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學》是食物的大體系 專訪食學學科體系奠基人劉廣偉

    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


      繼5年前《食學概論》出版后,日前,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劉廣偉院長又出版了一部新作《食學》。對于這門學科來說,前者是開山,后者是提升和拓展。那么,這種提升和拓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采訪了劉廣偉院長。


      記者:據了解,在《食學》中,您將之前為食學搭建的框架升級為“食學3-30體系”。請問“3-30”具體指的是什么?

      劉廣偉:“3”,指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為秩序3門二級學科;


      “30”,指食物母體學、食物采摘學、食物狩獵學、食物采集學、食物捕撈學、食物種植學、食物養殖學、食物培養學、食物合成學、食物烹飪學、食物發酵學、食物碎解學、食物包裝學、食物貯藏學、食物運輸學、食為設備學、食物性格學、食物元素學、食者體征學、食者體構學、進食學、食物審美學、食物調療學、食為經濟學、食為行政學、食為法律學、食為教育學、食為習俗學、食為文獻學、食為歷史學等30門三級學科。


      我們可以把這30門三級學科分為厘清、完善、確立、填補空白四個類型。

      厘清已有學科6門


      具體是:


      1.把“農學”厘清為食物種植學、食物養殖學、食物培養學3大食物馴化學科,其中食物培養學是新命名;


      2.把“食品科學”厘清為食物碎解學、食物烹飪學、食物發酵學3大食物加工學科,其中食物碎解學是新命名。


      完善原有學科10門


      具體是:


      1.把“營養學”充實并更名為食物元素學;


      2.把采摘、捕撈、狩獵、采集四大獲取天然食物的學科分別歸類命名為食物采摘學、食物捕撈學、食物狩獵學、食物采集學;


      3.重新命名并確定了食物貯藏學、食物運輸學、食物包裝學、食為設備學、食者體構學。


      確立傳統學科3門


      具體為:


      為古老東方對食物認知與利用的成果,確立了食物性格學、食者體征學、食物調療學,從而確定了它們與現代食物認知學科平等的地位。


      填補空白學科11門


      具體為:


      1.本學學科2門:創建了進食學、食物審美學;


      2.交叉學科9門:創建了食物母體學、合成食物學、食為經濟學、食為法律學、食為行政學、食為教育學、食為習俗學、食為文獻學、食為歷史學。


      記者:搭建這個體系意義何在?

      劉廣偉:我認為,食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海量化、碎片化的人類食認識集為一體,經過梳理,發現其中的誤區和盲區。如果沒有一個整體、全面、層次分明的學科體系支撐,又怎能達到既定目標?我認為“3-30體系”的創立,為食學能夠躋身于學科之林,為它的進一步深入研討,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記者:如果把“3-30體系”看作是食學的地基,那么讓這座大廈挺身矗立,也少不得梁柱、門窗、墻體等構件,這些不可或缺的“構件”是什么呢?

      劉廣偉:食學大廈的“構件”就是《食學》中充盈的各種理論、觀點、定義、定理、法則、圖表、圖示。而且這些“構件”創意十足,“食物母體”“食物馴化”“合成食物”“食物性格”“無養素”“12維進食”“逆恩格爾法則”“食業”“食業文明”“生存非必需行業”“人類食物共同體”……

            記者:《食學》不僅是一部體系建設之書,也是一部理論創新之書,不僅有許多新的理論,而且有些理論包含著很多有趣的數字,您可以為我們解讀一下嗎?

      劉廣偉:我確實對食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理論,但是這些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有著非常扎實的基礎與嚴謹的推論的。比如在學科位置上,食學通常被認為是對農學的補充與擴展。但是仔細剖析,當今占據一級學科的農學,其涵蓋范圍只是食學的二級學科“食物生產學”里的一部分,所以我認為應該以食學取代當今農學的學科位置,成為新的一級學科。


      在新創的諸多理論中,我盡可能嵌合了一些便于理解、記憶的數字,用大家熟悉的數字更清晰準確地傳達出理論所要表達的含義。我從“二”開始逐一解釋——

      食為二偱理論


      人類的食為必須遵循食母系統的客觀規律,遵循食化系統的客觀規律。食物二元認知理論:對食物的認知,應該是食物性格認知和食物元素認知并列共存,不能厚此非彼。


      人體二元認知理論


      對人體的認知,應該是食者體征認知和食者體構認知共存,二者攜手共進。雙原生性理論:人類是原生性生物,需要依靠原生性食物維持健康。雙元食審美理論:食物審美既有心理反應,也有生理反應。


      關于“三”我總結了六條:


      食界三角理論:食界是由食物母體系統、人類食為系統、個體食化系統構建的三角結構。其中食為系統和食母系統為索取關系,食為系統和食化系統為供給關系,食母系統和食化系統為轉化關系。


      食學三角理論:食學是由食物生產、食物利用、食為秩序構成的三角結構。其中食物利用是核心。


      食學三角轉動理論:食學三角中,食物生產的目的是食物利用。但是進入工業社會后,食學三角發生了轉動,食物生產占據了最重要的頂端。食學的任務是推動食學三角進行第二次轉動,讓食物利用重回頂端。


      三級烹飪術理論:一級烹飪術以傳熱介質劃分,二級烹飪術以時間和溫度劃分,三級烹飪術以色、香、味、形、質劃分。


      食物加工三維度理論:即化學(烹飪)維度、物理(碎解)維度和微生物(發酵)維度。


      生存三段理論:健康、亞衡、疾病。

      記者:這些理論歸類劃分后確實便于記憶,但是有沒有更加直觀的方式讓讀者理解起來相對簡單呢?

      劉廣偉:當然,為了更好地闡釋這些理念,我在《食學》中附了很多直觀的圖表,如長壽膳食羅盤,將膳食分為食者、食物、食法、食后四個圓環。讀者閱讀時可能僅停留在字面上,配之以形象的圖表后,大家看起來就會一目了然,而且形式上也更加活潑。順便說一句,為方便讀者閱讀,這本32萬字的書一共配有130多幅圖表,而且還列出了專業詞匯和參考資料。

    我們接著說“四”

      食識四化理論:人類的食識呈現出海量化、碎片化、誤區化、盲區化四個特征。


      人類食事四個社會理論:以食事劃分,人類有缺食社會、足食社會、豐食社會、優食社會四個階段。


      四種美食家理論:除了只注重品鑒食物忽視了身體健康的傳統美食家,還有美食藝術家、現代美食家、全能美食家。而美味和健康并重的美食家才是當今社會推崇和需要的。


      世界秩序4.0理論:和食業文明階段對應,世界秩序4.0階段是關照到每一個人的社會秩序,其發展途徑是建立“人類食物共同體”。


      食產4+1理論:人類食物生產由采捕、種植、養殖、培養4種傳統方式以及1種現代合成方式組成。


      從剛才說的這些內容不難看出,看似復雜的理論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離我們也并不遙遠,只是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比如五步進食理論,科學進食由辨體、辨食、進食、察廢和察征五步組成。再如五覺食審美理論——食物審美是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共同感知的結果。


    對于“五”,還有:

      食為秩序五星理論:食為控制領域的食經濟、食行政、食法律,食為教化領域的食教育、食習俗,共同組成了五角星形狀的人類食為秩序圖。


      食丑俗理論:食物習俗分為良俗和丑俗兩類,過去只講良俗,對丑俗批判不夠。食丑俗主要包括食物浪費、獵奇、不潔、奢侈、迷信五種。


    關于“六”,我提煉了兩點:

      食物原生性六次遞減理論:從原生性的角度將食物分成六類:野生食物、馴化食物、儲運食物、工業加工食物、再儲運食物、方便食品。加工越多的食物,離原生性越遠。


      世界菜六級體系理論:包括洲系、國系、菜系、流派、門派、產品六個層次級別。


      剛才說到食丑俗理論時首先提到的就是食物浪費,針對食物浪費,我進行了細分,認為主要存在損失型浪費、丟失型浪費、變質型浪費、奢侈型浪費、時效型浪費、商競型浪費、過食型浪費等七種類型。


      記者:這些數字的邏輯性、系統性、延續性都比較強,可見您下了不少功夫啊?

      劉廣偉:其實,除了這些系統性比較強的數字,我在書里還藏著其他一些零散的數字,比如長壽9因素理論,人類長壽由空氣、食物、溫度3個生存要素和食法、基因、環境、運動、心態、醫療6個健康要素組成。


            如果這9個因素兼而有之,想不長壽都難!比如12維進食理論,我們通過進食數量、種類、頻率、溫度、速度、順序、時節和食物質量、性格、元素以及食者體征、心態等12個維度進行把控。


            比如中國菜34-4體系理論,按省級行政區將中餐劃分為34個菜系,以及由菜系、流派、門派、產品組成的4級體系。再比如借由數學概念,我設計了進食坐標,由2條坐標線、4組關系、1個食順序、2個象限、1個食交點組成,準確表達了人體、食物和進食的關系。等等,我在書里設置了很多小心思小趣味,期待大家去探索與發現。

      記者:經過您條分縷析地梳理,使得這些理論層次愈加清晰。《食學》中有條人類食事共識理論,內容是“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壽,食皆求嗣”,富含哲理。看來這本書不僅僅單純闡述食學,還融合了哲學的深層意義,您能為我們簡單闡述一下嗎?

      劉廣偉:經過廣泛閱讀和研究,我發現食物與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醫學、美學等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簡單說就是食物與文化的關系。所以說食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我們不斷學習。


      我經常說食物如同人,也有各自的性格,如溫、熱、寒、涼、平等。選擇正確的食物、食法要考慮自己當下的體征。食物中除了營養素,還有非養素和未知素。對于因食物和食為產生的疾病,包括缺食病、污食病、過食病、偏食病、敏食病、厭食病等,我歸納為食病理論。鑒于食是醫的上游,吃對食物就會少吃藥物,遠離食病。食化系統的運行質量決定了人類的壽期,是人類食事的核心。

      記者:書中有沒有什么顛覆常識的爆炸性內容?

      劉廣偉:坦率講,我比較具有憂患意識,這一點在食物稀缺理論中也有所呈現。我認為食母系統的單位產能是有限的,對食物生長周期的壓縮也是有限的,且當今食母系統的產能和食物成長周期都已接近“天花板”,隨著人口爆炸,食物將成為人類必需的奢侈品。這與我們以前所熟知的恩格爾法則是背道而馳的。恩格爾法則認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食物支出在總支出中占比越少,那個家庭和社會就越富裕。而食物成為“必需的奢侈品”后,這一規律將被打破。


      可見,法則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所處的時代變了,且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要重新審視已有的法則,廢舊立新,與時俱進。比如隨著各種添加劑的使用,帶來了食物生產的超高效,但是用這種方式生產的食物質量和安全都出現了問題,造成食物利用的低效。這種超高效實際上是一種偽高效。再如農政不如食政理論:農政是把農業作為一個單獨的食生產部門管理,食政是把所有與食相關的部門統一管理。農政易造成管理割裂,食品安全問題叢生,食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記者:食學從最微觀到最宏觀,串起了最可感的個體肉身與最抽象的文化網絡。在看似普通的食學文化里,實則蘊含著一個宏大的世界。正如您強調的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必將走向食業文明階段。那么,如何定義食業文明呢?

      劉廣偉:我認為食業文明是以食業等人類生存必需產業為主體的社會形態,以個體壽期充分、社會秩序和諧友好、種群得以延續為表現形式。當然,認識食業文明,首先要了解食業。食業,包括當今人類與食相關的所有行業,即食生產、食利用、食秩序行業。食業的提出打破了食生產業和食利用業、食秩序業相互分割的分工誤區。

      記者:據悉,《食學》這本書是您沉淀、累積了多年知識與心血的作品,既有理論的分析,又有科學的嚴謹,還有具體案例的佐證,使得這本書給人以啟示的同時又不失閱讀的樂趣。關于這本書,可否請您給我們劃劃重點?

      劉廣偉:首先,我必須承認個人賦予了《食學》很多精神寄托,因為任何理論都是為指導實踐服務的,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食學也不例外。通讀《食學》一書,你會感受到,它對解決當今的食問題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關于劃重點,我只能提醒讀者注意三點:

      一是關于食學學科基本概念的確定;


      二是關于食學學科的確立與定位;


      三是關于食學學科的體系構建。


      其實每一點中都下轄密密麻麻的小重點,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每一個小關鍵。


      如什么是生存性產業劃分理論?要知道“生存性”產業劃分是按人類生存的需求性來劃分社會產業,分為人類生存必需產業、人類生存非必需產業和危害人類生存產業3類。


      對第一類要發展,第二類要控制,第三類要割除。


      如什么是食產短鏈理論?


      要知道這一理論指的是食物生產具有逆原生性,其產業鏈越短,越有利于維護食物的原生性。


      如什么是食物權責理論?


      要明白它指的是人類、人類群體和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有獲得食物的權利,分享食物的責任。等等,一定要弄懂其確切含義,盡可能身體力行。


      此外,也不妨多了解一些相關的有趣的知識點,像“長壽膳食表盤”,它是“長壽膳食羅盤”的簡化版,利用人們常見的鐘表形狀,在整點位置嵌入科學進食的12個維度,并用表針把其分隔成首選類、次選類、關注類三部分,便于記憶。像AEW禮儀,也叫食前禮儀,包括敬語和手勢兩部分。AEW禮儀選用世界語,表達了人類對食物的敬重,利于學習和傳播。

      記者:對于《食學》,媒體轉載量最高的無外乎“21世紀食學十大問題”。這些問題在書中都能夠找到答案嗎?

      劉廣偉:首先,我們一定要清楚“21世紀食學十大問題”是什么?

      它包括:1.世界“食物稀缺”時代到來,人類社會面將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


      2.人類把“合成物”引進食物鏈是把雙刃劍,必須深度反思、盡早防范;


      3.谷賤傷農更傷民,好食物是人類真正的奢侈品;


      4.“食病”危及40%的人類健康,食事與健康的關系嚴重被低估;


      5.食在醫前,充分發掘“食物性格”對人類健康的價值,讓醫療、醫保雙減負;


      6.“長壽膳食表盤”讓每一個人長命百歲成為可能;


      7.當今人類“食事問題”此起彼伏,分段管控乏力,國家農業部應改為食業部;


      8.食物七種浪費,損失了1/4的食物,亟需立法控制;


      9.“食權”是人權的基礎,76億人的食權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


      10.用人類“食事共識”凝聚巨大的“食事共力”,推動“食業文明”時代早日到來。


      其次,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這十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在《食學》一書中,希望大家都去找找答案。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可否請您談談“人類食物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二者之間的關系?

      劉廣偉:“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構想已經提出了好幾年,什么是這76億地球人的共同所有,什么能引起這76億人共同關注,什么能讓這76億人同命相連?這需要好好研究。我想,人類共同擁有的首先是我們的地球母親。是她給我們提供了賴以活命、繁衍的食物,是她給了我們宇宙間獨一無二的生態圈。


      所以,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先構建“人類食物共同體”。換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空中樓閣,它需要地基,需要支撐,“人類食物共同體”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和首個階段。


    官 方 推 薦

    官方推薦:本書是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的重點課題項目。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農業、食品、 旅游、商貿、醫學、經濟、行政、法律、教育等)的輔助教材,是食學專業的基礎教材,是相關科研院所的學術參考書,是食業(農業、食品業、餐飲業、養生業、 醫療業等) 工作者的學習參考書,更是廣大民眾養生保健的生活指南書。


    小編推薦: 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每一位食物領域從業者都應該人手一本的食業指導書。 




    購買方式↓↓↓↓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訂購

    也可致電或微信小編13331083279(微信)

    內容詳見《餐飲經理人》雜志★

    看趨勢、站風口 3月份訂閱,驚喜多!


    訂閱

    方式


    《餐飲經理人》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烹飪藝術家》月刊

    訂閱電話:13331083197

    也可長按下方二維碼訂閱




    策劃:《餐飲經理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4803.html

    (0)
    上一篇 2019年3月27日 18:25
    下一篇 2019年3月27日 20:1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