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海底撈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從海底撈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來看,開盤報 18.8 港元,較發行價上漲 5.62%,市值為 996.4 億港元。公告顯示,海底撈公開發售部分獲得5.56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方面更是獲大幅超額認購。在坊間被奉為神話級企業的海底撈,走向資本市場同樣受寵。
海底撈風頭正勁,然而十年前,有一個品牌連續六年雄霸火鍋榜首,它就是小肥羊。小肥羊2008年6月在香港上市,是國內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飲企業,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一時風頭無雙。
一個是十年前的火鍋老大,一個是現在的神話級企業,如果說上市是餐飲企業的巔峰,那么小肥羊曾經達到巔峰,海底撈此刻登頂。回顧歷史,小肥羊上市之后逐漸走向沒落,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海底撈是否會面臨相似的風險?
誰是第一品牌?
隨著2012年的退市,小肥羊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海底撈移步聚光燈下,成為資本新寵。后來居上,讓人不勝唏噓。如果小肥羊還在港股,那究竟誰才是火鍋第一品牌?
小肥羊IPO前門店數量350多家,營收9.24億元,首日開盤價3.18港元/股,后被百勝以6.5港元/股,總額近 70 億港元的價格私有化。
海底撈目前門店數量362家,去年營收106.37億元,2018年上半年營收73.43億元,IPO價格17.8港元/股,市值800多億元。
如果考慮時間、經濟環境、通貨膨脹等因素,小肥羊放到現在,市值大概在150-200億元之間。從這一層面來講,海底撈無論從門店數量、營收、股價、市值上,都是目前當之無愧的火鍋第一品牌。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市場環境,這樣的對比難免有失公允,問題在于,分析小肥羊的發展軌跡,以及它所經歷的挑戰與風險,反問即將接受大考的海底撈,是否準備了足夠的應對措施?
小肥羊沉浮錄
2008年6月上市,2012年2月退市,小肥羊的資本之路僅僅持續3.8年,如果說所有的結果都由每一步的選擇造成,那么,每一個決定小肥羊命運的選擇,海底撈是否也將面對?它能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從而改變命運?
小肥羊成立于1999年,創始人張鋼憑借”不蘸料“的絕妙滋味,將小肥羊的規模和聲望做到中餐企業的頂峰,直至2008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在張鋼的規劃里 ,上市是小肥羊“做中國百勝”開始的時刻。
一語成讖,短短3.8年后,小肥羊被百勝集團全資收購并私有化。2012年已經退任的小肥羊總裁盧文兵對外表示,
小肥羊上市后的最大壓力來源于股價。在前期的快速發展中,很多方面欠功課,如采購一直歸區域管理,條線管理未能實現。運營管理一直在建設,但是直到被百勝私有化時,小肥羊的管理體系終究未能達到創始人的期望。為什么難做?上市后股價壓力大,一旦發展慢,股價就受影響,一下子調整又來不及。
上市成為小肥羊的分水嶺。上市前段,小肥羊做得漂亮,上市后,這個曾經的巨頭被股價壓得力不從心。
一方面是利潤壓力。小肥羊2010年年報顯示,2009年全年的營業額同比增長22.6%,達到19.25億元,但全年毛利率卻同比下降了2.7%,不僅如此,小肥羊2011年同店銷售預期增長5%,較2010年下半年的增長水平又下滑了近一半。瓶頸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是新店擴張壓力。小肥羊上市之初曾做出承諾,從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內,新開設150家自營店并翻新50家老店。這意味著小肥羊要從每年新開10家店的速度提高到每年新開40家至50家店。然而上市一年后,小肥羊就被指開店不力。
快速擴張新店也許是餐飲企業上市后的第一選擇,在小肥羊提高開店速度但沒有如期完成的前提下,海底撈上市前也宣布,2018年新增門店180-220家,而在此之前,每年新增門店不過數十家。
新店擴張乏力,運營管理全國水平不一致,營收增長不足,雙面夾擊,小肥羊疲于應付。
張鋼的愿望是將小肥羊做成百年品牌,這也促使他轉投全球餐飲巨頭百勝集團懷抱。百勝接手之后,利用自身成熟的系統和品牌力,集中精力在體系、標準、管理等方面對“小肥羊”進行改造,以期再創奇跡。
張鋼曾經多次表示,小肥羊的私有化,其最終目的是希望百勝通過系統化、體系化的管理,把小肥羊打造成為一個百年品牌。但是在百勝如此龐大、健全的體系支持下,小肥羊的發展卻每況愈下,幾乎在一線城市銷聲匿跡。
海底撈能否避免重蹈小肥羊覆轍?
同樣選擇走向資本市場的海底撈,能否會面臨小肥羊各個發展階段的窘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作為上市企業來說,股價的壓力是一定需要面對并解決的,而企業每一次的動蕩風波都勢必會影響股價的波動,海底撈真的準備好了嗎?
海底撈一直以“變態服務”著稱,盡管創始人張勇一直在否認他們的核心是服務這件事情,他更希望大家認為海底撈的核心是人力資源體系,但是說到海底撈,大家還是會先想到服務。
為了維持這種服務水平,海底撈每個門店超額配備110%的工作人員,以供應每年新增20-30家門店的需求。按照這個節奏,海底撈這些年的發展也一直順風順水。
也許是為了籌備上市,海底撈2017年的新增門店達到98家,這個數字是自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然而,擴張過快的弊端馬上顯現,“后廚事件”發生,海底撈遭遇史上最大公關危機。雖然后來在張勇的親自坐鎮下,解決了危機,但足以給海底撈敲響警鐘。
海底撈招股書顯示,2018年計劃新增門店180-220家,這個速度同樣是前所未有的。截止目前,海底撈門店共362家,相比去年的273家,新增89家,離180-220家的預期還差100多家,這意味著海底撈上市之后,第一要務就是快速擴張。
去年“后廚事件”的陰霾還沒完全散去,此次快速擴張,海底撈面臨更大的挑戰,比如更龐大的人才體系,更強的門店經營管理能力,更完備的供應鏈體系等等。
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布局相對密集,大規模擴張開始后,定然會覆蓋三四線城市。而據業內人士分析,進軍三線城市,海底撈也將面臨許多難題:一是后臺系統面臨挑戰。在三四線城市供應鏈相對分散、獨立,物流、人才等因素將會給海底撈的后臺系統造成一定壓力。二是三線城市對中高端火鍋消費頻次難預估,海底撈的價位屬于中高端水平,面對其他價位低的競品火鍋,海底撈的價格并不具優勢。
除了新店擴張風險,海底撈還會面對利潤增長壓力。近兩年,海底撈門店的擴張帶來營業收入的同步增長,然而凈利潤增速卻出現明顯下滑。2016年,海底撈營收增速為35.63%,凈利潤增速為137.96%;相對應的,2017年營收增速為36.23%,凈利潤增速卻僅有22.09%。正如招股書風險提示所說,海底撈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張時期,此前的經營管理模式或許正面臨考驗。
以上種種壓力,都曾經在小肥羊身上出現過,餐飲企業上市后最大的壓力,就是股價,但是影響股價的真正原因,是營收和利潤的穩健增長、是快速的高質量的門店拓展,是強大有效的管理體系、是完整的人員培訓和培育體系。
對于這些,張勇如何應對,是不是做好了十足的準備,我們拭目以待。僅僅一個200家店的開業指標,是遠遠不夠的。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上市敲鐘絕對不是終點,而僅僅是一種開始。
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最新餐飲投融資資訊
更多精彩內容查看:
《中國食品與餐飲行業7月投融資報告》
《2018年3-6月餐飲投融資報告》解析(一)
《干貨 | 餐飲行業投資機遇解讀》
《2018年3-6月中國餐飲投融資報告》
↓ 點擊閱讀原文,申請融資
原創文章,作者:窄門餐眼,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