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師七個層次:奴、徒、工、匠、師、家、圣,你屬于哪個段位?


    7個層次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觀點,說古人將人生道路分為七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奴、徒、工、匠、師、家、圣”。很多人用以來演繹現代人的職場生涯道路。我覺得這個觀點還挺新穎的,在網上查了一番也沒有找到出處,但是仔細想來,將這7個層次放在廚師身上,也有相通之處,你屬于哪個層此呢?


    01

    奴:非自愿工作,需要別人監督鞭策


    奴性不是天生的,它是暴力恐嚇、利益誘惑和思想禁錮的產物。主要特征是缺乏獨立思想、缺乏平等精神、對權力頂禮膜拜。


    在工作中的奴性,主要表現為不愿動手、不愿動腦,出于“被工作”的狀態,只有在監督、鞭策之下才會“奴性十足”地去工作。


    廚房工作中的“奴”,指的是那些不想做、不愿做卻又常常“不得不做”的人。在廚房,各個崗位分工明確,砧板、爐頭、打荷、涼菜、熱菜……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職責。在工作內容上,廚師的區別主要有三個:一是工作量的多少,二是技術含量的高低,三是心態的好壞。就心態而言,又有三種典型:


    第一種是“悲觀型”。這類人一接到工作,往往第一反應就是“心涼”,第一想法就是“倒霉”——“這活兒怎么又被攤到了我頭上!”


    第二種是“麻木型”,也可以說是“無所謂型”“逆來順受型”。他們的想法往往是,“反正這活兒總要有人干,既然派下來了,又躲不掉、推不了,那就對付著干唄!”


    第三種是“樂觀型”,也可以叫“進取型”。在這類人眼里,給任務就是給信任、給機會,是得到了鍛煉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從而迅速點燃戰斗的激情,進入“無需揚鞭自奮蹄”的狀態。他們為了爭取機會,還常常主動請纓、毛遂自薦。很多小弟剛進入廚房,根本沒有機會上灶,但有些勤快的,廚師長就會給機會,讓他們做一些基礎的,比如從燒員工餐開始。


    心態決定狀態。被“攤”上做,叫“挨做”;被“派”去做,叫“讓做”;被“挑”中做,叫“得做”。三種心態,自然會有三種狀態、三種結果、三種命運。


    此處所說的“奴”,與能力無關,主要指有前兩種心態的人,他們總是處于一種“被工作”的狀態。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終日被炒菜、切菜工作“困”在崗位上、“捆”在凳子上的人,不也是“奴”嗎?當然不是!有的人,盡管天天在廚房切菜、炒菜,看似每天重復勞動、身體不自由,但他們有思想,愛學習,每天在重復的勞動中找到規律、不斷提升,心靈是自由的,工作狀態也是自覺的。也許今天他切一個土豆用了3分鐘,明天就用2分鐘50秒,每天不斷進步。


    所以,所謂的“奴”,并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生存狀態,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個人心態,是一種“心為形役”的“囧”態。


    點評:

    算盤珠子撥一下動一下,在廚房眼里永遠看不到活,不主動、不承擔,到了“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動手,這種算盤珠子在我們身邊大有其人,不在少數。


    雖然人類已經遠離奴隸社會了,但當下不少廚房存在這類“偷奸耍滑、投機取巧”的廚師,而他們也必將被優秀的餐飲淘汰,不要心存僥幸,如果這類廚師還沒有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02

    徒:能力不足但自愿學習


    廚房工作中的“徒”,指的是那些剛進廚房、經驗不足、甚至連蔥和韭菜都分不清,但又很有學習熱情的人。在廚房里,通常管這類人叫做“學徒工”,他們需要老師傅的“傳幫帶”,需要在別人的指點下學著干。


    “不會就學”,這是廚房小弟經常被告知的一句話。“不會”是正常的,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就學”,同樣是一種自愿自覺的態度,有這種態度而缺乏能力的人可以稱為“徒”,沒有這種態度的還是“奴”。


    能力總是存在提升空間,學習是最佳途徑。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


    點評:

    餐廳容許這類學徒工的存在,但是不容許一個人比較長時間處于這個狀態。換句話來說,不要挑戰企業的耐性。


    03

    工:按規矩做事


    廚房工作中的“工”,指的是那些只懂得按照師傅教授的去做、按照菜譜去操作,做出來的菜品規規矩矩、缺乏鮮活感創造性的人。


    這類廚師,做菜的態度是認真的,能嚴格遵守企業辦事規程和行為準則,也總是能按時完成任務,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


    標準是一個廚房良性發展的動力,沒有標準便成了絆腳石,沒有工作效率,沒有對事物的正確認知,最后發展成企業的衰落。


    但這類廚師做出來的菜往往缺乏創意,甚至很大程度上,有些廚工不是在做菜,而是在按照嚴密的菜譜操作流程,采用標準的醬汁調制口味。

    點評:

    企業對這類廚師是有很大需求的,人才市場上有大批這類廚師,從供求關系來說,供大于求。


    04

    匠:精于一門技術


    廚房工作中的“匠”,指的是那些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在廚藝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人。


    談到“匠”,現在一個熱詞叫“工匠精神”。“匠”以精品產品為追求,以精益求精為特質,他們的勞動既有個性又有創造性,完全有可能做到“一招鮮,吃遍天”。如果把廚工的組合看作是簡單勞動,那么匠人的創造則是復雜勞動,技術含量明顯增加。


    說得通俗點兒,“匠”是專業的,“工”是打雜的。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忽略品質、靈魂,因此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

    點評:

    現代企業提倡工匠精神,此類人越多企業越強大,個人越吃香。


    05

    師:掌握規律,并傳授給別人


    中餐是技術也是藝術,既有規定動作,又有變化之道,要根據食材的不同特點、食客的不同需求,把握味道和火候。正所謂“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那么,如此龐大獨特的中餐產品體系,千百年來是怎么傳承下來的呢?


    中餐廚藝傳承的傳承方式主要有四種,其中以師帶徒,徒弟拜師學藝、師父口傳身教,是中國烹飪數千年來最主流的傳承方式。


    各菜系、各流派的傳承,離不開師徒間的手把手的教練,從選料、初加工到烹調,刀工勺功、一招一式均來自于師父的傳授。師父在傳授廚藝的同時,還傳承了行規與廚德,這是中餐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有數千個烹飪師門,有500多個知名的門派。


    “師”不僅僅是“匠”上有很好的造詣,更是在“工”上值得敬佩。師,將廚藝、技術總結、傳授,從而推動餐飲、廚藝的可持續發展,品德高尚的匠人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師”。

    點評:

    不論是師徒關系中的“師父”,還是現在大家口中常說的“大師”,判斷是否應該能被稱為“師”,本質應該是看,其是否傳承廚藝。


    06

    家:具有烹飪藝術鑒賞能力和制作能力


    烹飪是一門大藝術,能夠同時滿足我們的味覺、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所有審美需求。具有烹飪藝術鑒賞能力和制作能力的廚師即是烹飪藝術家。這項理論將作為鑒賞基礎也被越來越多的餐飲同行所認可,烹飪藝術家這個名詞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廚師所認識、推崇,成為烹飪藝術家將成為廚師們的共識。


    視覺:感知食物的形色之美

    味覺:感知食物的酸、甜、苦、鮮、咸

    嗅覺:感知食物的腥、膻、香、臭

    觸覺:感知食物的脆、嫩、酥、爽

    聽覺:感知菜肴的聲音和口腔咀嚼的聲音

    點評:

    烹飪藝術可以為菜品增值,如大董的意境菜,亦或前段時間受到一眾熱議的“40萬天價菜單”等,這都是在向我們展示著烹飪藝術的魅力。“五覺審美”的烹飪藝術理念,越來越被很多的食客和餐飲同行認可。


    07

    圣:行業之祖,精神引領


    在中國,許多手工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如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造紙業的祖師爺是蔡倫,印刷業的祖師爺是畢昇,釀酒業的祖師爺是杜康。那么,廚行的祖師爺是誰呢?


    關于廚師的祖師爺,說法很多,主要有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灶王、孔子、袁枚等,湖廣推詹王,淮北尚彭祖,民間認灶王。行業之祖,要有感召作用,要有精神引領,廚師之祖,首當伊尹。


    首先,伊尹是現實中的人。伊尹生于公元前1649年,故于公元前1549年,姓伊,名摯,又名阿衡,伊不是名字,是“右相”的意思,伊尹是中國商朝的著名賢相。伊尹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南三公里處,是河南省級保護單位。中華大地上確實生活過一位出身奴隸,寄養于庖人之家,精通烹飪,并由烹飪之道通達治國之道的先人。而灶王、彭祖,都是傳說中的人物。

     

    其次,伊尹出生年代早。伊尹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比春秋戰國時期的易牙、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8年)早了一千多年,比生活在南北朝的詹王早了二千多年,比生活在清朝的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早了三千多年。先生為祖,理所當然。


    第三,伊尹出身庖人。《呂氏春秋·本味》記載“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是說伊尹出生后,被庖人收養。伊尹自幼聰慧,耳濡目染,學得一手烹飪絕技,并因此成了湯王的廚師,之后才有“以味要湯”的歷史佳話。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寫下《隨園食單》的袁枚,都是會吃不會做,只是一種美食家,或是美食烹飪的收錄者。伊尹為祖,名副其實。

     

    第四,伊尹是中華烹飪理論的構建人。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了他在四個方面的理論闡述:用水方面的“凡味之本,水最為始”;用火方面的“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味方面的“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出品方面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理性光芒,出類拔萃。

     

    第五,伊尹政治地位高。伊尹一生輔佐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帝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之師,周公說“伊尹格于皇天”。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醫藥等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蘇東坡《伊尹論》稱贊他“以其全才而制天下”。他是后世政治家崇拜的“元圣”。賢相楷模,諸君不及。

     

    點評:

    伊尹作為廚師的祖師爺當之無愧。如今伊尹廚祖已深入人心,各種祭拜活動層出不窮。希望在祭拜伊尹廚祖的同時,更應著眼于他所代表的匠心、亮德這些精神財富的傳承,推動中華廚藝再攀高峰。


    向優秀者學習!


    一名合格的廚師,必須掌握基本的廚藝。然后精益求精成為“匠”,提升技能的同時,追求更高的層次,向著“師”、“家”乃至“圣”奮力前行。比如,學習菜品,可以從《烹飪藝術家》這本雜志開始……

    每月一本,月月有新菜,識別二維碼直接訂購!公開告訴你,現在訂有豪禮哦~


    關于此文,你有何見解?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整編/設計:曉燕


    點,就對了!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597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24日 21:24
    下一篇 2018年12月24日 21:4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