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加起來比星巴克多,價格認真起來比瑞幸便宜。
麥當勞、肯德基、全家便利店、CoCo都可、蜜雪冰城都在干同一件事——賣平價、觸手可得,即買即走的便利型咖啡。
但這事兒,在中國能成嗎?
-01-
銷量加起來,
繞地球一圈的便利型咖啡
2019年,又是咖啡激蕩的一年。
誕生于肯德基的K coffee,2018年賣掉了9000多萬杯。據百勝中國河南區域資深經理 Monica介紹:“2015年開始,肯德基中國開始重點投資咖啡,餐廳內銷售的咖啡產品升級為現磨咖啡。”
截至2018年底,肯德基已經在中國5900多家餐廳出售現磨咖啡,算下來,平均月出杯量1200+。
“K Coffee已經成為肯德基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百勝中國的1.8億會員中有30萬會員是K Coffee的消費者,未來提升面向會員的咖啡銷售量還有很大空間。” Monica說。
咖啡業務還會繼續擴展,圖片源自廣西身邊事
比肯德基行動更早的是麥當勞,在18年前,麥當勞就看到了便利型咖啡的需求點,并于2001年在門店上線了麥咖啡,如今國內已經有830家麥當勞餐廳售賣現磨咖啡。
很早就開始咖啡業務的麥當勞,圖片源自向柯視覺
同樣重點發展咖啡的還有,全家便利店里開出的湃客咖啡,2019年準備賣一億杯。據了解,從2014年上市至今,湃客咖啡連續4年銷量翻倍。
銷量持續增長,圖片源自靈獸
Lucky cup(幸運咖) 是茶飲品牌蜜雪冰城旗下的一個副牌,不管是名字還是店鋪風格都和瑞幸有幾分相似。
但客單價只有瑞幸的一半,選址以檔口店為主,靠近大學、寫字樓等地方。目前在鄭州有9家店,單店銷量約300杯,依托蜜雪冰城數十年的運營經驗和供應鏈優勢,Lucky cup的目標是做中國的“國民咖啡”。
圖片源自Joey
另一個茶飲品牌CoCo都可,5年前也在門店賣起了咖啡,目前在全國超過1500家門店中售賣CoCo café。2018年, CoCo café的銷量增長超過50%。
圖片源自蕪湖美食攻略
這種更為平價(價格多在15元左右/杯);以即買即走形式為主;具有數量多、觸手可及(連鎖快餐、便利店品牌都在入局,借助其規模優勢,數量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的咖啡業態,不妨稱之為便利型咖啡。
他們不刻意追求空間氛圍、文藝情懷、儀式感,解決的就是一杯咖啡因的剛性需求。但這事兒,在中國能成嗎?
-02-
3個困局
咖啡消費仍以空間為核心
從全國范圍來看,空間仍然是一家咖啡館的核心。為了一杯咖啡去店里的人,還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多。
拍攝于2018年的紀錄片《星巴克的秘密配方》中提到,強勢擴張的中國市場與其他市場不同之處,僅僅靠一杯好咖啡無法形成吸引中國顧客的充分理由。在中國主要是到店消費,超過80%,這一比例在日本和英國僅為55%。
便利型咖啡的價值感弱
麥當勞在推廣咖啡上,最為下本兒,不僅在門店里開設了約3米的咖啡吧臺,還專門為麥咖啡招聘咖啡師。
而開在全家便利店里的湃客咖啡,從最初的一臺機器,到一個吧臺,已經有不少門店設置專門的座位區。
在產品上,無論從阿拉比卡的咖啡豆,還是知名品牌牛奶的使用,便利型咖啡品牌都在盡可能提升品質。
即便如此,他們還面臨一個尷尬:“雖然很方便,但我總覺得有點low。”上海一位經常喝咖啡的朋友這樣和我說。
便利型咖啡價值感低,圖片源自Livin廣州
咖啡的精神需求大于生理需求
咖啡是個舶來品,目前的階段下,用咖啡來塑造人設,打造社交貨幣的消費者心理還是很常見。去趟咖啡館一定要拍照發朋友圈,不然去咖啡館的目的何在呢?
對便利型咖啡品牌來說,押注的是在未來,國人對咖啡因的生理需求會高于精神需求。
當越來越多的顧客,對咖啡館的需求回歸到了一杯咖啡,會是這個市場真正要發光發熱的趨勢。
-03-
但機會點也很明顯
不帶空間的外帶型小店興盛
便利型咖啡的機會點,或許可以從一些正在興起的獨立小店身上窺到一二。
在上海永康路,面積只有10平以內的咖啡館,比比皆是,老板一個人撐起一家店,沒有座位沒有空間。
比如才開業一個月的咖勒咖啡,只有5平米左右,每天賣100杯,盈虧平衡點在60杯,微利。
利潤不算太高,圖片源自Joey
比如開在上海人民廣場附近的嘿咖啡,連續一年大眾點評咖啡排行榜第一名。只有2個座位,一天最少80杯的出杯量,老板已經在籌劃開新店的事兒。
以創意咖啡為主,圖片源自甜緣
比如青島的FLYKOI COFFEE,只有6平米,選址在寫字樓密集區,所有產品都是小杯15元,大杯20元,開業3個月就實現盈利。
小店的經營成本低,圖片源自小內傷
純粹為了一杯咖啡,不帶筆記本,不帶工作去咖啡館的人,越來越多。采取Manner模式的小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且普遍存活率、盈利能力優于大店。
“我們就盯著星巴克和瑞幸做不到的事兒。”
“星巴克多以商場、寫字樓為主。而瑞幸,顧客只有在手機上才能找到,客戶運營也是發生在互聯網上,情感鏈接是很弱的。”
“這是市場留給體量小、選址靈活、以外帶為主的便利型咖啡的機會點。一杯平價優質的咖啡、一個笑容燦爛的咖啡師,而不是其他。” 幸運咖創始人趙昕表示。
一線城市“咖啡女孩”日漸增多
除了供給端,消費者也開始發生變化。
一線城市的消費者,雖然速溶的比例依然很高,喝奶茶的依舊最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咖啡女孩”存在感日漸突出。
采訪了幾位在北京、上海工作、日均一杯咖啡的白領。發現這些剛需客戶普遍對咖啡已經沒有什么精神崇拜,就如同每日喝水的一部分。
坐標上海的秋子,每日一杯咖啡,在她看來,便利型咖啡更具便捷性、性價比高。
“尤其是加班、或者周末起床,在公司樓下、家門口就能馬上買到,不用走很遠去找咖啡店,也不用等外賣,就能滿足我的需求。”她這樣看。
對上班族來說很方便,圖片源自上海吃飯公司
同在一線城市北京的ViVi,也是個重度咖啡因依賴者。對她來說,只要是現磨的、用鮮牛奶的咖啡都能接受,不管是便利店的還是麥當勞肯德基的,雖然味道淡一些。
“因為我每天都要攝入一杯咖啡,好館子一定要去嘗試,但是如果上班的時候需要排隊等候的話,我就會選擇便利型咖啡。可以在緊張的早間時間,同時滿足我早餐+咖啡的早飯需求。”秋子說。
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重構
在新一線城市鄭州的地標性寫字樓——綠地雙子塔中,每九層就有兩處空中花園。綠植、花卉、皮質沙發,不輸于咖啡館,屬于公共區域,辦公室的人有需要,都可以到這個區域,休息洽談。
在北上廣的很多互聯網公司,公司里本身就帶有茶歇區。布置得溫馨舒適,工作時間自由放松,飲品小點不限量供應,上班的場所隨時可以喝咖啡、談工作。
在經歷辦公室的迭代之后,場所重構逐漸打破了“休閑空間+咖啡”的綁定。屬于第一空間的家庭,目前還具有一定獨立性,但工作的第二空間和休閑的第三空間,融合正在加劇。
功能更加融合,圖片源自unsplash
專門為了抒發文藝情懷,彰顯身份地位到咖啡館去的動力,越來越不足了。這時,如果有喝一杯的需求,快速易得的便利型咖啡,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04-
結語
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都是自上而下地演進。很多商業模式、生活方式都是從一線城市逐漸流行到二三線,甚至到小鎮青年。
711旗下的CITY CAFE是帶動臺灣人喝平價現煮咖啡的始祖。
2005年開始賣的時候,一年才銷售270萬杯,12年后的2017年,賣了3.2億杯,銷量增長超過百倍。
所以,便利型咖啡的機遇,雖時間不好預估,但指日可待。
<<<點藍字,查看咖門”咖啡向下,茶飲向上”系列往期內容:
識別下圖二維碼,
6月5日參與創飲Talk全國巡回課深圳站
統籌|政雨 編輯|若云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臺灣飲品探尋之旅:
咖門飲力學院培訓平臺:
關于黑糖飲品,你不知道的研發邏輯: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8637102212(同微信)| 132533299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