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識別二維碼,了解新茶飲必修課詳情。
3月底,咖門飲力學院去了趟日本,以飲品產業為主軸,從終端門店一路跑到田間地頭。
想知道這個同樣重視茶文化,同樣需要獲取年輕消費者芳心的鄰國,在飲品上究竟有怎樣的市場呈現與經驗?
一周時間,說來不長。而當學習的方式不只是“識記”而是“感知”,會有一種細碎卻能直入肌理的觸動與發現。
今天,來回顧這趟日本茶飲產業鏈研修之旅。
作者|咖門·飲力學院
沒有腳踏實地的建立起來的東西,就無法形成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撐。
——東野圭吾《時生》
Station1
森半的三大理念:產品,產品,產品。
森半(共榮制茶株式會社):創立于1836年。星巴克供應商,日本首屈一指的咖啡、茶國際化生產工廠。
我們參訪了森半投入使用不久的新廠,總經理宮原利幸先生對森半進行了介紹,并由相關課長詳細講解。
宮原利幸先生向學員介紹森半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森半關于“三大理念”的闡述。提及“理念”,不少企業會盡可能表現更多方面的內容。而在森半,這三大理念關乎的,是產品,產品,產品。
堅持鮮香理念;
堅持安全·放心理念;
堅持商品至上理念。
“商品至上”和國內近些年出現的“產品主義”是一種契合。對茶葉的機能性研究、制造技術的革新和用高端儀器加持食品安全,就是他們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理念緊緊圍繞產品這個維度
李善友在《產品型社群》中提到:商業社會紛繁復雜,有各種各樣的要素,如果降至一維,那就是產品。
摒棄找捷徑的想法,真正關注到產品,以產品為核心多維地鋪開與精進,這才是“產品重量”的呈現。
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Station2
福壽園:建一整棟樓來賣茶
中村滕吉:日本皇室御用的國際化連鎖品牌。其家宅如今作為保持著明治時代典型茶商風貌的建筑,于2009年被列入日本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福壽園:日本最大的宇治茶制造商,用飲”和“食”演繹日本茶的應用,是現代化茶與美食結合的集大成者。
京都,宇治。清晨的街,天晴地恰到好處。
一路被各種茶鋪、果子鋪、工藝品店吸引,到達街道深處中村滕吉時,一行人已經逛吃了不少。但并不妨礙被驚艷到——
被茶的多樣化應用所驚艷
店鋪建筑外觀呈現出的古樸質感,與店內茶元素的多元化應用,融成一種絲毫不違和的反差。
日本NHK紀錄片《日本企業長盛不衰的奧秘》中有一個驚人數字:日本創業百年以上的企業多達50000家。放在餐飲這個傳統行業,所占比重可想而知,隨便走入一家都可能是“百年”。中村滕吉1854年創立,在這條街上,竟不是最悠久的。
有很多百年企業
索性后來大家聊起時,自然地將這里稱為“百年老店一條街”。
下午到了位于下京區四條通富小路角的福壽園京都本店,做功課時就被這整棟7層的茶體驗震驚。
福壽園在日本的主要模式類似國內的天福茗茶、八馬茶業,這樣一家立在繁華商業街中的門店,想來成本不菲。與國內市場的一些旗艦店作用類似,更多是起到品牌展示以及商務接待的作用,場景體驗是相當不錯的。
很好的場景體驗
逐層逛下來,想再回味的反倒是在B1層的“京の茶藏”。
在這一層,消費者可以體驗一把拼配達人的感覺。茶專家會根據客人喜好,推薦適合的茶,挑選數個品種,確認香氣味道后,進行拼配。“專屬定制”感強,對茶的風味也更具開放包容的動作。
對茶的風味包容性很強
福壽園家族總店長吉永先生向我們講述了福壽園的歷史和福壽園恪守200多年的家訓:“無聲呼人”——品德高尚的人,就算不用說話,他的周圍也總是聚集著很多的追隨者。
恪守200年的家訓
位于3層京の茶膳采用十分現代化的裝修,很多料理是有茶元素在里面的,與法餐結合,儀式感很突出。
最后,感受一下20萬日元只做展示不使用的盤子。
對于儀式感的注重
Station3
和菓子八橋庵:
1對20的講解服務,沒讓1個人感覺被忽視
今天的主題是“體驗”。
和果子八橋庵,”料理教室”+”零售”的模式——可以算是京都游預約式門店的典范了。
體驗和果子八橋庵
以這家八橋庵店面來說,結構分三層:一層茶菓房;二層是綜合空間,以零售商店為主,售賣雜貨、一些特產以及和菓子。二層也有專門的”和菓房”,應該是批量化現制和菓子的地方,旁邊甚至還有快遞服務提供。
每層都有不同的功能分配
三層是一間面積較大的教室,也是主要體驗制作的空間,粗略數了一下。大致能容納150人左右,一側有較大的吧臺準備間。
大約150人的體驗空間
體驗過程明晰:
一套流程下來,所接觸的店員不超過3位(包括在我們離開時舉牌歡送的阿姨),且時間上不重合。1對20的制作講解,過程中并沒有覺得被忽視。
對于游客或初體驗的人群來講,這樣的門店有著不錯的感受,但作為京都文化體驗的一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預約式經營”與“重服務”在國內市場能否復制?是否有高產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Station4
靜岡茶園&茶博物館:
1小時可采300+公斤鮮茶葉
盡管沒能趕在采茶時段,但日本靜岡茶園與茶博物館,依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的茶園,相當一部分有著數十年、上百年的歷史,多是一家人世代傳承經營。
家族傳承經營的茶園
茶園的機械化水平上,日本茶園的工業化進程早,茶業機械和茶園管理水平相當高。據了解,茶園除了參賽用茶和頭采少量的茶人工采摘外,其余均為機械采摘制作。一芽兩葉的標準,每小時可采300+公斤的鮮葉。
茶園旁邊的靜岡茶博物館,對茶的分類及采茶、制茶設備的迭代等有著詳盡的介紹。
博物館里的圖片展示
Station5
伊藤園&日東制罐:把茶飲料做到極致
伊藤園:瓶裝飲料先驅者,引領著日本瓶裝飲料的市場趨勢。成功入選《財富》雜志“2016年50家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
日東制罐:創立于1944年。從事制造和銷售以茶葉為主的馬口鐵罐類和食品行業相關產品。服務上千家企業,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上,日本行業第一。
盡管一早就被告知,日本大部分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但待了數天,我都沒喝過純水——自動售賣機出售的瓶裝茶飲料實在喝不過來。
這里說的瓶裝茶飲料,是指以茶為原料,無糖、無其他輔料添加的瓶裝茶產品,類似國內市場上農夫山泉出的東方樹葉系列。
左:可口可樂聯合上林春松本店推出的綾鷹
中:三得利和京都宇治茶老店福壽園聯合研發的伊右衛門;
右:參訪到的伊藤園的瓶裝茶飲料
伊藤園靜岡相良工廠,自動化方面做得非常成熟。近10萬袋一天產量的茶葉包裝工廠,一班僅需5名員工。把裝箱好的產品”翻過來”的動作和后續批量的摞好加固,全自動化完成。
成熟的自動化流程
信封袋是用茶渣循環利用品,還聞得到茶香味。
把茶葉運用到極致
能見到的是櫻花季的包裝美飛。而不容易看見的,是日本瓶裝茶飲料制造商對產品的智慧與執念。
比如,伊藤園2010 年的新制瓶工藝:使 PET 瓶減重 30%節省塑料用量,在無菌環境填充茶湯,省略消毒 PET 瓶的環節,更加生態友好;
比如,伊右衛門(一個茶品牌)會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茶的香氣,春夏時青草香突出,顯得更加清新;秋冬則讓茶的甜香突出,飽腹感更強。
日東制罐,是參訪的最后一站,不多說,上圖大概就能感受到。
目不暇接的茶罐產品
要說遺憾,也有的。
沒有趕在茶集中開采的日期,在日式茶園中體驗一把采茶。
比如開在東京的CoCo都可、春水堂,開進代官山的午后の紅茶的茶飲店、手沖新概念茶屋東京茶寮沒能來得及打卡。
不過轉念,留個念想,也是好的。
下次補全,還要再去。
日本行合影
了解行業更多硬核分享
關注咖門年度項目:創飲Talk全國巡回課
統籌|政雨 編輯|若云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新茶飲研發必修課第四期:
2019飲力學院全國巡回課:
— 商務咨詢 —
18339988529(同微信)| 17310709150(同微信)
— 課程咨詢 —
18637102212(同微信)| 13253329903(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