串香、餛飩香,卻保持了每年門店數量30%的增長(每年30家),而我們的平均效率、單店效益都做到了全國快餐第一名。
?
?
這是為什么呢?
?
原因很簡單,也是我們早早就想明白的事情,快餐區別于其它餐飲業態,屬于一門高頻且吃固定客群消費的餐飲業態,所以需要產品豐富,試問如果你每一天都去一家餐廳吃同樣一種餐食,你會不會也膩?
?
以單品去切市場,去切宣傳都是很好的營銷思路,但回歸經營的時候必須考慮在高頻消費中存活下來的問題。
?
好,既然快餐本質屬于一門高頻、且客流較固定,單品模式很難滿足顧客吃豐富的需求,是不是意味著我什么產品都可以加?
?
當然不是,曾經我們也犯過大而全的錯誤,在南城香的前15年里,我們也什么火賣過什么,我們上過涼菜、炒菜、夜宵、面條,甚至連麻辣燙我們也賣過,可是最終發現會成為一個四不像餐廳。
?
?
經過25年的發展得出了一個在產品上的心得,發現做快餐不能太硬,都是主食搭配顧客是吃不下的,也不能太濕,如果是只賣粥也很難支撐起一個快餐廳。
?
最理想的產品結構就是“干濕搭配”,比如我們的餛飩是濕的,蓋飯是干的;比如吉祥餛飩,餛飩是濕的,燒麥是干的,太濕或者太硬的產品都走不長久。
?
現在,我們南城香的產品結構就比較耐打,三個主打產品:羊肉串、餛飩、肥牛飯。同時符合了供應鏈穩定、輔類產品豐富、主食產品齊全、可全時段經營這幾大特性。
?
這幾年,我看到行業有一些養生餐廳的出現,但在我看來做養生餐也是偽需求。
?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想問大家,客群是誰?可能會說孕婦,做月子,健身人士……列出一堆但也沒找到主要客群是誰,真正養生的人不會吃,都會自己在家里煲湯養生,而且餐飲做到健康在我看來是天經地義。
?
其次,消費頻次太低,就算是有需求,也不會天天吃,相比于別的餐飲業態受眾面過窄。
?
很多餐飲人也和我討論過做純外賣的問題,我始終覺得純外賣本身的商業模型成本結構就不好,外賣業務能否成功取決于外賣平臺能否讓商家盈利。
?
對于實體店餐飲,房租、能耗、人力都是基于服務到店顧客配置,外賣只是純增量業務,哪怕微利都可以正常運轉。
?
而純外賣的成本和實體店餐飲相比卻沒有其它可分攤的方式,加上流量與交易高度依賴兩家外賣平臺,需要高昂的平臺抽傭、推廣費用、滿減營銷、運費補貼、包裝交易成本,怎么去賺錢?
?
不賺錢的生意,本身商業模式就羸弱。
?
快餐行業和手機行業原理相通,要越來越小的芯片和越來越強大的功能!
?
一旦芯片過大,就容易使得手機發熱,一旦發熱就影響效率,不能節能,做餐廳也是一樣的道理,所有的設計也應該圍繞節能做文章。
?
剛開始麥當勞、肯德基進入北京時都開800平大店,現在也都縮小在300平左右,我們南城香一直在節能方面大膽的想,從200平到150平,從150到150平甚至75平。
?
我們怎么做呢?我自己設計,廚房面積一定要小,我找個木工自己畫圖,灶臺,柜子大小都按照我的要求看做完后能不能走動,倉庫沒有就建立中央廚房配送。
?
然后我們不做炒菜,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做炒菜是很難的,煙道管道會面臨環保問題、空間問題、樓上樓下問題……
?
?
還有真要開出1000家門店時,也不能避免這1000家門店不出現火災,所以基于此我們痛下決心不做炒菜。
?
剛開始,很多內部員工都會覺得這樣下來,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沒有競爭力,我想說的是你設定規則去倒逼大家想辦法,效果自然也出來了。比如員工后來就琢磨出來了電磁爐做牛肉飯,一個員工可以盯8個灶,節能又提高產能。
?
在北京我認識很多煤老板,發現賺到錢不瞎折騰的反而活得很好,折騰多的、四處投錢的反而最后把企業投沒了。
?
最終的原因,還是沒有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就像農民起義最終都會失敗一樣。
?
所以咱們做老板不要哪天一高興拍腦袋了就做出決策,所以從很早我們就制定了南城香憲法,更多的也是約束我們老板自己。
?
比如,當我動了放加盟的心,底下人就會問我,老板啊不是說好不加盟嗎?你怎么又和人家談加盟呢?開會他們就會用這些話懟我,用南城香憲法說話,給我自己想拍腦袋做決定增加難度。
?
所以我建議每個餐飲企業都制定一個準則,先明確自己不做什么,以此為標準,不過度內耗。
?
?
?
很多在北京的餐飲朋友,都知道南城香這一路走過來,是經歷過大的組織變革,曾經我把總部高管砍掉只留了一個財務,很多人在那個時候都傳言說南城香不行了。
?
我們也不管別人怎么想,只想著所有人員應該為門店服務,為門店生意服務,推動員工和店長的能動性,創造利潤解決人員能動性企業才有組織活力。
?
所以,南城香走了一條自己的薪酬分配之路,我們取消了股份制、取消了年終獎、及時獎勵、及時懲罰、記件制多勞多得、承包制創業合作、綜合計時制,不給員工畫大餅,每個月員工都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每個月我們都舉辦發獎金大會,員工看到了才會更相信,每個月不用你督促他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去干。
?
因為畫大餅的企業太多了,員工是因為看見才相信。
?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