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了幾十位大咖,他們都說:明年春天,屬于這杯綠色的茶!

    看到“抹茶”兩個字,先別急著退出來。


    這個清新自然、兼具時尚感和健康屬性的產品,現身在哪里,都能引來尖叫和追捧。但在市場上,它為什么就是火不起來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講講,抹茶究竟是個什么產品,如何在飲品中正確使用。看完,你明年開春的主打款就有靈感了。


    自帶健康和傳播點的抹茶,離爆發不遠了


    “太小眾了,比較冷門。”

    “以前用的時候,顧客看到下面有顆粒,以為產品出了問題,感受不太好。”

    “我們也賣過,但反響不太好就下架了。”


    我問了身邊不少飲品研發人員,從工作沒多久的初入行者,到連鎖品牌研發負責人,對于抹茶,大家都表現得很是冷漠,不怎么看好。


    然而,隨便在社交網絡上翻出一組抹茶或者抹茶顏色相關的圖片,下面是一眾網友用強烈的語氣,表達著對喜愛。


    抹茶自帶流量,還很吸睛(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在品牌的相互較量中,飲品業一直在爆發新的創意和價值點。但抹茶這種自帶流量和話題的產品為什么始終不受重用呢?


    這不是抹茶的錯,是你還不夠懂它。


    2016年,著名美食網站Thrillst,在進行深受中國人喜歡的星巴克飲品排名時,抹茶星冰樂排在第一位。抹茶味,也是星巴克一開始在中國推出的兩款星冰樂產品中的其中之一。


    新涌現的茶飲品牌里,在長沙當地開了超過100家門店的茶顏悅色,其熱銷TOP5產品中,就有一款叫“抹茶菩提”的飲品,在其品牌創立5年間一直熱銷,點評網站上常能看到消費者表達對這款產品的喜愛。


    茶顏悅色的抹茶菩提(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從整個產業角度看,雖不如新茶飲迅猛,但抹茶的整體勢能是在不斷上升的。而且,抹茶也是唯一可規模化應用的茶品類,可以實現高度集約化、自動化和標準化。


    在歷史積淀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下,抹茶最早起源于隋唐。2006年,浙江的御茶村開始了國內現代抹茶的生產。目前,據御茶村相關負責人表示,其生產的抹茶雖然依舊以工業客戶為主,占到70%,但已經有15%的比例傾向于餐飲渠道,并在近兩年呈現出遞增的趨勢。


    搜索抹茶的百度指數,也能印證這個判斷:可以看出,從2011年1月1日,到2018年底,“抹茶”的熱度是在緩慢上升的,甚至在2018年9月份還出現了一個峰值。


    8年間,抹茶熱度緩慢上升(點擊查看大圖)


    國際市場的前瞻性,也許更能代表未來趨勢。2015年,日本冰淇淋協會發布了“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調查結果,抹茶味位居第三位,喜好率接近50%。另外,抹茶的健康、低熱量屬性也使其在歐美市場受到追捧。


    但不得不說,抹茶原料在飲品使用中還存在不少痛點。如何解決呢?根據調查,我發現了幾個常見問題,我們來一一解決一下。



    問了幾十位研發人員,

    我為抹茶的4個常見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


    認知難題:太太太小眾啦


    首當其沖的,是解決認知難題。


    在這方面,品牌和消費者具有同樣的觀感——相比草莓檸檬的大眾化,抹茶味還是太冷門了,接受的人群面窄。


    雖然目前在日本抹茶被廣泛運用于甜品飲品快消品中,成為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品類。但日本也經歷過抹茶應用場景升級迭代的過程,甚至這個過程經歷了近千年的演變。


    而在國內市場,抹茶正經歷一種中國式特色增長方式,僅十余年時間,就解決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從抹茶的最早接觸(星巴克的抹茶拿鐵和星冰樂),到快消品(農夫打奶茶),再到抹茶專門店(日式甜品店,以抹茶冰淇淋和抹茶甜品為主),最后到各家都有一款的抹茶飲品(銷量不高,棄之可惜)


    星巴克的抹茶產品(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所謂“小眾”都是相對的,在不斷優化的使用方法中,做出好的產品、提高銷量,“小眾”才會逐漸轉化為大眾。


    對飲品業而言,更應該面臨的難題不是“小眾”,而是如何探索抹茶的多元化應用。


    口感難題:抹茶都是又苦又澀的?


    “又苦又澀,味道怎么這么奇怪?”有不少勇敢嘗螃蟹的消費者,吃下抹茶的第一口就被傷到了。


    很有可能嘗到的是假的抹茶粉——綠茶粉。綠茶粉又苦又澀,而真正的抹茶粉富有海苔香、低苦澀、高茶感、入口鮮爽的特點。這也是影響抹茶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益驅使下,市場上存在不少綠茶粉冒充抹茶粉的亂象,普通人很難分清楚,還沒爆發,就把市場做濫了。



    而在抹茶的具體使用上,口感仍需根據不同等級的特點來揚長避短。


    比如,等級略低的抹茶,苦澀味會比較明顯,因此在甜味和其他風味輔料類上要加重比例,讓苦澀的時間縮短,整體味道加厚。而等級較高的抹茶,高茶氨酸的鮮爽度和低苦澀味,適宜做更多變化。


    成本難題:好的抹茶粉是不是非常貴?


    從成本來講,抹茶價格不低,國內普通的正宗抹茶粉價格在200~400元/1000克。但由于使用量有限,整體的成本并不高。


    再以茶顏悅色的抹茶菩提為例,據了解,這款產品里的抹茶粉用量大約在1克左右,主要作用在于提升整體顏值,計算下來,成本也是可控的。


    技術難題:抹茶里的沉淀物,怎么解決?


    有時喝到一杯抹茶拿鐵時,仔細觀察,確實可以發現里面的許多小顆粒,長時間放置甚至還會出現分層。不知情的還以為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


    抹茶并不完全溶于水,它是由水溶性物質和脂溶性物質組成。所以,真正使用抹茶的飲品,一定會有顆粒物。


    但是,要想克服這些顆粒物,也有了很好的解決辦法。通常,是先按照點茶的方式,將抹茶打均勻,再作為茶基底,與其他輔料融合。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時間長,難以標準化。星巴克很早就發現了這個難點,所以特別微妙地將抹茶和糖先做預混,讓抹茶吸附在糖上(抹茶比糖顆粒更小),然后采用機器攪拌將其打散。


    將抹茶打散,可克服顆粒物

    (圖片來源:昆明吃貨團)


    為了優化抹茶中產生顆粒的問題,還有一些方法:


    1.溫度:好品質的抹茶,使用溫水即可打勻(溫度過高容易氧化,顏色發黃);

    2.奶制品選擇:高脂牛奶能起到一定懸浮作用;

    3.使用穩定劑:犧牲部分口感,使抹茶懸浮時間更久。


    而在日本,真正使用抹茶的產品,都會注明“喝前搖勻”,這已經成為普遍的認知。


    最后需要普及一下,抹茶產生顆粒的特性,也涉及到一個常見的概念——抹茶目數。目數越大,顆粒度越細;目數越小,顆粒度越大。


    一般抹茶的顆粒集中在10~15微米,即1200目。但并不是目數越高越好,也并非抹茶越細越好。顆粒太粗,抹茶的色澤會偏黑;太細,抹茶的色澤會發白。需要適配多少目的抹茶,最終的決定權由產品研發的需求決定。


    肉眼來看,好的抹茶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顏色要綠,表示含有更高的葉綠素成分;口感不要苦澀,需要茶氨酸含量高。


    顏色和口感是判斷抹茶的基準(圖片來源:堆糖)



    創新難題:抹茶只能做成冰淇淋、拿鐵?


    在飲品店輸出的抹茶產品中,最熟悉的就是冰淇淋和抹茶拿鐵。但從上游開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抹茶的運用新思路了。比如御茶村正在布局全國性的抹茶應用網點,發掘抹茶在飲品緯度的不同應用場景。擴展抹茶的應用寬度,不僅僅是和奶的結合。



    結語


    當下階段,抹茶的主要使用渠道集中于工業食品和冰淇淋、烘焙中,飲品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


    但在我看來,作為中國茶的一種演變形式,抹茶本就具有“飲”的屬性,也有很大的挖掘價值和潛力,不應該因為“小眾”的借口被輕易埋沒。


    比起“嫌棄”它的小眾,不如加大研究抹茶在飲品中的應用。待到春天的季節,給消費者提供一杯最具有生機的產品。


    對于這款小清新的產品,你覺得怎么樣,會使用嗎?


    長按識別圖片二維碼,了解更多信息

    2019萬有飲力年度大會實錄視頻:


    — END —


    統籌:啡姐 | 編輯:尹航 | 視覺:JIRFEI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8512.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28日 22:16
    下一篇 2018年12月29日 07: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