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廣偉
封面設計/ 蔡西
轉載聯絡/ 13331083279(微信)
編者按
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先生,曾撰文《中餐的兩大優勢》,他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分析,闡述了多樣性與養生性是中餐的核心優勢,其對中餐的體系特征和中餐養生的配伍認知有獨到的見解,此文值得一讀。請看劉廣偉先生的原文:
▲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先生
中餐的兩大優勢
2012年我為人民日報寫過一篇《中餐的兩大污點》。其實,中餐還有兩大優勢,一個是多樣性,另一個是養生性。這兩個優勢源自于“天下萬物皆為我用”的古老世界觀。
多樣性
先說中餐的多樣性。地大物博是中餐多樣性的基礎。從氣溫看,從北到南,從寒溫帶跨越到熱帶,有60°C多的溫差;從地勢看,從東至西,從沿海到青藏高原,有4000多米的落差;從陸地看,960萬平方公里,草原沙漠、平原丘陵、江河湖泊、森林沼澤,形態多樣;從海域看,3.2萬公里的海岸線,450萬平方公里海域及向公海的延伸,海洋食物資源非常豐富。地貌的多樣造就物產多樣,物產的多樣帶來食材多樣。據統計,中餐常用的原材料有2000多種,常用調味品多達100多種。
傳統的哲學思想還孕育出了多樣的烹調技法。中餐常用的烹調技法就有四十余種,比西餐豐富得多。例如西餐只有一個炸,而中餐的炸,要分為清炸、軟炸、干炸、酥炸、松炸、脆炸等等。
食材和技法的多樣,又帶來了口味多樣。僅一個川菜,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其中主要的味型就有24種之多。其它各菜系在口味方面,也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
食材、技法、口味多樣帶來的直接成果,就是產品的多樣。34個菜系,108個流派,500個以上的著名廚藝門派,近萬款經典產品,數萬款流行產品。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無法比擬的,是中餐最突出的特色與優勢。
養生性
再說中餐的養生性。中餐的養生性同樣源自于中國的哲學,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具象說,中餐的養生性體現在它的“四個認知”上。
首先是對食材性格的認知。中餐理論認為,藥食同源,食材和藥材一樣,具有溫熱寒涼的差異,每種食材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食材可以發揮不同的效用,所以要因物而食。
其次是對食材配伍認知。食材配伍即食材的組合。這里的組合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同一款菜品中主料、輔料、調料的組合,二是指一桌宴席的組合。食材配伍奧妙非凡,君、臣、佐、使,各自充當不同角色,發揮不同作用,其色香味養可以相增、相減、相消、相殺,所以要因配伍而食。
第三是對四季變化認知。孔子有句著名的論述,叫做“不時不食”。食材都有自身的生長期和成熟期,同一種食材,不同時期的營養成分和負營養成分是不同的,所以要因時而食。
四是對食者體態認知。這點最重要,因為歸根結底,食物是給人吃的,需要人的消化才能轉化成能量。作為每一個個體,寒熱實虛,身體狀況常有變化;從小到老,飲食訴求差異很大。不同的體征對于食物有著不同的需求和接受程度,遵循“六態九宜”的原則,所以要因不同的體態而食。
中餐的養生性,具有一定的緩釋性,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西方文化場景下的人們不容易理解。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多樣性和養生性是中餐最突出的兩大特點,它們的本質是“享受與長壽”,因為這是全世界每一個人的追求,所以中餐在海外的市場前景廣闊。多樣性和養生性是中餐的兩大優勢,是海外中餐2.0升級的兩大基石。
對中餐的兩大優勢,你有什么想說的?
歡迎在下方留言!
? end ?
還沒看夠?
別著急
長按下方二維碼
更多精彩內容等你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